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副院长、研究员、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张新颖围绕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献计献策。她提出,今年是我省八大经济区加快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借助中国社科院在我省设立的国情调研基地,采取两院合作的方式,对八大经济区建设引领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经验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一方面争取国家对我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给予更多  相似文献   

2.
南宁与越南产业合作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宁与越南产业合作是南宁与东盟诸国产业合作的起始、实验田、模板,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途径探索。目前,南宁与越南产业合作渐具规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促进南宁与越南的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3.
韦继更 《创新》2009,3(10):20-2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国家设立的第七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在区域行政区划体制、产权制度、土地制度以及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面临诸多约束,据此简要分析这些约束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谢沛善  段艳平 《创新》2010,4(1):30-33
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战略重点是金融支持政策的框架基础,经济区开发建设资金供需的突出矛盾更是实施金融支持的强力依据。综合地利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以及区域内外的各种金融资源,同时根据经济区不同的开发建设阶段以及特定产业(项目)的特点来架构设计的金融支持制度安排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金融支持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羊守森 《社科纵横》2012,(4):147-150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是河南高校的重要职责,高校要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克服存在的不足,建立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机制、科研管理机制、科学管理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寻探越南毒品的一个侧面[越]阮梨湄.1991年底,国际缉毒警察组织曾派人进入越南调查。根据越南内务部一份资料透露,在1991—1992年间,北方的莱州、山萝、和平、高平、老街、安沛、河江各省主要种植罂粟,而中部清化等地种植芹砂(可掺拌在烟叶中吸毒)。...  相似文献   

7.
谢涛 《创新》2011,5(4):38-41,134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必然选择。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工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北部湾经济区应从产业布局的角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等,促进经济区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部七城市联手构建沈阳经济区,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完全符合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规律,是落实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我们七城市的共同愿望。辽阳市委、市政府有决心在建设沈阳经济区中发挥积极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一,自觉摆正位置,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辽阳市将本着主动接轨、全面融入、联手合作、实现共赢的原则,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中。一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教育和引导全市上下跳出行政区划的禁锢,打破城市之间的壁垒,自觉把辽阳置身于沈阳经济区这个大局当中。二要加强规划衔接…  相似文献   

9.
培育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促进辽宁中部各城市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从国内外大都市圈、经济隆起带发展的经验来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的崛起及其带动作用,是推动一个地区发展经济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营口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东北腹地直接的出海口,是沈阳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中,营口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区为依托,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强化功能,将为经济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近年来,营口市围绕建设”一个平台、三大基地、五大产业“,突出抓好改革开放、结构优化、项目推进和环境建设,国…  相似文献   

10.
全球治理的区域转向、大国竞争的区域化及中国推进区域合作的需求等现实问题折射出深入研究区域的必要性。本文以泰国、越南竞争为主线,勾勒了中南半岛地区有别于域外大国竞争的次区域合作竞争景象,阐释了泰国、越南在次区域合作维度竞争的机制和表征。次区域强国的自身定位与国内发展利益差异是推动泰、越两国次区域合作竞争的核心变量,而大国博弈的加剧进一步强化了两国在机制层面的竞争关系。文章以三河流域机制与柬老越三角、湄公河委员会以及沙耶武里大坝为案例,验证了提出的竞争框架。泰国、越南的竞争反映了域内国家在次区域合作维度的角色差异,折射出次区域合作层次互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朱坚真  刘汉斌 《创新》2012,6(4):38-42,126
海岸带作为海洋向陆地过渡的地带,是海陆统筹的重要载体。结合国际上对海岸带划分的标准及中国的实际,中国海岸带可划分为陆域腹地带、陆域支撑带、核心带、海域支撑带和战略带五大区域。同时,中国海岸带的空间发展战略可重点从点线面的经济发展战略、海陆统筹下的交通战略及突破岛链封锁的国防战略三个方面加以构筑。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wofold. First, why did states adopt enterprise zones, which allow designated economically distressed areas to provide significant financial incentives to attract firms? Second, why did some stat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zones within the state and transform what began as a spatially targeted program aimed at helping poor places into a state‐wide incentive program aimed at improving the state's competitive position? We also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examining how changes in a state's policy environment can undermine a policy innovation, namely, the adoption of plac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Methods. We use event history analysis to model when states adopt enterprise zones and an event‐count model to estimate when states increase the number of enterprise zones, and thereby undermine the original intent of the program. Results. States with larger urban populations and neighboring states with enterprise zone programs are more likely to adopt enterprise zone programs. States are more likely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enterprise zones when they have larger urban populations, more neighboring states with enterprise zone programs, professional legislatures, more centrist elected officials, and as the program ages. Conclusions. Although the adoption of enterprise zones signaled states' commitment to improve conditions in the most distressed areas of the states, that commitment gradually wanes in the face of internal political demands and external competition for investment and jobs. By extending our analysis to examine what happens after the adoption of enterprise zones, we develop a more pessimistic assessment of states' capacity to pursue spatially targe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to help economically distressed areas.  相似文献   

1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物流基地的设想,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通过归纳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物流运输的方式,分析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国家物流产业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国际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周英虎 《创新》2009,3(11):27-3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已经纳入我国发展战略的两个经济区。从未来西部经济发展的前景看,两个经济区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最终走势是促成西北和西南板块的融合,进而将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  相似文献   

15.
李璇 《创新》2013,(3):60-63,127
1980年,中国在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举办经济特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办和发展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其中广东省就占了3个。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广东省3个经济特区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特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存在诸多差异。可从不同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地域划分等客观因素和产业发展策略、城市定位策略、创新意识等主观因素认识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石峡 《创新》2007,1(1):29-33
边界是主权国家领土分界线。国际贸易的边界效应有屏障和中介两个相反且可以相互转化的方面。边界对双方经济交往的促进作用称为正效应。自贸区建设的深入,中越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特殊的边境人文、族缘等关系为中越边境充分发挥边界的正效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中越边境贸易存在着规模小,缺乏相关产业链依托等问题。应通过推动口岸经济区,建设大口岸,加强边境政府及相关部门服务,建立中越边境省份省长会议机制等措施,拓展创新中越边境贸易。  相似文献   

17.
彭寿清 《学术交流》2005,(9):107-111
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前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历史教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中经济特区思想、T字形战略、“两个大局”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建中  朱晓影 《创新》2009,3(6):29-32
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重化产业已成为该区发展的支柱力量。但是重化产业通常都伴随着高污染、高能耗,因此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重化产业一定要合理布局,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教园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教园区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建设高教园区的目的是拓展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整合高校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然而,通过对江苏省12座地级市的11个高教园区及12所高校新校区的教学资源配置及利用状况的调查表明,高校虽然建在了一起,但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与共享的目标尚未实现。基于此,应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体育场馆、图书文献资源和实验室设备上加大整合力度,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全面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20.
林昆勇  蓝瞻瞻 《创新》2009,3(6):33-3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关键在于有效地整合广西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此,应从实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和扎实开展项目建设三个方面着手,有效整合区域资源,从而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