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鲁先圣 《可乐》2011,(5):25-25
任何一个从事艺术的人,都渴望在艺术的世界里建立自己的高地,与同辈比肩,让后世仰望。遗憾的是,很多人虽然在纯粹的艺术技巧上出类拔萃,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高地,没有成为让人敬仰的艺术大师。有的人则不同,他们在努力追求艺术技巧的同时,坚持自己的精神品格追求,用毕生精力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高地,最终成为世人公认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2.
叫你不信我     
《可乐》2010,(11):1-1
想法让人相信自己,是人之常情。若人期盼的是“千万别信我”,当是非常之人,要做非常之事。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带领“昆仑纵队”几百人,面对20万蒋军围追堵截。他让人在路口立下“毛泽东由此进山”的牌子,就知胡宗南不信自己的话,当然也期望他千万别信自己的话。  相似文献   

3.
赵婕 《社区》2010,(2):9-9
一个阅读的姿势,让我能够像读书一样去读人,并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相携同归的人。而我自己,也只是愿意成为一本沉默的书,文字写满在我身上,有心的人,就在我面前驻足片刻,甚至一生一世;无缘的人,我们就两不相干。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定位都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只求平平淡淡,有的人追求轰轰烈烈,这些都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都有确立自己人生观和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那么,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应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又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  相似文献   

5.
洪军 《21世纪》2010,(10):70-70
留学生在不少人眼里都是让人羡慕的,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在光鲜背后也有许多无奈和不为人知的事情。当一个人身处异域,文化差异、生活差别充斥周身,要为自己生计奔走时,也许他们也会想,要是在自己的祖国多好。尽管如此,不少留学在外的学子依然全身心地接受异国他乡的挑战,不为别的,就为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徐如涛 《社区》2011,(27):61-61
跟周围的人交流,发现大家大都说自己不幸福。听多了,我渐渐发现,他们所谓的幸福,实际上指的是物质丰富。财富多就幸福吗?每个人都有亲戚、同事、朋友,在这些圈子里,总有比自己物质条件好的人。  相似文献   

7.
浅望幸福     
王纯 《百姓生活》2014,(11):19-19
什么是幸福?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幸福,是心里面一种很私密的感觉,对于每个人而言,幸不幸福只有自己说了算。很多人在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前,总是拿物质生活的好坏来衡量自己的幸福指数。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标准及科技英语翻译初探郑荔荪一、引言文化是人类在从猿进化为人,从自在的“人”走向自为的人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出于人的物质上的需要,人类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化;出于人的社会性的需要,人类创造了自己的制度文化;出于人精神上的需要,人类创造了自己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香港在回归之前,仍属英殖民统治时期,当年轻人被问到自己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时,会认为自己是骄傲的英国人。而在香港回归之后,尤其是已经回归十四年的今天,香港人再被问及此问题时,他们又会怎么回答?香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感如何?香港政府、教育部门又将怎样在学校推行国民教育?香港市民又有何反应?  相似文献   

10.
张小芳 《今日南国》2013,(10):38-38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发现痛苦与悲伤都只是提醒我在过着自欺的生活。 如今,我知道,这就是“真实”. 当我开始爱自己,我了解要勉强别人接受我的要求有多无礼,就算我知道时间不对而那个人尚未准备好,即使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11.
自爱与自尊     
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给人以生命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生命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  相似文献   

12.
钱理群在南师附中的演讲《我的教师梦》最后一句话是引用他上世纪90年代学生信中的话:“钱老师,我们非常喜欢你的课,我们所有同学都喜欢你的课,你的课显示一种生命存在方式,告诉我们人可以那样生活,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教学当作一种生命,一种充满理想的人可以那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张燕 《人生与伴侣》2006,(11):58-58
近九成人感觉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该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和某网站新闻中心刚刚完成的一项对15068个受访者的调查中发现,87.5%的人感觉“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其中,45.3%的受访者承认,在自己的众多熟人中,真正称得上朋友的不到5个:另外,有34.3%的人表示,自己的朋友仅有为数不多的6到10个。80.0%的人承认.自己的朋友大多是以前的同学。  相似文献   

14.
文学要写人,军事文学更要写人.邓一光写小说写人,写“父辈军人”,写这些人的命运和他们对命运的态度.这就使他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了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作为人才资源的载体,必然要将所拥有的人才资源作用于社会,否则,被社会弃用的人才资源就会成为过时的资源。一个人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对自己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社会需要的是能主动面对市场,把自己所拥有的人才资源付诸使用的人才,而不是那些缺乏认知自我和社会的能力,被动地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的人。应该提倡人们注意培养自己的“情商”,找到自己的位置,求得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9,(5):64-64
据专家研究,一个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人瞳孔会放大,这是由于肾上腺素造成的。这在最初进化时可能是为了实现短暂的视力提高,它也是“或战或退”本能反应的一种表现。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释放出肾上腺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帮助你保护自己的爱人。或者是向未来可能的伴侣展示自己的健康。不过现在,人们通常会认为瞳孔放大只代表吸引与爱慕本身。  相似文献   

17.
元尚 《北京纪事》2010,(9):97-99
大众收藏,最吸引人的神话之一,莫过于捡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捡漏儿的文字就不断在媒体上亮相。有些靠着买卖古玩发了财、出了名的人,就是靠着制造自己如何捡漏儿的神话,来为自己做造神运动。最初的那批收藏爱好者,捡漏儿是有可能的,因为80年代还不兴收藏,甚至还没有人敢说自己喜欢收藏。那时候最富也不过是个万元户,炫耀吃穿还来不及呢,谁有闲功夫、闲钱,往那上面扔?活钱死物是那个时代一般大众的理财心理。只有少数人,出于某种爱好,没事儿的时候,买两件自己喜欢的旧东西玩玩儿。最多也就花十几二十块的,这在人们眼里就已经是高消费了。  相似文献   

18.
处世 《社区》2011,(35):1-1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两年多,他用亲身经历告诉世人:一个人凭着自己的双手就能满足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完全可以简单地活着。苏格拉底说:“我们需要越少,就越近似神。”  相似文献   

19.
善良的种子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约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与爱人相处的时光中,我们可以没有自己的房子,甚至没有自己的床,但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床单。自己按照自己的偏好选的,颜色和花纹都是自己喜欢的。有了这条属于自己的床单,你就可以枕着所爱的人的手臂,在每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尽情地绽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