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百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早期的华夏族,后来的汉族,还是今天的中华民族,都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古代的百越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早在新石器时代,百越先民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远距离的历史性迁徙,遂使其文化传播到一个相当广大的地区。其突进中原的一支,成为华夏族的主源之一,参与了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创建,甚至还有可能居于民族主干和政权主导的地位。战国秦汉,是中华民族从华夏族演进到汉族的重要时期,百越民族大规模融入华夏、汉族,壮大了汉族的队伍,成为汉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今日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又至少有11个民族被公认为源出古代百越,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百越后裔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2.
一、于越的突起 古代分布在今江、浙到两广、云贵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纵然在语言、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方面有着某些共同特点,终因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长期呈现于“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的状态。 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理位置的优越,商周了时,与中原诸族邻接的百越中的一支于越在江、浙突起,开始了形成为民族的历程。 于越的突起,首先得助于夏、周两族的影响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于越是我国最早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越是百越民族中文化最发达的一支 ,于越又是一个极具开拓精神的民族 ,它素以善于航海和习于水性的族群而著称 ,是我国最早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民族 ,于越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于越是百越中最古老的一支。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前后,便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绍兴一带建立了古越国,号曰于越。到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叶,越王勾践,曾拓土吞吴,成为东南一大国而活跃在江淮以东,在我国历史上曾留下深刻的痕迹。史籍对其世系记载佚缺甚多,加上史实不详,所流传古迹亦多附会,致使于越史事难于考定。尤其是对于越国究竟建于何时,更值得进一步探究。浙江是越族的故乡,绍兴是于越立国定都之地。越的古迹流传甚多.其中最早的有会稽山的大禹遗迹。根据传说,夏禹临终之际,“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故禹冢在绍兴会稽山上。由于这一古迹的流传,便衍出了后来守禹冢建越国的传说。自《史  相似文献   

5.
作为百越族群之首的于越,不仅在我国东南地区古代民族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而且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舞台上,也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为今天这样“多元一体格局”的伟大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过可贵的贡献。但直到现在,对于越的历史我们还了解得不多,尤其是对它的早期历史。《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夫谭生元常(应为允常,下同),常立,当吴王寿梦、诸樊、阖闾之时,越之兴霸自元常矣。”所谓于越早期的历史,指的就是允常“兴霸”之前的于越历史。  相似文献   

6.
古代民族志     
百越越族本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它的支系繁多,分布很广,所以又称“百越”(古代越、粤通用,“百越”,有的古籍上也称“百粤”)。“百越”一词首见秦人所著《吕氏春秋·恃君览》。见于史籍的百越支系主要有春秋时的于越,战国时的扬越,汉代的瓯越、闽越、南越、骆越、三国时的山越。它们与现代的壮、傣、黎、侗、水、仫佬和  相似文献   

