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满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也是满族等级制的形成过程。反之,满族等级制的形成过程亦是与满族共同体的发展变化相始终的。有鉴于此,笔者试就满族等级制的形成、发展到最终确立的全过程谈几点看法,行文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诸位专家学者斧正。  相似文献   

2.
八旗制度对满族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旗制度对满族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的整合,对女真向满族的转化以及满族形成后逐渐巩固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相当巨大.使原本处于无序状态的女真文化改变了原来的面目,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区别于女真文化的满族文化,从而使满族成为具有统一文化的民族,八旗制度不仅促使这个民族完成了女真向满族的过渡,也使这个民族完成了由自在向自觉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满族的先世东北女真人共同体形成的漫长历史表明,无论是黑龙江省松花江中下游依兰地区,还是吉林、辽宁东部的长白山地区,都只是部分女真人的生存之地,而不是全部满族发源地。不能以皇太极"御制"和清代康、雍、乾几代皇帝宣扬的《三仙女故事》等钦定之作,作为满族与皇族爱新觉罗氏源起的依据。它们只能是元明时期斡朵里女真或建州女真之一的满人爱新觉罗氏祖居之地、发祥之地。是数百年间生活在东北各地的女真人,在16世纪初形成了民族共同体满洲人,白山黑水才是满族的源起之地。  相似文献   

4.
李燕光、关捷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满族史专著《满族通史》,日前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满族通史》系统阐述了满族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对满族新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八旗制度、满族与其他民族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本书从清史中分离出来,突出了满族本身的特点,"上三旗"与"下五旗"分列专题论述,为满族史研究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民族     
什么是民族?民族首先是一个共同体,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这样,我们就说完了民族的一切特征。…………民族是在统一语言、统一地域、统一经济生活和表现在统一文化上的统一心理气质基础上产生的、历史地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努尔哈赤辽东民族政策述评杨淑艳努尔哈赤是满族人民心目中的杰出英雄,他凭借父、祖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竟一发而不可收拾,一步步将女真人从分散、落后的状态中统一起来,使他们从金国灭亡之后几百年来的沉寂中,再次涌动并崛起,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皇清职贡图》是为展现清朝“统一寰宇,凡属内外苗夷莫不输诚向化”的不世之功所绘制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勾勒了在清帝国日渐“一统”的广袤疆域上,经过改土归流、多年教化之后已经完成和正处在“化夷为民”进程中的边民形象。其图说纠正了地方官员“汉”即“中华”的错误认知,表现出强烈的“民化”取向,并使用多元文化标准如融合了儒家文化的满族发饰服装、“淳朴”特质等来评判族群向化,积极呈现儒学对少数族群的“教化”成果。这种多民族文化的塑造、融合和使用实践,构建了一个更具包容精神和宽阔胸襟的中华帝国形象,是乾隆“中华天下观”的重要体现,对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对满族夜婚习俗的表现陈伯霖《红楼梦》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它通过对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一个满族贵族大家庭的描述,揭示了它必然衰败的历史趋势,给处于兴盛时期的满族同胞敲响了警钟。对书中的有些内容和文化现象,如果我们用传统的中原汉族文化去...  相似文献   

