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泸沽湖摩梭人过着母系族群的生活,形成母系血缘族群。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男不婚,女不嫁,自主选择,结合自愿,离散自由。摩梭人保留着古代母系氏族的遗风,但仅仅是一个个大家族,并不紧密地形成氏族。文章确认以前关于泸沽湖被称为“女儿国”、“是母系氏族的活化石”等说法欠准确。  相似文献   

2.
奇特的摩梭族 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地区,有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女儿国”。泸沽湖周围重峦叠翠,湖水明撒,景色宜人。这个地方吸引人的,除了自然美景外,居住在那里的摩梭族人奇特的社会习俗和婚姻制度也是十分罕见的。据《新唐书》和宋代《册府元龟》记载:泸沽湖地区古称“东女国”,又叫“女王国”,这是因为它在地理上位于吐蕃之东部而得名。当时的摩梭人是“以女为君”、“于从母姓”。 在摩梭人过去传统的大家庭中,小孩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大家庭中只有舅舅没有父亲和媳妇,这是较为典型的母系制  相似文献   

3.
摩梭的母系家庭和阿夏婚姻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在研究摩梭艺术过程中对摩梭人的母系家庭和阿夏婚姻的起源有了新的看法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在生活在泸沽湖周边地区的部分摩梭人是纳西人与蒙古人的融合 ,他们的母系家庭和阿夏婚姻起源于元代初期 ,并不是远古传下来的活化石 ,而是特殊历史地理条件下民族大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宁蒗县翠玉乡料别村是一个以摩梭人为主的多民族杂居村落。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和文化接触的加强,该村摩梭人的婚姻家庭正经历由母系大家庭的阿夏走婚向父系小家庭一夫一妻婚的变迁。调查研究发现,以料别村为代表的多民族杂居区当代婚姻变迁是摩梭人自主、自觉的内源性选择,具有不可逆转性。同时,虽然形式正处于变迁中,但是摩梭人母系婚姻家庭文化的精神内核仍在新的婚姻形式中得到延续承继。  相似文献   

5.
<正>一每年前往美丽的泸沽湖摩梭人村寨参观的游客中,很多人是被"地球上最后的女儿国"、"人类母系社会文化的活化石"以及"自由地走来走去的走婚制"的宣传所吸引,仅凭对母系文化、走婚等的一知半解和道听途说,便把摩梭人的"母系家  相似文献   

6.
肖淑明,1927年出生于成都文庙街,16岁时被中国最后一个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泸沽湖土司看中,选为土司夫人。由于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肖淑明逐渐成为摩梭人各种事务的实际管理者,历经艰难坎坷,为泸沽湖畔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被称为“当代王昭君”、“原始社会最后一朵玫瑰”。  相似文献   

7.
在摩梭人家 见识“成年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抵云南四川两省交界处的宁蒗县泸沽湖畔时,已是除夕的前夜,洛水村人忙年的景象是看不到了,但我最关心的是摩梭人千年遗留下的习俗——行“成年礼”。 摩梭人家里凡有年满十三岁的男孩或女孩,大年正月初一的凌晨、鸡叫头遍的那一刻,要为家里的孩子举行成年仪式。在摩梭母系家庭中,未成年的孩子,被认为神没有赋予灵魂,他们不能享受家庭成员应享受的权利并尽各人的义务,死后也不能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里,成了孤魂野鬼……对每个摩梭人来说,行“成年礼”是一生中头等大事,是生命真正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感受泸沽湖     
在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在金沙江和大渡河缠绕环抱之中,有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地方。那里,人们过着暮合晨离的走婚生活;那里,“以母为尊,以女为贵”,是女人当家的“女儿国”,被誉为“人类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那里,天高云淡,大山苍莽,重峦叠嶂,湖水碧绿,烟波百里,美丽的景色,奇特的习俗,多姿的风情,充满着原始的诱惑,散发出迷人的魅力。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里有一群奇特的人,而滋润这片土地和养育这个神奇民族的是被称为摩梭人的母亲湖泸沽湖。  相似文献   

9.
永宁纳西族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永宁纳西族母系家庭和人类婚姻历史研究做了简单回顾,进而对泸沽湖摩梭人的阿注婚作了解读,指出阿注婚的实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婉让 《社区》2008,(35):30-31
纳西族婚俗,由纳西女人撑起了泸沽湖上的一方天。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氏族遗风,被民俗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在这方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间到心爱的女子家谈情、留宿,这便是“走婚”。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而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他的孩子则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  相似文献   

