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张载是宋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中国哲学史上起过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上承王充、范缜、柳宗元、刘禹锡等,下启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他主张一切皆气,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气本体论的哲学思想体系,把气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当时的关中学者把这部著作“尊信之与《论语》等”(《杨龟山集》卷二十)。所谓正蒙,就是正确的发蒙。王夫之说:“蒙者,知之始也。……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迭者也。”(《张子正蒙注·序论》)《太和篇》集中反映了张载的宇宙观,阐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实体——气,通过气的无限性、永恒性与物质具体形态的有限性、暂时性,论证了物质不灭。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的高  相似文献   

2.
<正> 王夫之继承了先秦以来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宋明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理气(道器)”之辩与“心物(知行)”之辩,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见解,达到了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王夫之的“体用不二”思想从一个侧面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统一。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王夫之的“体用”范畴作点探索。一“体”和“用”是中国哲学史的一对重要范畴。魏晋以来哲学家们通过“体用”之辩,逐步加深了事物运动原因的认识。其正确结论是“体用不二”。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为特色的哲学体系,尤其是他关于矛盾问题的思想,无论在其辩证法思想还是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更是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仅就王夫之关于矛盾问题的思想做一初步探讨。王夫之从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出发,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矛盾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等思想。王夫之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太极”概念的新的解释之中,“太极”是易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以前的思想家,包括一些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都…  相似文献   

4.
在王夫之思想的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王夫之与儒家思想的关系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王夫之“是儒家礼教道统中的突出人物”,他“和其他陋儒没有什么不同。”我认为,王夫之不是什么“陋儒”。他是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虽然,他的全部学术活动几乎都与儒家的六经分不开,但是,他在我国思想史上较早地而且较为认真地对儒家思想作了初步的批判,并力图用“正学”去改造当时已经腐朽的儒学。  相似文献   

5.
《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重要哲学著作。在这一著作中,王夫之继承中国思想史上深远的唯物主义传统,对过去毒害中国人民几百年的统治思想--宋明道学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发展了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更重要的是在《周易外传》中,王夫之借用《周易》的体系和思想资料,大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周易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哲学著作中辩证法思想的宝库。在《周易外传》中,战斗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在这一著作中,王夫之将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是以他的实践论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把这种见解名之为“实践核心论” ,并把它同拒斥唯物主义的“实践人本主义”混为一谈 ,这是不恰当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批判和克服了“一般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超越物质本体论而达到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实践论。不能无视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进程。把他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说成是把精神本体论颠倒物质本体论 ,正是由这种“无视”而产生的。物质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者 ,利用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资料 ,借助于恩格斯在特殊语境中所写著作的结构 ,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从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排除出去 ,造成了极大的逻辑矛盾。在马克思哲学中 ,新唯物主义与实践论是直接同一的。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是马克思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唯物主义 ,而不是物质本体论的一般唯物主义。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说成是一般唯物主义 ,想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效性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正确性 ,由此而否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 ,这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正>王夫之与费尔巴哈是中西哲学史上两位集唯物主义之大成和划时代的著名哲学家。王夫之以其气一元论终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以其情欲主义人性论和公欲目的论的道德学说,开凿了中国近代哲学之先河。费尔巴哈则由于其唯物主义无神论及其人本主义思想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和欧洲近代哲学。“近代哲学”这一概念,把代表中国近代哲学之开端和代表欧洲近代哲学之终结的这两位哲学家联系到了一起。由于两者分属于“近代哲学”的两极,加之历史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因而王夫之哲学不可能具有费尔巴哈哲学的顽强战斗性和鲜明的资产阶级立场,费尔巴哈哲学则不仅达到了近代哲学的顶峰,而且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但尽管如此,两者的思想也还是不乏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哲学的最大特点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进行了较完美的结合,呈现为中国“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的成熟形态”和“朴素形态的唯物辩证法发展的高峰”①。那么,为什么王夫之哲学是朴素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成熟形态”和“发展高峰”?它具有哪些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进而揭示王夫之哲学卓越的历史地位和独特价值。王夫之哲学具有四个明显的朴素唯物辩证法特征。一、“实有”范畴的崭新概括中国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哲学在探讨世界本原问题时,大多没有摆脱具体物象的…  相似文献   

