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卓仓藏人的骨系等级婚制及其渊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洛 《民族研究》2002,(4):65-72
生活在青海东北部的卓仓藏人 ,根据每个家族有无狐臭体味遗传及其程度 ,把整个社会划分成三个骨系阶层 ,每个阶层就是一个内婚群体。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跨阶层婚姻在卓仓藏人中也是允许的。其中 ,以较高阶层的女性嫁给较低阶层的男性为表现形式的下嫁婚 ,因其社会意义明显而更为常见。这种跨阶层婚姻使社会保持了一定的流动性。本文还对卓仓藏人骨系等级婚制的渊源做了初步探讨 ,认为这一制度源自卓仓藏人的迁出地卫藏地区 ,并进而可追溯到古代印度社会 ,但后来又受到安多藏区地域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代哈萨克族图腾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近代哈萨克族图腾文化形成的社会基础,认为在图腾制度的影响下,近代哈萨克社会的贵族阶层形成了内婚制,平民阶层形成了外婚制.文中还分析了哈萨克民族的口号和印记,认为它们是图腾祖先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和神圣图腾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他留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永胜县和华坪县的各个村落之中。他留人的婚姻文化主要经历了从对偶婚到姑舅表优先婚,再到现代专偶婚三个不同阶段。他留人在婚姻文化的变迁过程中,从族际内婚制到族外婚扩大了其通婚范围,族际共同的婚姻生活有助于消除关于他者的消极刻板印象,另外在互相通婚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涵化,也是族际相互认同的基础。这些都有助于消解当地人“水牛是水牛,黄牛是黄牛”这样泾渭分明的族群身份认同意识,进而实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本文拟从彝族他留人的婚姻文化变迁这一视角入手,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进步,草苗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特殊的瑰宝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丢失,保护草苗民歌具有深远意义.为了保护草苗民歌,在理论基础的支持下让其更好的传承发展,为了对草苗民歌进行较为具体和深入的研究,并整理出文字材料为草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初步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景颇族共分为五个支系,即景颇支系(又名大山支系)、载佤支系(又名小山支系)、勒期支系(又名茶山支系)、浪速支系(又名勒浪支系)、博洛支系(又名博拉支系)。这五个支系中的姓氏和名字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其中景颇支系和载佤支系属于同一类型,即有若干姓氏,有固定排行的名字。浪速、勒期、博洛三个支系属于另一类型,即实行父子连名制。  相似文献   

6.
昭君是"四大美人"之一,而昭君让后人铭记的是她远赴"塞外"和亲的故事,舞剧《昭君出塞》既是真实的还原历史文化背景,亦是深情的演绎了昭君的心路历程.舞剧分为序·烽烟、第一幕·和亲、第二幕·出塞、第三幕·贺婚、第四幕·宁边、及尾声·共荣,故事始于战火烽烟,终于友好团结.舞剧《昭君出塞》是一部古典舞舞剧,但舞剧打破了以往的常...  相似文献   

7.
我们侗族是中国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人口251万多,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地区及湖北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地县.侗族有三部分,即老侗、皎侗、旦侗(均为自称).侗族古代自称的通称及各部分的分支称呼,可追溯到中古时期.据记载,侗族及其内部的几个原始支系,在宋代以前就形成了.三个支系的侗人各有特色.有意思的是,"旦侗"擅长陶瓷、乐器制作,并喜欢狗;但"老侗"、"皎侗"却对狗厌恶之极."老侗"女子善针织、能歌善舞,其歌在1986年曾轰动巴黎.1957年在莫斯科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的侗族多声部大歌也出自"老侗"地区.在广西三江一带的侗族多为"老侗"."皎侗"则分布较广,他们大多住在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沿河地带,与外地交往比较密切,接受汉族文化较早,生产力较高,擅长建筑和造船.闻名国内外的风雨  相似文献   

8.
转房婚是古代兄弟共妻与姊妹共夫婚姻形式的残留,随着一夫多妻婚的消除以及人们道德伦理观的变化,转房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这种婚姻形态在如今的河湟汉族中间仍有遗迹,考察其长行不绝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古代汉族转房婚的历史沉淀,二是河湟地区历史上诸民族转房婚的渗透,三是财产和子嗣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智利的南端,有上千个岛屿、半岛及海峡,那里生活着另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印第安人,那就是火地人。三个支系十九世纪下半叶,当传教士来火地岛和海峡探险时,开始讲的不是“火地人”而是讲三个支系:阿拉卡卢夫人,雅甘人和奥纳人。阿拉卡卢夫人和雅甘人生活在火地群岛  相似文献   

10.
融安县壮族约占全县总人口275,864人的35%.该县的沙子乡古益村南弄寨,沙子乡沙子村塘头寨和泗顶镇吉照村喇寨屯,是古称"四十八弄"的一部分.三个村寨之间互距10公里左右,由南向北延伸而形成一字形.这里是融安县壮族聚居区,周围数十里全部是壮族居民.三个壮族村寨壮族居民具有壮族的各种特点与传统习俗.1989年3—4月,笔者对三个壮族村寨共162对婚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