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村改革与两性劳动分工费涓洪分工是社会发达的标志。性别分工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分工,从原始社会的妇女采集和男子狩猎,到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始终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分工形式。但两性分工的具体形式却因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甚大。中国农...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性别文化和性别分工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女大学生因性别就业率低、收入低、造成"行业隔离"等问题,应采取相关的措施:构建以人为中心,以两性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先进性别文化;促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将女性就业列入全民就业总战略,实行男女同龄退休;生育成本社会化;借鉴国外的经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3.
从彰显到消失:集体主义时期的家庭劳动(1949-196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主义时期,为追求经济超速发展实行高积累低消费"以生产为中心"的发展策略。国家有意识地把性别化分工编织进大生产体制,由妇女无酬承担起绝大部分的再生产职责。国家对于妇女的家内劳动并非完全"看不见",而是努力对家务劳动进行理论化,以确立家务劳动及其承担者在社会主义生产体制中的位置。女工、农妇、职工家属/家属工三个妇女群体与生产的关系决定了国家对于她们家内劳动的不同态度以及她们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渐渐成为最有力的批评武器之一,它提供的性别视角为比较诗学提供了新的语境和平台,然而女性主义在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中却方兴未艾。将西方女性主义推崇的老子的"道"与其批判的"逻各斯"并置讨论,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不同的性别倾向:"道"蕴含了母亲崇拜的思想和阴阳和合的观念,而"逻各斯"推崇理性中心和对立双方斗争大于和谐的观点,并以此将西方形而上学推向父权制。不仅如此,"道"的阴阳和合的观念和"性别差异"女性主义思潮提供了一种面对当下多元化、全球化语境中种种父权制危机的战略。"逻各斯"一直被视为西方理性的灵魂建构,"道"则暗示了中国柔性的精神机制。"道"与"逻各斯"的比较更为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证据。将"逻各斯"去中心化,呈现的就是"道"所提倡的阴阳和谐而万物生,男女两性有差别同时要和谐共存和发展的状态。两者之间在性别文化上互补性的发现,有助于搭建一座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关于赛博空间中性别模糊化和民主化的宣称并不合适。网络互动过程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传统社会的性别权力结构。两性具有不同的在线行为风格和沟通道德规范。男性仍然主导着互动的话语风格、参与数量以及话题;而女性被边缘化,并时常受到歧视性偏见。互联网媒介本身仍然提供了机会,使女性可以在“原型”化的性别模式之外有更复杂的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6.
卢文忠 《南方论刊》2010,(7):33-34,32
家务劳动向来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现代社会也存在激烈争议。2010年3月的全国两会中政协委员张晓梅提出了“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以作为女性争取劳动认可、提升女性价值的一种选择。通过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家务劳动工资化”不是公理而是悖论。这一悖论在“三化”选择之下化为公理。  相似文献   

7.
叙事本身即是一种视点的选择,它将影响和制约叙事者"说什么"和"怎样说".男女两性叙事性别的不同,导致男女作家创作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叙事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形式层面和风格层面,而且更多地体现了叙事者的主体立场、道德观念、情感指向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8.
<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许多论著中都提到要"消灭旧的分工".但"旧的分工"这个范畴到底应当怎样理解,它的内涵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首先有必要弄清"旧的分工"范畴的提出及其基本涵义.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早期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消灭分工"的思想就已经明确提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分工","消灭劳动".但这时谈消灭分工,还没有明确表述为消灭旧的分工.此后不久,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则明确地阐述了消灭旧的分工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之一.他指出、"现在已被机器动摇了的分工,即把一个人变成农民、把另外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的这种分  相似文献   

9.
性别语言差异与跨性别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语言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探讨了性别语言差异的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其在语言功能上的反映和对跨性别交际的影响。从而使两性能正确认识性别语言差异,在交际中培养跨性别交际的敏感性,避免两性在跨性别交际中产生误解,推动两性交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75-181
近代西方法学倡导自由平等博爱之际,受主客观条件限制,难以思量和顾及两性在实现平等时存在的落差。自由女性主义法学铺陈出主流平等观存在的性别盲视缺陷,通过主张女性也属于"个体"概念中的一部分和矫正带有性别歧视的法律这两个重要的实现途径。自由女性主义法学的平等观改善了女性的参政权、就业权、教育权、夫妻身份权和监护权;但难免存在由于过于强调两性相似面和形式平等而导致忽视两性差异和忽视实质平等的缺漏。在我国女性法律地位仍低落不高、性别就业歧视仍盛行不减的当今,自由女性主义平等观之得失无疑可以成为纠偏之良鉴。  相似文献   

11.
从性别视角看,造成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一小说主人公———“陌生女人”悲剧的原因在于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两性的生理差异、倔强个性与偏执心理。在小说中,茨威格揭示了两性隔阂的客观存在,暗示了解读女性心理的必要,并表达了其对消除两性隔阂的期盼。  相似文献   

