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学、鲁学与稷下学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适应“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政治形势,诸子“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汉书·艺文志》),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齐学与鲁学之间,包罗众多学派,互相争鸣,互相影响,互相交融,至齐国稷下学宫,一个新的文化系统,齐学化的鲁学便开始形成了。这是我国思想史上各种思想通过对立斗争而趋向融合统一的典型一例。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长期被历史学家称为“醇儒”,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一直受到儒家学者之推崇。但细检董仲舒之思想,虽有对孔孟儒学之继承,但更有对齐文化中各种思想之吸收,董仲舒的思想绝非对孔孟儒学的简单继承,而是将鲁文化之儒学与齐文化之公羊学、阴阳家思想融合为一的结果,也可以说,董仲舒完成了对儒学的齐学化工作。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10.
<正> 荀子不仅在哲学思想上有高深的造诣,而且在民俗理论的研究上,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那关于治理社会应移风易俗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彩。我们拟从荀子为什么要重视社会移风易俗,怎样做才能使社会移风易俗等方面做些探讨。荀子认为民风、民俗的好坏,是关系到国家贫富、安危的重要条件。他在《王霸》、 相似文献
11.
12.
荀子文艺美学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支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所著《荀子》,除哲学论文之外,还有两篇是由61篇文学作品所集成:《成相》篇收入56首用通俗民歌体写成的作品;《赋》篇收入5篇小赋。刘勰给这些小赋的评价是“象物名赋,文质相称”(《文心雕龙·才略》),并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荀赋中的两篇,在这指代荀子赋体的作品),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文心雕龙·诠赋》)指出荀赋对赋体文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可以说,荀子不但是个思想家,而且是个有影响的诗赋作家。更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还发表了不少文艺美学方面的言论。他的《乐论》篇,是 相似文献
13.
<正> 战国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其极大的历史的优越性逐步取代了旧的生产关系,显示出勃勃生机,在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都展现了一个新社会的崭新面貌.与此相适应,在用人这个问题上,"尚贤"、"任能"成了儒、墨、道、法各家所共同讨论的课题.荀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生当诸子之后,对如何选贤任能等提出了总结性的意见.他的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是积极的、可取的,而且在今天对我们也有启迪.一、尚贤则治君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好呢?在荀子看来,国家之广大,事务之繁多,非一人之力所能尽理,非充分利用官僚队伍不可.他说:"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管"身能"还是 相似文献
14.
15.
16.
自然法表达的是法律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源于人类的生命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外化的表现形式。凡是基于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产生的行为规范都可称之为自然法规范。荀子基于人性恶的观点,提出了人性中有生而好利、贪图享受的自然天性,如果任由人的这一自然天性发展,就会出现相互伤害的现象,群居的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持。分、义、礼、法是基于自然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产生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规范,具有分层递进的特点。分是群体中自然人个体权利义务的界限;义是指自然人之间权利义务分配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礼是人类社会自然理性的规范性和程式性表达;法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最高层级的行为规范,具有保障分、义、礼规范实施的功能。对荀子自然法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梳理,阐明先秦儒家自然法产生的内在机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法的产生、本质和作用,对于今天的立法、司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荀子美学以儒学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和造就起着关键作用.他认为"虚一而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心态,其中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有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而他的美善相乐观以人的情性分析为根据,注重文艺的情感作用,在把文艺视为宣泄情感的途径的同时.又把它作为协调情欲与礼义的杠杆,借以求得审美主体的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一致.全粹境界是人格美的最高境界,人们应该在"礼"的规矩规范下,在实践中修养磨炼,去恶去杂,以完成"德操"上的造就.与孔孟相比.荀子更强调后天磨炼,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荀子是先秦时期我国著名的无神论者,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对“天”的认识上,荀子对“天”进行了唯物主义解释:天是一种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天人相分,各有各的职责;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荀子坚持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知行观上,认识到“行”对于“知”的重要性。荀子对鬼神、卜筮、相人等迷信行为持批判态度。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批判和分析了有神论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了自然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同时,由于阶级立场、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荀子的思想也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这导致他的无神论思想具有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物有物性,兽有兽性,而人则有人性.人性究竟是什么,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人性本来是善还是恶,更一度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人性问题,看似抽象,为什么能吸引众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答案在于:在他们看来,只有首先明确善行、恶行究竟哪一种是人们生而有之的行为之后,才能设计出相应的社会整合方案.古代思想家研究人性问题,是从性善、性恶的假定出发,其目的在于如何改造那些破坏社会规范、有碍于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行为,使社会生活秩序处于和谐的运行状态中,因此可以说人性论是人们设计社会整合方案、调适社会生活秩序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