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界凝聚着一种反思意识。这种意识催动了我们对文学批评的现实处境和发展趋向的深入反省。批评的反思不仅唤起了批评创造和理论建构的热情,而且重新凸现了批评界对批评的学科意识和批评的价值担当的关注和强调,为批评的本体建设及批评的当代形态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批评家吴炫等人提出的"第三种批评"体现出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中逐渐凸显的集体原创性焦虑。"第三种批评"理论是当代文学批评自我怀疑、自我质询和自我反思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是已经取得独立身份、具有现代理论品格的文学批评自身迸发出的原创冲动。这一批评话语更多的提供了一种话语策略,一种原创姿态,而其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辨析与反思这些问题对于认识理论原创的困惑,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原创思考及可能的解决路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进  缪菁 《甘肃社会科学》2015,(1):81-84,99
"后批评"是随着文艺研究领域有关"后理论"和"理论之后"问题讨论而逐渐凸显为一个新的理论批评话题的,至今还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论证的术语,但它对文学批评活动的批判反思和批评者自身批评行为的重新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针对性,预示着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新趋势。"后批评"是对传统的"文学批评"和后现代以来的"元批评"的批判反思,强化了文学批评的悖论性、述行性和化域批判功能。  相似文献   

4.
对于女性文学批评研究的未来而言,女性文学批评逐步走向理性与成熟,是女性文学批评学建构的历史前提;从近期策略与远期目标上,逐步实现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转换,是女性文学批评学建构的理论前提;强化个性的文学写作方式与批评理念,是女性文学批评学建构的思想前提;逐渐改善女性生存状况与文学现状,是女性文学批评学建构的现实前提;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是女性文学批评学建构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界对批评的发展有着一种危机意识.这种意识催动了我们对文学批评的现实处境和发展趋向的深刻反省.危机意识不仅唤起了批评创造和理论建构的热情,而且凸现了批评对文本性、科学性和价值性追求,为当代批评的理想形态之建设以及批评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6.
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推动其现代转型与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的同时,在批评实践效应方面尚有深化之处。近年来,本土化问题因与民族身份、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等问题相关而渐成颇为活跃的价值论概念,并成为中国故事讲述能力与中国价值再诠释的隐喻,西方话语焦虑又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本土化问题探讨的情绪化倾向,导致对西方话语的批判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最为显豁的叙事症候。如何构建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需要对西方话语的理性审视,更需要在民族文学创作基础上展开对本土批评实践的客观辨析。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批评意识的日渐自觉,在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批评理论建设中,众多批评家都表现出了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努力寻找进行批评的属于自己的理论支点,一些卓有成就的批评家都各自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以及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有关理论或相关命题,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批评疆域,在经年累月的批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批评特色,建构了自己的批评框架,并结成一股合力,共同支撑这些年来文学批评逐步走向发展繁荣的一片绿荫。青年批评家樊星多年来专心和致力于从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在"意识形态"与"审美形式"辩证关系中建构了独特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念.他的文学批评观念深化了传统的文学社会学研究的批评史观,对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是伊格尔顿的批评理论有着浓厚的"本质主义"的理论缺陷,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过分倚重影响了他对文学批评理论的现实效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散文集,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新形式,并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形成文坛独特的"余秋雨现象".其中一些批评不是过度地吹捧,就是随意地贬损,缺乏深刻有力的论证和独立的价值言说立场."余秋雨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着理论匮乏和批评家队伍媚俗跟风等问题.对此,建构中国文学批评"一体两用"的理论框架并强化批评家的批判意识和独立的理论品格才是解决危机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0.
戴冠青 《学术月刊》2012,(12):109-116
崛起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因其独特的理论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之后,很快被运用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批评之中,并对中国当代批评理论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使文论界对传统批评理论进行反思,一些文学批评也由以往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转向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形式建构即其"文学性"之所在,体现出一种反叛性的研究思路。这种形式本体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开启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新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视角,促进了批评方法的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独特资源。虽然它在重视文学作品的形式或语言研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文艺的外部因素和社会意义研究,导致了理论的片面和极端。但是那种充满反叛精神的富有独创意义的理论发现已经有力地提示了中国当代批评理论建设最关键也是至关重要的努力方向。从这一点来说,形式主义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启发是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的理论基座应是价值论而非认识论,评价作为文学批评的主要功能,在价值关系中充分体现主体评价对价值生成、建构和构成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批评主体性及其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对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指导与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屈指可数的批评家,茅盾建构了现代文学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批评模式,即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并重的"历史—美学"批评模式,将文学批评视为"运动着的美学".此种批评模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深刻影响,应认真总结其经验,并予以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矛盾与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已受到学界的极大关注。其中既有解构主义带来的问题,也与研究主体自身存在的尴尬处境有关。梳理这些矛盾与困惑,将有利于这一批评理论的正确建构。  相似文献   