11.
地处四川盐源县与云南宁蒗县交界处的泸沽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海拔2690米、湖面约4670公顷的高原圣湖,是我国少数民族摩梭族“东方女儿国”繁衍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保存完整的母系氏族,被国际学术界视“为人类母系氏族的活化石”。这里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的原始特征风俗,一种阿注(伴侣)婚姻形态。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七月二十五,摩梭人男男女女都要游狮子山、泸沽湖,自找意中人(阿注),大家交流感情后,互赠信物,女方主动将花房位置指示给男方。于是男子夜入女家同宿,日回自家劳动,子女由母亲哺养,大家相安无事,更无财产经济纠纷…  相似文献   

12.
从人类文化生活的生境适应性理论重新诠释摩梭人的家庭婚姻制度的由来,可以知道它是由摩梭人历史上的社会经济特点决定的,而不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留现象.研究认为:在自然生境条件下具有游动型经济文化特征的族群,其女子的社会作用呈显性倾向,而具有农耕型定居特征的族群,其男子在社会中的作用则具有显性特征.摩梭人的半游动半农耕之"马帮文化"成就了摩梭人的社会特点和价值取向,使其家庭生活和婚姻制度具有游动型经济文化特征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母系制度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母系制度产生的原因,我认为学术界至今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以期得到同志们的教正。1 所谓母系制度,一般说来主要包括两个涵义:一是血族集团组织的世系按母亲的血统进行计算;一是在社会生活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①这两方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种原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制度。在此,首先要提出来并着重要进行讨论的,是原始时代的妇女享有受社会高度尊敬的地位的原因,即一般所说的“母权制”的原因。学术界有许多同志认为:母系氏族制产生的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原因是由于在母系氏族制阶段,“妇女在经济生产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她们是生产的主人”,“母系氏族制的组织,正是妇女在劳动生产中占主要地位的反映”。②也有些同志认为,在氏族公社的产生时期,“由于采集经济在当时处于主要的地  相似文献   

14.
一、一个矛盾着的答案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母系氏族社会,这是公认的事实。 中国历史上的母系氏族社会在什么时候?吕振羽同志说: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 母系氏族社会 然而,这个答案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为母系氏族社会,充当它的首领的,为什么却是一群男子汉?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云南泸沽湖摩梭人的性别文化,就其独特的走婚传统及其家庭结构方式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远古时代人类早期社会中母系家族文化的遗风,与我们所熟知并深刻体验着的父权制家庭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大异其趣,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这  相似文献   

16.
步入丽江,夜色笼罩,灿烂的星空与朦胧的灯光交相辉映,令人恍然心动。步入丽江,便步入一种雅致,一种勾起向往的雅致,令人心旷神怡。本土特色与外来文化这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是纳西族、汉族、白族、彝族、傈僳族等十多个民族居住的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仅一桥之隔,却相处得如此默契。典雅的雕梁画栋、凹凸有形的石板路、清流环绕的门庭户牖、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披星戴月的纳西女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母系氏族特徵的摩梭人等都以独特的姿态镶嵌在这里。有多少人可真真正正地读懂它,读…  相似文献   

17.
<正>"摩梭女儿国"是我向往已久的一个所在。美丽的泸沽湖,神秘的女儿国,绝世仅存的母系家族和一辈子不用出嫁的女儿们……种种传说不断引我向它走近,一切仿佛是个谜。真实的摩梭人到底是怎样的?它距离我们似乎很遥远,就像停留在远古的人  相似文献   

18.
走进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滇西北沪沽湖,不仅仅是感到风景奇美,特别是风俗奇特的摩梭人与摩梭文化的巨大变化,从传播学的视角加以检视,在文化间传播这个课题上给我们不少启示和思考。四条传播途径本世纪初上与世隔绝的摩梭人,如何让外界的物质文明进入沪沽湖畔的,主要依靠以下传播途径。一是现代交通。英语中的Communication的意思,既是“交通”,又是“传播”.可见交通与传播紧密相连。沪沽湖海拔很高,四周崇山峻岭,自古交通不便。摩梭人司机告诉我们,过去只有崎岖小路,供马帮行走,送进日用品,收走山货。摩梭人大多数终老子…  相似文献   

19.
在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居住着一群摩梭人,成年女性居住在“花楼”,有相对的自由,而来自家庭“衣杜”的力量则控制和维护着家庭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摩梭走婚:一种法律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简单地以好坏来评判摩梭人走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法人类学和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它。走婚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由男子的"走"而实现的婚姻。无论作为习惯法还是本土资源,走婚制都将对法制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安定与和谐。走婚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消亡,只有当它不能再与社会融合的时候才会被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