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弗莱的理论一直被归为文学批评,实际上弗莱为他的文学批评理论预设了文化、文明的框架,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批评范围。弗莱认为文学是文化的中心,他的理论以想象结构作为交集,从神话源头、文学形式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文本,探讨的是文学文化相通的意义规则。可以说弗莱率先进入了20世纪后期出现的学科综合的“批评理论”,文学文化融合是其宏大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弗莱的原型批评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诺思罗普·弗莱(1912-1991)是20世纪加拿大而且也是西方著名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深入地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和美学理论,为加拿大以及整个世界的文学、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理论思想不断引起东西方学者的关注;他的《批评的解剖》等几部主要文学理论著作被认为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在西方文论史和文化史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莱的原型批评美学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评述。一、“文学原型”论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弗莱的原型…  相似文献   

3.
饶静 《兰州学刊》2009,(8):193-196
文章主要探讨诺思洛普·弗莱构建文化批评的方式。他以文学为切入点进入文化批评,由词语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形成的两极张力构成了其整体批评基础,文化批评则位于批评的离心倾向上。此外,弗莱借用“神话”来阐释文化批评。神话的多义性再次张开了一个向心/离心阐释模式,这一模式正是审美论和决定论复杂关系的体现。弗莱企图中和两者,从而使文学与文化批评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一、概念界说自1992年9月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与山东《作家报》在京联合召开:“后新时期:走出8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讨会”,到1995年(花城》杂志发表王宁的《后新时期:一种理论描述》一文及谢冕、张项武等合著《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于同年出版,其间,一批意见不一的学者分别阐释了“后新时期”一词及其所指称的90年代中国文化,并表达了各自对未来的文化期待。其中,一些对90年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怀抱后现代主义诉求的学者化用詹明信与贝尔(DanielBell)等人用以叙述西方资本主义历史的叙述模式与话语系统,较为系统地阐释了90…  相似文献   

5.
于幼军同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 ,是积多年来理论研究心得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厚实之作。全书精辟之论处处可见 ,充满睿智而又绝无藻饰繁冗之感。其中很多见解 ,切关宏旨 ,值得深思。作者指出 :“文化是人类的一面镜子。”因此 ,研究文化问题 ,就必须站在广阔的全球背景中观照人类历史和人类生活 ,必须有现代人的开放胸襟。《文化论》的作者在古往今来的人类文化遗产面前 ,在幽杳混茫的历史长河中 ,以恢宏的抱负 ,探赜索华 ,钩深致远 ,因而其论述超越了狭隘、封闭的理论短见 ,显示了一个探索者的意高瞩远和宽阔视野。这种视野在书中多…  相似文献   

6.
唐振 《理论界》2023,(2):97-104
韦勒克和弗莱是20世纪西方文论界的两座高峰,然在韦勒克对弗莱的评论中显然见出二者就文学批评理论与文本诠释原则所持观念的迥然之别。弗莱主张将文学批评建构成具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系统的科学”,韦勒克则认为这种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思维结构只是一种“虚构的批评”;同时,弗莱认为具体的文本价值判断并不是文学批评的根本任务,只是一种有关文本鉴赏“趣味的历史”,韦勒克则认为文学的直接经验是建构文学批评理论的基底,弗莱的做法等于是取消了文本的审美价值。韦、弗二氏关于文学批评的争论,实则折射出20世纪西方文论中以“肌质”和“整体”所呈现的两种不同文本观和文本诠释范式。以文本为中心实现二者的两相调和,不失为当下文学批评建构和文本诠释路径的一个可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7.
文化诗学刍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林继中 《文史哲》2001,(3):57-59
整体性研究是文化诗学生命之所在 ,即以宏阔的文化视野对文学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采用跨学科的方法 ,从多学科的视角观照文学。双向建构是文化诗学的基本方法 ,其要点是 :一曰“内外” ,即阐释文学文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 ;二曰“中西” ,即关注不同文化间的沟通 ,寻找中西文化间的契合点与生长点 ;三曰“古今” ,即文史互动 ,今古互动 ,使文学文本具有历史的与当代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文化阐释与经典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国际学术界关于文学经典问题讨论的回顾 ,分别从接受美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等角度阐述了西方文学史上经典的构成以及隐于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作者认为 ,经典的构成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批评话语、权力机构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由于“欧洲中心主义”和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的作祟 ,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优秀作品长期以来被排斥在经典之外 ,因而从跨文化的视野对既定的经典进行质疑乃至重构是完全可能的 ,这是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者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个主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着重讨论了弗莱的《伟大的代码》以及由此而显示出的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提出一种既带有精英意识的审美功能同时又具有文化研究的批判精神和去经典化尝试的经典重构策略 ,认为这是使得当今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可赖以进行对话的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9.
史锦秀 《河北学刊》2006,26(6):129-131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人文观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本文从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等方面入手,在对“仁”、“礼”、“情”、“德”等思想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中,着重论析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文曦 《东南学术》2011,(6):284-290
诺斯罗普·弗莱是加拿大乃至整个北美最富盛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对加拿大文学与文化的评论始终贯穿在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之中,并与其理论形成相互呼应,唇齿相依的态势。本文通过分析弗莱对加拿大文学与文化的评论,尝试阐释不同时期弗莱对加拿大评论的侧重,展现其对加拿大文学及文化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代著名学者王昶,早年入紫阳书院,与钱大昕、王鸣盛、赵升之、曹仁虎、吴企晋、黄文莲并称"吴中七子",彼此之间文酒诗会,相互唱和,相互砥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王昶与"吴中七子"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游活动,展现了乾嘉时期文人士子的文采交流史,对王昶的全面研究具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延华 《阴山学刊》2011,(2):90-93,113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文化"向度引来了40年来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其理论中的"文化"蕴涵着权力与政治色彩,发挥着建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职能。从其本质来看,葛兰西语境下的文化霸权就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中文化与意识形态场域加以分析,阐述其把"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置"的特定语境及生成酵素,对于在深层学理...  相似文献   