14.
王青 《云南社会科学》2006,2(4):129-132
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伴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与文学思潮的译介,中国知识分子对西学产生了持久的热情。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社会语境的制约,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作为异质理论的西方文学批评,在引进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这恰恰说明了接受者的主体精神。以印象批评作为研究个案,探索西方文学批评中国化的过程,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家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显示出会通、变形、创造的品格,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生态空间的建构,希望能对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学批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的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界 ,充溢着浓郁的反思和前瞻的气息。特殊的时间使然 ,人类理性的成熟使然。张利群的新作《批评重构———现代批评学引论》①(下文简称《批评重构》) ,便是一部具有反思前瞻色彩的理论力作。正如《批评重构》的“绪论”所指出的 ,“从 80年代的‘批评热’到 90年代的‘批评学热’ ,不少有知之士都在不断探寻和追求能突破批评困惑的途径 ,都在不断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批评学 ,建立真正属于跨世纪的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理论” ,从这一理论大背景来看 ,张利群的理论建构又是坚实有力的。首先 ,他对中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在借鉴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的基础上已呈现知识多元化格局,辨析这些理论资源的哲学立场将有助于建设良性的文学批评生态环境。辨析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尺度,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提供了这一尺度。建设文学批评的良性生态与秉持文学批评的尺度并不矛盾,二者并重是对唯物史观的尊重和坚持。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批评是关于叙事文本的意识形态批评之重要维度,它力图在对叙事形式的分析中把握文本建构接受者主体性的内在机制。贝尔西、詹姆逊和西弗曼分别在文学批评和电影批评中展示了对叙事形式的主体性批评的理论路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叙事形式的主体性批评理论在逻辑起点、推演过程、对象定位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但无论是对于叙事批评还是意识形态批评来说,都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检视1990年代以来本土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建构性话语,能给我们提供建构的资源和创新的原则、方向.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理论主要以"文学性"为建构的逻辑起点,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形式审美与人文意蕴的关系;二是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中的民族性问题;三是审美中的超越性问题.这些建构话语丰富了文学本质的内涵.同时,这些建构中又存在语境化、价值与价值生成机制之间的倒置及忽视批评对象等不足.本文在检视这些建构性话语的基础上提出文学批评理论的重建要回到文本,在对象认知与价值评判、客体意蕴与主体感受、现实语境与历史视野之间进行视域融合,生成新的价值与体验,同时这种融合是动态的不可最后完结的.  相似文献   

19.
散文理论、散文批评在整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家族中,一直是个靠东挪西借过日子的穷亲戚.散文理论和散文批评长时期裹足不前,迟迟不能有所进展的原因,除客观上主流意识形态环境、社会历史语境造成的困境,以及研究者自身在学养和学理上的种种局限之外,在思维方式方法上的局促、失误,也是一个迄今仍具迫切意义、应引以为戒的问题.而梁向阳《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中的整体性思维以及他对现代散文最本质特征的把握,却为厘清当代散文的运行轨迹提供一种可能有效的罗盘.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慧平 《人文杂志》2005,(2):101-106
网络媒体为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新的存在领域 ,给文学观念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网络时代文学批评的实践已经打破了传统文学秩序 ,提出了诸多的理论问题亟待人们探求。就文学批评来说 ,批评对象、批评主体的身份、批评方式、批评标准、批评自身的规定性 ,以及文学观念等与传统媒介时代相比都需要重新审视与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