12.
齐艳英 《理论界》2007,(7):95-97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社会性别平等要求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平等的考虑、评价和照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某些方面,男女两性的发展差距有所加大。各种造成男女地位、收入、权力悬殊的因素,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又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情况多样,社会性别状况在不同地区、在城乡之间、在不同民族群体中是不平衡的。因此,对于男女平等,不能只强调字面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更要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实质上的、结果上的平等。男女平等不仅需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真正为男女两性的发展提供同等机会,从而实现结果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13.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之源。在实现"中国梦"的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需要呼唤"红船精神",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作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灵魂坚持走中国道路,以民族和区域文化为根基弘扬中国精神,以国家独立与进步为己任凝聚中国力量,作为"红船精神"的价值指向,为实现"中国梦"指明路径选择、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今天,进一步理解"红船精神"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关系,依然是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两性基本权利平等是男女平等的核心内容,权利平等还可以引出两性之间机会平等.男女平等理论需要自由对平等作出必要的制约和限制,在强调权利平等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女性自由的实现.男女平等实质上是平等与差异统一之上的性别公正,它一方面肯定在同一性基础上的权利平等,同时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差异性上的分配结果的平等,以结果平等为目标来保障妇女权利,其关键就在于弥补妇女因其不利地位而失去的平等,使妇女得到与男人平等的发展机会.性别公正是在保障两性基本权利的平等上的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自由与平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性别公正——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平等"的主张都过于强调男女等同、均等,主张所有人都应该施以相同划一的要求,这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特点,是用表面的平等掩盖了事实的不公正.完全的男女平等概念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男女平等的局限性和追求性别公正的合理性都要求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从男女平等转向性别公正,即主张使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的两性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性别公正所蕴涵的实质内容也是个性自由、人格和机会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与差异以及补偿价值原则的体现.性别公正的实现需要深层变革社会的心理结构、建立性别公正意识的价值导向、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以及建立以保障两性"能力"发展的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6.
赛博朋克科幻电影在描述一个独具魅力的后人类世界的同时,也为性别研究提供了特殊的文本。相较于其他影视作品而言,赛博朋克电影中的赛博格和超人工智能等主体身上体现出以下特点:赛博格身体可更换的特殊性所导致的传统性别气质规范的失效,性别气质趋于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对传统两性角色、性别分工模式的超越导致了传统性别结构的破裂;在赛博朋克科幻文化所携带的后现代微观政治烙印的影响下,传统性别政治中性地位的瓦解。赛博朋克科幻电影为我们展望了一种性别政治图景:性别规范的失效、性别差异作为偏见之源的退隐,以及两性在此基础上所实现的自由发展与彼此合作。同时,这种前景也指导当下的女性主义者们注意到二元边界的不确定性,帮助接纳性别内的多元化身份,从而在尊重身份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同一支点,以吸纳、包容更广阔的人群参与到性别平权之路上来。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 社会性别(Gender)是一个不同于生理性别(Sex)的概念,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社会性别理论是在西方女权运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和分析性别关系的理论,重点关注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在系统分析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利益、需求和权力关系基础上,力求通过向女性赋权,从制度上扶持和保证女性发展,改善女性地位,让两性都能在发展中受益,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以改变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关…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女性中最具参政优势的群体,高校女性是女性参政的一支生力军,然而高校女性参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其特点是呈"金字塔"状,这说明高校女性的政治角色被边缘化了.通过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流派在性别问题上的社会建构论来分析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的成因,指出性别角色化和家务劳动性别化对高校女性参政的负面影响,应通过建立高校女性参政指标体系、逐步改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男性参与到家务劳动中以及提高女性主体意识等对策来改变高校女性被边缘化的政治角色.  相似文献   

19.
性别关系的和谐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关系是影响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纵现两性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由于男女两性往往站在各自的性别立场来看待两性关系问题,两性关系绝大多数时间处于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对立状态中.以和谐思维替代对立思维,建立一种以尊重男女两性的平等人格和包客两性差异为前提的新型两性关系,这种新型的两性关系,不仅追求两性基本权利的无差别对待,而且体现了性别公正、互补与合作,体现共赢、共享与共进的价值理念,这无疑是新时期处理两性关系正确的选择,也是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奉质理解和最佳贯彻.文章通过全面分析性别关系和谐思维的深刻含义,试图对形成和谐、新型的两性关系模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对传统"政治-伦理"结构之文化建制的批判必然走向基于平等的性别正义诉求。无论是"性别中立"式、"女性中心"式的策略,还是"差异-解构"式的策略都未能摆脱西方二分式思维之限域,陷入正义两难。而以两性和谐共生为其指向的男女间性范式的推出,不仅为哈贝马斯倡导的主体间性理论增添两性对话的生命维度,而且有利于开启一种以平等为底线,尊重差异基础上的两性价值共显与共同创造的更具包容性的政治-伦理结构。而中国古代的阴阳生命之学因蕴含了这种思维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人类对西方式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早期批判,成为女性主义可资借鉴的极具启示性的思想资源,这也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当代转化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