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周立  杨炳珑 《社区》2011,(9):20
"全区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楼栋庭院自治理事会,志愿为楼栋庭院的居民服务,组织居民参加社区居委会开展的多项活动,并向社区居委会反映楼栋庭院居民的诉求和建议;每个街道分别建立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社区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服务……这些是我们东湖区在城市社区建设上的一点探索。"江西省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2,(19):38-39
一、社区建设带动星光计划,快速搭建社区工作平台硬件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没有一个可实现功能的社区工作平台,社区建设及星光计划的各项管理和服务都难以实施。当时全市社区调整后的147个社区居委会中,三分之一属于“皮包”居委会,游击办公,三分之一办公用房是租、借几平方米  相似文献   

3.
周立  杨炳珑 《社区》2011,(13):20-20
“全区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楼栋庭院自治理事会,志愿为楼栋庭院的居民服务,组织居民参加社区居委会开展的多项活动,并向社区居委会反映楼栋庭院居民的诉求和建议;每个街道分别建立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社区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服务……这些是我们东湖区点探索。”  相似文献   

4.
惠老新讯     
《社区》2013,(12):26-26
内蒙古将实施“9073”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的消息,内蒙古将全面实施“9073”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使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珊的老年人通过社区机构照料实现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八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逐步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李森 《社区》2003,(14):14-14
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社区基础设施 要有明确的建设标准 当前社区居民热切企盼的是解决社会治安、生病就医、社会保障、文体娱乐、养老及各类服务。因此,为保证社区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社区要建“三室三站一校一场所”,即社区办公室(党支部、社区居  相似文献   

6.
陈志卫 《社区》2009,(1):30-31
一个社区的养老服务成为外地人眼里的经典缩影 外地人走进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总会被社区里老人们其乐融融的场景所感染,总会感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高质量的服务。也难陉,这个社区曾于2007年初获得了由全国老龄办颁发的“全国敬老模范社区”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日本作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一直面临着少子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通过对日本近30年来推进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分析发现,日本政府本着在地安养的原则,先后推出金色计划(1989年)、新金色计划(1994年)、金色计划21(1999年)、介护保险(2000年)、区域密集型服务(2006年)、区域综合照护体系(2010年)、橙色计划(2012年)、新橙色计划(2015年)等,持续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逐步形成了“自助、他助、公助、共助”相结合的多主体参与、多元服务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8.
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的有益探索,对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社区服务,实现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中安度晚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应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改善社区居住环境,推进社区老年服务建设,繁荣社区老年文化,培育老年服务组织,不断发展老年人福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老年宜居社区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嵌入型老年社区是其中最具内在发展优势的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类型。它是政府在土地供给、城市规划、项目建设、融资方式等方面通过政策干预和强制性配建而成,并在社区施以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养老服务为主的集中服务管理模式。这种建设管理方式既能够保证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最优,同时也能使得社会效用最大,是社会经济效益最优化理论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0.
龙女  傅丽萍  甘心静 《社区》2010,(4):21-23
从社区建设的层面来说,一个健康发展的社区,势必要求成员的各种需求都得到满足,而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心理需求,因此,心理健康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起步稍晚,一些从事服务的人员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到底是什么?”“究竟需要从哪些方面人手?”等一些问题还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与三孩政策启动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照料服务多元化需求催生出社区养老与育幼 服务的新思路。社区服务的现实困境、“养老+育幼”的现实诉求、已有养老与育幼服务的整合实践以及当前社区服务的转型 升级需求成为“养老+育幼”融合照料的现实逻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服务需求的拟合性、服务对象的同质性及服 务资源的可整合性成为“养老+育幼”照料的融合机制。遵循上述逻辑,社区“养老+育幼”照料模式可通过政府主导、制度建 设、社区协同、专业提升及技术支持等途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社区养老”标准化建设与绩效评估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关于"社区养老"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基础上,对"社区养老"的基本概念进行总结和归纳,着重分析目前重庆市"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总结发达国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的启示,为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严运涛 《社区》2005,(21):19-20
“883行动计划”是武汉市社区建设的代号,因全市有883个社区而得名。从2003年开始,武汉市计划用3年时间使全市的社区达标,做到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城市管理、劳动保障和就业、社会服务“四到社区”,以全面改变社区面貌,使居民得到实惠。 今年是“883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为了使社区建设走出创建——滑坡——再创建——再滑坡的怪圈,武汉的城市管理者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14.
新宣 《金陵瞭望》2009,(16):68-68
兴隆街道工委在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创造性地推出了“社区工作联席会”、“社情民意建言会”、“社区事务评议会”、“温馨家园服务站”“三会一站”社区建设新模式,进一步突出了党建引领社区建设的作用,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最终达到服务民生、社会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银发浪潮”是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形象描述。日渐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政府有限的财力、不断增长的人口老龄化、机构养老的缺陷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区服务将成为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的重要方面,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社区成为城市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因此,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这将是未来社会养老的主要模式。通过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种模式的分析,提出在目前的境况下社区养老的价值及其优势。  相似文献   

16.
孟谦 《社区》2014,(18):1-1
做社区工作的人,大都知道“百步亭”。多年以来,它是中国社区建设领域的一面旗帜。“百步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是一处集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于一体的混合型社区。社区的开发始于20年前,随着一期—期新楼盘的落成,—批批居民的入住,如今居住人口已达14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大社区”。但百步亭的名气之大,并非因其规模,而是其独树一帜的发展模式,简单说就是开发商不仅负责前期的工程建设,而且参与到后期的社区管理服务中,实践证明,后期的工作对社区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也因此有了百步亭“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发展概念,被人们称为“百步亭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本文在梳理社区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社区 养老服务的理念,根据国家养老目标要求,指出构建整合的“社区为本”的养老服务以及在该体系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定位.  相似文献   

18.
施平 《江海纵横》2005,(5):12-13
社区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一个地方党组织执政能力的一杆标尺。三厂镇党委把构建和谐社区、营造良好的执政环境作为一项群众满意工程来抓,努力实现“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管理网络化、社区建设公益化”,不断提升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丰富社区和谐的内涵,拓展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大维 《社区》2010,(13):59-60
政府主导的社区建设与社区化服务与我国由民政部牵头主抓社区建设不同,在加拿大联邦政府层面,人力资源与技能发展部主要涉及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人力资源与技能发展部提供的服务计划包括:社区伙伴关系计划、退休金和老年保障计划、就业保险计划、联邦公共部门青年实习计划、青年就业战略计划、无家可归合作战略计划、  相似文献   

20.
社区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城镇化、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社区建设应围绕“智慧生活、平安生活、低碳生活”主旨,大力推广科普知识,集中推进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示范以及推广公共事业新产品的应用。通过建设一批“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的三新科技社区,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社区居民。科技社区的建设可从社区功能、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安防管理、社区居民医疗服务和档案管理等方面入手。通过科技社区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区内的主体对科技社区建设的参与热情和贡献精神;另一方面,所有的社区主体可平等地享受因科技社区的建设而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