9.
汉文化对满族发展的影响历来是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从清朝入关至乾隆朝期间汉文化对满族发展的影响入手,对该时期的满汉民族关系作一探讨。由于其间基本形成了满族文化认同于汉族文化的基础,故对这一时期汉文化对满文化影响的阐述、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644年,日益强大的清政府在明朝降将吴三贵的引导下,长驱入关,定鼎北京。入关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寻根传统、浓厚的寻根情结和厚重的寻根文化。司马迁为多民族寻根构建了“诸族同祖”理论,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所建政权都把根寻到黄帝、尧、舜、禹那里,拓跋鲜卑及北朝都视黄帝为祖先,黠戛斯自称李陵的后裔,辽和西夏都声称是黄帝的后裔,满族宗谱中也把黄帝视为满族的祖先。少数民族寻根的过程既是与汉族求同的过程,又是其中华意识不断彰显的过程,也是其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历代政权对黄帝、炎帝的祭拜,都是对中华民族根脉的延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赓续,都会从文化上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21,12(3):1-9, 94
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进行考察,清代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清朝建立后,不仅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继承了明朝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对宗族、保甲、乡约以及会馆等民间组织的恢复与重建予以支持,并让渡部分公权力,使其统治触角向下延伸,“皇权”也由此渗入县以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满族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而非域外之人,因此,他们一旦取得政权之后,除了保留满族的部分政治文化和风俗传统外,更多的是在大中华文化体系中寻找生存智慧与治国理政之道。在清代,不仅汉族、满族,也包括蒙古族、藏族或回族以及其他中国境内各民族,都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进程之中。正因为如此,民族融会才升华为“中华民族”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12.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星亮 《民族研究》2023,(1):1-11+142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性表达。石榴籽交融一体的特性不仅象征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同时也象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石榴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主要的文化象征之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向世界展现最大同心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征程中的历史凝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耦合性,这具体表现为:内涵要义的同质性、文化底蕴的同源性、实践延展的同向性、价值指向的同构性。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态的红色文化具有促进政治认同、培育经济理性、增强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等多维功能特质。以红色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增强各族学生的历史认知;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新业态,增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构建社区+家庭的红色文化教育机制,强化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意识;打造互联网+融媒体宣传教育平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满族说部传承人的文化特质与叙事旨向的探析,阐释了满族及其先民社会的历史本文怎样经由满族说部的创作者及传承人变为艺术叙事,以及满族说部的叙事旨向之于族群的社会记忆与历史书写具有的独特意义。文章认为,满族说部在敞开各种边缘性的历史记忆的同时,也将历史本文原本具有的多种对话关系及多种含义作了真实呈现。  相似文献   

16.
略论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的先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及女真,与汉族的来往比较频繁。16世纪末,以女真为核心,有汉、蒙等族人员参加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出现在祖国东北地区后,与汉族的交往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变化作些初步探讨,谈谈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回族是在历史上经过多民族成分内外交融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文化是二元一体结构的文化,是多元共生的文化,是开放特征突出的文化,是包容性较强的文化,是适应性很强的文化,是积极进取的文化;回族文化中的爱国思想、清洁意识比较突出;回族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8.
杜莉  王胜鹏 《民族学刊》2022,13(12):127-133, 159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上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互鉴发展,形成了唇齿相连、难以分离的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元明清是中国多民族大交流、大交融的重要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具有双向互动、双层兼备、互鉴创新的特点,相互间传播、吸收与借鉴,既涉及食材、饮食品种等物质文化层次,也涉及饮食习俗、制度与饮食思想等非物质文化层次。同时,它们的交流交融具有双重作用,既是各民族饮食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蓬勃发展的助推剂,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国饮食文化走向辉煌,也从饮食文化这一独特领域有力地助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牢固与壮大。  相似文献   

19.
杨杰  马伟茗 《西藏研究》2023,(1):41-48+156-157
“文化旅游”是旅游类型的一种分类范畴,核心在于“文化”,功能在于实现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文化价值的传播传承。处理好对文化的内涵解码、艺术化呈现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运作后,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及其经济效益诉求自在其中。对于像西藏这样的边疆民族区域,以文化旅游承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当前西藏文化旅游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包括“文化偏颇”、“文化浮掠”、“文化失真”等现象。从文化旅游业的特质、功能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得出应高度重视“树立共同体精神承载理念,重点开发共同体文化资源,打造共同体文化旅游品牌”的结论,从而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如何正确看待满族的问题,在认识上并不统一。这是因为满族的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她在形成前后一直延续到今天都同汉族发生着密切地交往,入关之后又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状态,政治、经济、文化既有坚持民族特性的一方面,又有吸取汉族文化的一方面。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同汉族的关系都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就构成了研究满族问题的复杂性,这就需要在实际和理论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以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