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 艾青说过:“一首诗是一个人格,必须使它崇高与完整”。诗歌作为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以社会心理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人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来概括时代愿望与要求。这种艺术特性,决定了诗歌以塑造典型的抒情主人公为使命:它主要不是描绘具体的现实生活画面,而是着力抒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感受。自由的想象、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形成了诗歌鲜明的艺术特色。诗人在创作中并不追求具体的情节结构,而是努力把笔触伸向自己的内心,以富于韵律的语言来传达情绪的内在节奏,以感觉意象的组合来展现具体的情致与心境——这就形成了以意境为核心的抒情主人公典型化的表现体系。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以一首《雨巷》而蜚声文坛 ,享有“雨巷诗人”的称号。其诗作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别具特色 ,体现了丰富的、多侧面的特点。本文力图从落寞者、痴情者、寻梦者、爱国者、守护者五个方面对戴望舒诗作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4.
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误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通常在自身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过滤下进行,这使得文化交流与对异国形象的误读不可分割。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图像,既有真实的记录,亦有想象、虚构和误读。欧洲人从自身社会出发,从本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认识中国、评价中国文化是构成误读中国的原因之一。其二,西方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由于客观条件和主体身份、需要的不同,造成描述、报道和认识的偏差。其三,中国文化本身的庞杂、中国人的排外自大心理也是导致欧洲人误读中国形象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5.
池万兴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3,(2)
赋体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对人物形象的刻划较之汉大赋则更为生动形象、细腻传神。赋家或以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制造意境,烘托人物的个性形象;或以心理刻划,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或以神情体态的描摹,生活习惯的铺叙,行动、外表的刻划来凸现个性特征。无论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直抒胸臆赋,或是借物咏怀的咏物抒情赋,往往都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寥寥几笔,就使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个性鲜明,有呼之欲出之美感。这表明,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比汉赋前进了一大步。 一 相似文献
6.
英美文学期刊与硕博论文中,既有对莫言作品“世界性”与“人类性”的合理开掘,也有出于“社会集体共同想象”将其视为“东方主义”政治历史范本的误读.在对莫言女性人物的评论中,有些忽略了人物成长的“中国”背景,以西方理念审视东方故事,把人物的心理或行动抽离出来,致使丰富多彩的事件被简单化,深重苦难下的不屈与惊世骇俗的反抗被阐释成了“情爱无价”、“个性解放”的西方范式.莫言倾注了对母系形象的“大爱”,赋予其大智大勇、钟灵神秀的优秀品质,不单纯是一种对“人性解放”的呼唤,而是基于对民族“退化”的深痛与警醒,对“纯种红高粱”民族崛起的期盼.她们是否被西方理论误读成了单纯的东方女“强人”,或男性政治的牺牲品,呆头呆脑的“木偶人”等,需要引起深度的研究及学术讨论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阐释是理解和解释,它最初来源于对宗教、经典的解释,后来扩展到包括整个文本解释的问题。阐释一方面体现对作品的深入和扩张;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作品读到的意思、理解的意思与作者写作时想通过它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致,误读和曲解的泛滥,突显了阐释的危险性。在文学作品欣赏和阅读中,释放危险就是要回到文本本身,以此恢复人们自己阅读和理解的感受性。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 ,当学者们的论题牵涉到历史学家时 ,往往只谈到历史学家的职责是什么 ,他们该如何履行这些职责 ,而很少将历史学家当作专门的论题进行讨论 ,也很少将历史学家置于历史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背景中思考其位置。事实上 ,有许多问题 ,如历史叙述文本中的目的性、成见、时代局限性的问题 ,乃至历史之本质的问题等等 ,只有在对历史学家及其实践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之后才能给予明确的解答。另一方面 ,在一般人的眼中 ,历史学家与历史叙述者几乎没有加以区别的必要 ,以至于人们极少运用历史叙述者这个名称。本文希望对此进行区分 ,将历史学家视为… 相似文献
9.