7.
我国五岭以南自古为越人聚居区。先秦时期,越人虽与中原华夏族已有某些联系,但越人各部杂处,各有种姓,史称“百越”。百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经营原始农耕和采集经济,相对于中原来说,尚为落后,与华夏族的联系不够密切。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以来,有开傣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一般说来有如下三种观点:一日单元族源论。即认为傣族只有一个族源,其原始先民属百越族群凑越支系的复裔,由於这些原始先民是从古代吴越居住的沿海一带还徒而来,因而这种观点又可称之为外迁论。二曰双重族源论。即认为傣族先民有两个源头,一是来自百越族群,是百越族群的後裔;二是来自早就在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和元江流域一带生息繁衍的土著居民。因而这种观点又可称为融合族源论。三曰多元族源论。即认为傣族先民有三个来源,除了百越族群和云南的土著居民外,还有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在汉代也称为汉族。研究中原汉族与周边百越民族的关系,是中国民族史的一个重大课题。百越,也称闽、越、粤,古民族名。商周至秦汉时分布于江南地区,聚居于东南一带及沿海岛屿,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於越、句吴、闽越、西瓯、骆越、南越、山越、山夷、僚等。自古以来,百越民族就与中原的华夏族(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文献记载,尧曾“申命羲叔,宅南宅,曰明都”。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禹“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所谓“南交”、“交趾”,均指五岭以南的百越地区。禹的传说,在百越聚居区的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比比皆是,虽非尽属信史,但传递了一个信息,即禹时与百越先民已有一定关系。到了商代,百越民族已经形成,而中原华夏族奴隶制国家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商王朝的势力日益强大,周边的部落或民族都必须以土特产向其朝贡。《逸周书·王会解》载:商初,伊尹受汤之命曰:“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总结诸家论述的基础上 ,从传说、语言、信仰、风俗、文献五个方面对水族族源试作探索 ,赞同今天的水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单一民族 ,原始居地应为今广东、广西相连的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下游以太湖、宁绍平原为中心,包括苏南、上海及浙北地区,在20世纪相继发现了举世瞩目的8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跨湖桥类型、河姆渡类型、马家浜类型及良渚类型文化遗存,学者们发表了许多研究性文章,出版了不少论著.但因古文献对南方的传说人物(氏族首领)缺载,故多称"古越族"是这些类型定化的主人.文章提出跨湖桥类型为盘古氏后裔与古越族文化,河姆渡类型为古华胥族与古越族文化,河姆渡类型晚期与马家浜类型早中期为炎帝神农氏族与古越族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类型至良渚类型为防风氏古国文化(含古越族与华夏族小古国),井提出良渚文化的消失或转移除自然灾害的原因外,禹杀防风氏国君,迁其国于浙江南部山区,以及华夏诸小国的北返或南迁,也是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2.
梅山蛮系以梅姓蛮族为主体的一个古代民族,他是百越的一个分支,也是越族分布最北的一个部族。他们在首领梅涓的领导下,响应了秦末的农民起义,和华夏族农民军并肩作战,为推翻残暴的秦朝封建专制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支梅姓越族从始居地的皖南山地发展到江西和赣南,  相似文献   

13.
结合有关越族的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看法不同的结论。认为“越”、“于越”之称均来自中原华夏族,而非源于越族本身。春秋后期,越族的活动区域北至今江苏北部,西至安徽中南部和江西东北部,南至浙江西南部,东至大海;战国前期,扩大到今山东南部和福建中部;到战国中后期,进而向南迁徙至今广东东部一带。  相似文献   

14.
秦汉通南越要道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是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古老族群,《吕氏春秋·恃君览》有“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的说法,证明古代长江和汉水以南都有越人居住。春秋战国时,由于楚国在南方的扩展,至秦汉时,越人虽仍居于东南沿海及西南部分地区,但主要已移居于五岭一带及其以南地区了。此时期中,汉族与岭南百越的关系,构成了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原的华夏、汉族与五岭南北的越族交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徐夷的迁徙和融合杨东晨徐夷是东夷的重要支族,在先秦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探索其渊源、迁徙和融合,对东夷部族在华夏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之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一、徐夷的族源秦之先伯益,与皋陶为胞族。《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偃姓...  相似文献   

16.
从冼姓人的地名和冼姓历史人物两方面,论述岭南冼姓所体现的古越族母系氏族、古越族奴隶社会色彩及俚人文化和壮族文化色彩,对岭南冼姓的古越族色彩进行了还原,说明冼姓人是古越族的后裔。  相似文献   

17.
越濮不同源     
百越和百濮同是我国南方古代大的族群。它们的异同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百越史研究工作中经常谈论的问题。有的学者把两者作为同一种族看待,在论述百越民族历史时把百濮也包括在内。有的学者把百濮加以划分,  相似文献   

18.
一、先秦文献关于闽越族住地的记载先秦文献提到我国东南部或中南部的少数民族时,常提到越、闽、瓯越或瓯等,这表示时人对于这些族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本文的目的在探寻属于百越之一支的闽越族的住居地和迁移的历史。关于越或闽越的住地,通常认为在古代他们分居于我国东南  相似文献   

19.
重建原始华夏一元文化系统景以恩一、概论原始华夏族,即三皇五帝时代的华夏族,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换句话说,夏商周的始祖禹、契、稷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还是各有其自己的族源?这一问题已成为研究华夏起源的关键。过去,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传统的一元论被基本否...  相似文献   

20.
去年十一月下旬和十二月上旬,先后在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镇召开了《黎族合亩制和合亩制地区现代化首次学术讨论会》、《中国百越史研究会第四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前一个会议,着重讨论了解放前黎族“合亩制”的性质以及该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后一个会议,集中探讨了古代百越民族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黎族的族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