13.
余颖 《阴山学刊》2009,22(1):40-43
王国维是一位融合中西的学术大家,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在他的文学研究中。在各西方美学家中,王国维尤好叔本华,因而叔本华的观点也必然渗透于王国维的文学研究中。以《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生成过程、“境界”的形态种类、以及“境界”的艺术表现方式三方面考察,可以见出王国维在中国诗学理论的建构上对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关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与《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二诗中"严少尹"的身份有严挺之和严武二说,二诗系年亦有开元二十一年与乾元元年之说;对《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诗中"严尹弟"则一致认为是严武,诗作于上元元年。经笔者考订,认为"严少尹"与"严尹弟"俱为严武,三诗俱为王维与严武交游工作,前二诗作于乾元元年,后一诗作于上元二年。  相似文献   

15.
王若虚《尚书义粹》解经有鲜明特色,于章节之中每每分纲领条目,阐说铺陈敷衍,辞非体要。提倡义理解经,以探究《尚书》经世价值为宗旨。训诂方法上注重上下文内在联系,释辞义不以义界而往往排比事类为解,并于训诂中融入个人思想,反映出鲜明的宋学特色。王若虚经学方法与思想与宋儒展现为同一脉络,由此《尚书义粹》可以揭示宋金文化交流之面向。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周公研究多依据《尚书》中的周初诰辞,而对武王克商以前的周公事迹几乎无人问津。其实,《逸周书》保存了大量这一时期的周公事迹,由于种种原因,该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书中记载周公与武王谋划倾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继承文王的政治经验,也体现了周公早期的思想主张。我们认真体会春秋时人说到的“文武之政”,将《逸周书》与《尚书》进行比较,注意周公思想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特征,就能够更好地理解《逸周书》的记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研究,尚有两个基本问题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一是基于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思想而形成的系统理论在称谓上缺乏共识,以致出现“一种理论、多种称谓”的现象;二是对马克思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的误用问题。确立统一的理论称谓,规范使用“人的生产”概念。是当前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研究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不但用科学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思想指导文艺创作,而且率先垂范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思想进行诗词创作,正是由于他把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其诗词不但蕴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民族化,而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艺术特色,具有大众化。可以说,他的诗词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真正达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他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思想与他的诗词创作实践对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姚达兑 《阴山学刊》2010,23(3):38-44
《梼杌萃编》历来被埋没在故纸堆中,不受重视。近年有陈平原将其放在谴责、狭邪两类小说中讨论,王德威将其放在"梼杌"所具有的史鉴和"溢恶"两方面进行探讨,但都未对此书作整体性分析。此书继承了两大小说类型后,有意对其优缺点进行继承规避。其中,最突出的但被忽视的是此书对滥恶溢淫倾向规避的叙述。钱锡宝熟知官场,故能避免滥恶,反而在叙述中多有怜悯。钱氏对滥恶溢淫规避的表现,是将叙述由官场转向私域来探讨,一边规避,一边借以呼唤"真性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