9.
<正>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心理思想方面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达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阶段。王夫之的遗著中涉及心理学问题较多的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尚书引义》、《思问录》、《俟解》和《四书训义》等。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对王夫之关于“心”、“性”、“知”与“能”、“情”与“欲”、“意”与“志”等方面的论述作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王夫之的哲学、史学思想,学者论述不少,而对其趋时革新的政治思想,似有深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他论史、论政,坚持“因其时而酌其宜”、“趋时而更新”,他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也反映了这个特色。第一、主张地方适当分权。王夫之总结了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有鉴于明朝的覆亡,主张地方分权,使下层统治者,便于因时因地制宜。历代统治者,为了  相似文献   

11.
以化学发展史为主线,从物质化学组成,结构和反应三方面的理论问题做哲学考察.现代化学元素思想形成和发展,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性;原子论思想促进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分子论建立推进了科学思维方法的发展;燃烧反应理论体现了辨证唯物法关于物质不灭与质量统一的规律;化学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无序和有序转化同体系的封闭与开放,平衡与不平衡等条件的联系,有力捍卫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2.
一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或理论前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有没有一致的地方? “西方马克思主义”完全否认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关系、说马克思坚决反对那种主张“应当在物质和物质过程中寻找一切思想和精神现象的根据”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基础”仅仅指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里提出了实践、生产劳动是否需要物质前提的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著作中,他们的确很少专门阐述自然观和重复一般唯物主义的初步真理,而是集中注意力于社会历史领域、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观。尽管如此,他们以一般唯物主义作为不言而喻的理论前提,仍然是非常明显的。仅举两例: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字而农,晚年长期住在他的家乡湖南衡阳县的石船山下,因而后人又称船山。王夫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在封建社会末期,代表着进步的社会力量,向变种的孔学——程、朱理学,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无情的批判。在儒法斗争史上,他是一位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 王夫之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被称为“天崩地解”的大动荡时代。封建社  相似文献   

14.
吴廷翰,明朝唯物主义思想家。道即气、“理即气”的思想,是他唯物主义思想的支柱。首先,他肯定气为万物之本原。自然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世界上除了混沌之气,别无他物。“天地之初,一气而已矣。”气为万物的始祖,众物的根由。“气之混沦,为天地万物之祖。”人物均由气生,气是万有构成的因素,“一气流行,生人生物”。承认世界的物质本原,世界多样性统一于物质的气,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的法哲学基础是“道”,称“道”法哲学。此“道”并非儒家倡导的“仁义道德”,而是指“物之所著”、“物之所由”,即普遍存在的物质实体及其规律。他“治天下以道”的命题揭示了法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依存关系,以及法的“正义”和“公平”的原理;并依据其“理势合一”、“趋时而更新”的命题,探索了人类社会法律制度变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王夫之批判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等唯心主义法哲学思想,提出“必循天下之公”及“择人而授以法”等一系列法评价标准的新见解和法律实施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6.
从《宋论》看王夫之辩证比较史法的特点高平《宋论》是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王夫之的史论专著。透过此书,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对宋代历史的许多精辟见解,而且可以从作者对这些观点的阐述与论证中,窥见其独到的治史方法。其中辩证比较法即是其较突出的一种。一...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的史前史论,是他的人类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历史哲学中的早期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成份。自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哲人和史家就对史前史进行了许多探索。从荀况的“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韩非的由上古经中古至近古的历史进化论,直到柳宗元的《封建论》中关于史前史的概括性表述,都不断丰富着古代历史哲学,增添着其中的唯物主义真理颗粒。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动,使王夫之从书斋走向社会,为现实而钻研历史。他一方面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批判精神,集古代史前史论之大成,另一方面以“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王敔《薑斋公行述》)的求实态度,运用对湘南一带少数民族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8.
简论“物质”是“实践”的基础□胡辉华一坚持物质的本源地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曾经历过不同的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各有不同的缺陷,但是它们共同的错误可归结为一点,即它们...  相似文献   

19.
张载辩证法思想述评张玉荣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经过先秦、魏晋,到宋明时期达到了顶峰。其中北宋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精深。特别是他的“动非自外”的内因论,“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和“变著”“化渐”说,在我国古代辩证法发展史上达到了相当...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徐崇温同志提出“物质——实践本体论”命题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概括。他说:“既强调实践,又坚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或缺,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也就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存在论、本体论的基本内容”(《光明日报》1988年4月18日)。在《用马克思的思想统一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中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实践本体论,也即实践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在我们看来,这一论断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