论历史性与历史叙述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当学者们的论题牵涉到历史学家时,往往只谈到历史学家的职责是什么,他们该如何履行这些职责,而很少将历史学家当作专门的论题进行讨论,也很少将历史学家置于历史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背景中思考其位置。事实上,有许多问题,如历史叙述文本中的目的性、成见、时代局限性问题,乃至历史之本质问题等等,只有在对历史学家及其实践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之后才能给予清晰明确的解答。另一方面,在一般人眼中,历史学家与历史叙述者几乎没有加以区别的必要,以至于人们极少运用历史叙述者这个名称。本文希望对此进行区分,将历史学家视为具… 相似文献
10.
童话的象征是童话作家对于童话幻想的艺术构筑作精心探求的必然结果。作家在童话幻想的艺术构筑过程中,一方面是巧妙地运用幻想的艺术手段来折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恰当地通过幻想的童话境界来表达某种思想意蕴。这种意蕴,为特定的幻想形象所包裹,所隐蔽,需要人们去领悟,去开掘,这,就成了童话的象征。如当代童话名、著《豆寇镇的居民和强盗》描写豆寇镇的人们善良而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生活愉快而幸福。美中不足的是,这里还有三个以偷窃为生,又脏又臭的强盗。但在他们被捕后,镇上的人们象亲人,朋友那样对待他们,使他们受到感动.在镇上塔楼失火时,他们爬塔救火。后来,人们按照这三个人的特长,给他们安排了正当的职业。从此,豆寇镇居民的生活就更加安乐了。作品中的豆 相似文献
11.
12.
私营经济即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基础上的经济。这个“私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它是相对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而言的。如何看待私营经济,即私有制。19世纪初叶,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欧文、博立叶等在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时,把矛头集中指向私有制,说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确实,当时资本家搞原始积累,不仅进行罪恶的奴隶贸 相似文献
13.
14.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16世纪中国小说,认为“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以反讽为主要方法改造“说书”传统和民间素材,极大提高了小说的艺术质量和思想内涵,形成“中国小说的兴起”。浦安迪之论在世界小说史上为中国小说争得一席之地,其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中西互释、古今融通的方法都颇值得肯定与借鉴,对研究者不无启迪之功,在海外汉学家中亦属凤毛麟角。但创见与误读瑕瑜互见,也暴露出某些问题,如运用反讽过于宽泛,对小说中的反讽实例解读或可商榷,将小说人物的塑造问题过于简单化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当代诗人胡昭同志的作品,象一条澄澈深邃的泉溪,以其跌宕回环的旋律,炽热幽深的情致,汩汩地注入浩瀚的文学长河。作者层次丰富、极富创造意义的构思想象,恍若一叶轻舟,在此起彼伏的感情波浪中颠顿摇曳,或睿智豁达;或纤秾精致;或疏朗恢宏;或蕴藉含蓄……。从中,我们既可以体会到诗人思想演变的程序,亦能够感知其不断创新、发展的抒情个性和潜心探索、浇铸的艺术表现风格的积淀、形成。较系统地研讨胡昭诗歌创作不断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性,不仅便于对诗人研究工作的展开,而且对于探讨我国新诗艺术的特殊性和一般性问题,也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论象征及象征的品格──兼谈新时期小说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象征及象征的品格──兼谈新时期小说的象征艺术刘荣林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象征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在小说创作中越来越受到作家的青睐。许多评论家充分注意到了这一文学现象,给予了比较中肯的总结和阐说。我们对象征及象征的现代品格进一... 相似文献
17.
历史性的辩证法与辩证法的历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存在论的意义上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性维度 ,描述了其所经历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 ,即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意识对康德批判哲学的先验意识的超越 ,以及诠释学辩证法的效果历史意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意识的扬弃。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揭示了辩证法自身历史性的存在论的、辩证性的真实哲学含义 ,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性问题提供直接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8.
翻开中国诗歌理论史,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以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诗以言志”之说,《礼记·乐记》亦称“诗言其志也”。最透辟的是《毛诗序》中的一段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将诗定在“言志”这根标尺上,说明我国诗歌自《诗经》伊始,就十分注重强调诗人情 相似文献
19.
20.
《西游记》主人公形象的原型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稼雨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82-88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释了《西游记》主人公形象的思想文化内涵。作者认为这部小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通过主人公形象揭橥了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原型母题:即桀骜不驯,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和造福人类,不畏艰险的勇敢探索精神。两者是具有深刻内在涵义的有机神话精神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