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所不欲 勿施于女——论《镜花缘》之女儿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镜花缘》关于女儿国的描写,指出女子缠足是中国古代妇女悲惨的社会地位的集中表现.《镜花缘》抓住缠足,并用幽默的笔法安排一位男子来尝试缠足的滋味,来体验作为异性玩偶的感受,表现出作者高度的艺术匠心和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尽管《镜花缘》的思想仍基于儒家的仁学,然而它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施于封建社会的不以“人”来看待的女子,对子传统伦理观念是一个突破.它是近代妇女改良主义思潮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宋恕考察了所处时代中的妇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妇女解放思想.他的著作涉及了男女婚姻自由、女子缠足、兴办女学、严禁娼妓以及封建社会中对男女道德评价的二重标准等问题.他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不合理性,并提供了解决方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他的生活经历促成了他对妇女问题的思考.他的妇女解放思想和当时的维新派一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了女子意识的觉醒.虽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他妇女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扇子表现了中国古代女子独有的含蓄美、韵味美,妆点和美化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本文分析了扇子作为单纯实用的器物与女子的诗情画意的象征意象境界,对中国古代女子的扇子情结进行了思考和解答,揭示中国古代男权压迫下的女子与扇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张鸣 《社区》2012,(11):44-44
古代中国,无论任何朝代,都不缺学校。有官学,有私学。但是,人们似乎从来没听说过专门给宦官办的学校。有之,始于明朝。明代的宦官,被称为太监。太监的学校.不是教太监们怎样做太监的.跟其他学校差不多,就是学文化。据刘若愚的《明宫史》记载,明朝的内宫,设有内书堂,就是太监的学校。  相似文献   

5.
缠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摧残妇女身心健康、违反人道的陈规陋习,曾经对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缠足起源于五代,发展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取缔于民国。古人对小脚极为欣赏,有十八种、九品之分类。缠足之所以流行,主要是由性爱需要、控制女性、保持贞节、文人癖好等原因造成。缠足之所以被取缔,主要是因为缠足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摧残,此乃时代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6.
缠足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缠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给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过严重的摧残。也因此引起当今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探讨。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众多的论著研究缠足问题,包括缠足的起源、发展、影响、废止及其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关系等,尤其关注近代西方文化对缠足陋俗的冲击,特别是教会和传教士在宣传和推动男女平等以及反对缠足方面的领先作用。展示中外学界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研究的内容与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封建社会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牢牢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中国被迫开放以后 ,基督教采取“以学辅教”的策略在中国设立教会女校 ,客观上打破了这种千年的陈腐观念。教会女校及反缠足运动的兴起 ,均成为中国女子教育 ,乃至中国妇女解放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批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和“女子智力低于男子”的谬论,主张女子应与男子一样受教育,并论述了女子教育对于女子自立、下一代的教育及健康成长以及民族国家的强盛的重大意义;提出了“相夫教子”、“兴国智民”的女子教育宗旨;提倡兴办女学,并拟订了第一部较为详细的女子教育办学章程;提倡女子社会教育,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女子参政。  相似文献   

9.
从上海求学到留美期间,是胡适妇女观生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女子教育与女子解放思想初步形成并由此逐步走向成熟。胡适早年主张女性应该通过读书与不缠足来做一个好好的人,大力提倡发展女子教育以期改良国人之家庭教育,后又对良妻贤母观进行修正与发展,进一步确立了自由独立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0.
妇女缠足作为一种陋俗,使一代代妇女为之致残,其时间之久、地域之广、遗害之大、移风易俗之难,使之成为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特殊历史现象.缠足始于五代,盛行于元代,但古代壮族劳动妇女皆不缠足,崇尚跣足.农庚尧的<村女赤脚行>把壮族妇女天足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拥有天足的壮族妇女不仅是家庭劳动力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的市井语言特色姜丽珍《金瓶梅》是一部以市井人物为主要题材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它描写明末山东清河县商人西门庆一家在短短六七年时间内发迹、衰败的丑史,塑造了从市井无赖、帮闲、娼妓到朝廷命官、太监及僧尼、奴婢、媒婆等数十种行业的众多人物形象。这部...  相似文献   

12.
杨杨 《社区》2008,(11):38-40
谁能想到在云贵高原上有这样一个村落,它完整地保存着缠足的活的历史资料。作者的家乡六一村是中国最后的缠足部落。云南青年作家杨杨创作的《摇晃的灵魂——探访中国最后的小脚部落》一书,解读出六一村缠足习俗的秘密,我们摘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缠足影响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反缠足运动的主要思想依据,但晚清知识界在这一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这一观念初由传教士发其端,甲午以前并未引起士人的多少关注,主要的思想交锋是在外国传教士及受其影响的中国教徒之间展开.甲午后,缠足影响国家富强的说法日渐流行,争论逐渐在中国士人间展开,特别是在反缠足运动积极开展的南方地区,争论显得尤其突出.新政时期,类似说法已非常流行.官方和民间都有很多人改变了以缠足为琐屑的观念,承认它影响了中国的富强.但争论仍在继续,并逐渐逾出南方而扩大到北方地区,发展成一场全国性的争论.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将娼妓问题的治理与社会改造相联系,成功治理了娼妓问题。学术界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研究娼妓改造问题的较多,而从娼妓改造运动的被改造者角度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改造者和被改造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出了被改造者娼妓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群体,娼妓的改造过程充满了改造与反改造的艰难博弈。对于娼妓改造与反改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娼妓问题治理的艰难性和复杂性,而且能够为当今卖淫嫖娼问题的解决提供分析思路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宦官 古代的官员,被阉割后在宫廷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也叫太监、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如:“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卖炭翁》注)又如:“遂殴宦者。”(《卖炭翁》思考和练习“四”) 廷掾 古代辅佐县令的官。如:“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西门豹治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讲究的是差异性和独特性,其塑身修形的造型理念。科学合理的功用效能,大俗大雅的配色处理,隽永寄寓的图腾纹饰,独具创造性的技艺手段,呈现出与西方女子内衣迥异的鲜明个性与“东方特色”,是世界服装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史传和小说中反映了许多节烈女子自杀的现象,其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为守节而自杀,也有因丈夫之无义、无礼而自杀,或者出于经济上的穷困等其他因素而自杀。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缺双鞋穷半节,中国人的行头中,鞋是重头。传统的中国人的价值观是男人出将入相,女人相夫教子。由此,男人的鞋,具有社会等级的符号功能。女人的鞋,更多体现闺范特征。中国的鞋,无论是男人的鞋履还是女子的金莲,其实就是一部形象化了的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它彰显着古代男权社会中君臣父子的道德秩序和贞节德容的女子规范。  相似文献   

19.
放足与放心──戊戌不缠足运动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足与放心──戊戌不缠足运动的回顾钟年,张宗周在近百年前的戊戌时期,不缠足运动始终是变法维新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妇女的放足禁缠并没有在这一时期完成,但回顾当时维新人士针对妇女缠足的行为与言论,却仍能引起人们意味深长的思索。维新运动的领袖康...  相似文献   

20.
女性缠足实际上发端于中国人一种较为普遍的足(鞋)恋心理倾向.由于红色具有刺激性,因而在性活动中,女性穿着红鞋便有其独特的功能.女子的鞋的意义已不在于能穿上走路,而主要是因为它成了象征物,是那个时代女性美的象征物,也是确定性关系的象征物.由于足(鞋)恋成为一种心理定式,为了维护它便出现了一些禁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