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经济合作之所以可以获得"双赢"的效果,主要是调节了生产力属性组合增强了结构效应,调节了生产力时间组合发挥了"同步效应",调节了生产力数量组合取得了"集聚效应",调节了生产力的空间组合获得了"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2.
当前法学生产力格局中存在着东西地域分布不均,冷热学科比例失调,新老代际分布失衡等问题,其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物本和人本两大方面.依据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可组合为“强强联合”“强弱混搭”“弱强组合”“双弱组合”等四种模式,恰好对应正和、中和及零和三种策略.欲走出当前法学生产力的畸形困境,务必要运用系统性思维,唯其如此,法学生产力格局才能纠偏归正,而“增长极理论”与“学术矩阵理论”则为其提供了理论模型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生态补偿减排的影响机制及其效应是现有文献研究的热点问题。【设计/方法】在系统阐释生态补偿影响环境污染的内在机理、探讨“双碳”目标调节效应影响的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发现】生态补偿具有降低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的效果,且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生态补偿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双碳”目标约束对生态补偿的污染减排效应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使用平行趋势检验、PSM-DID检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分析后,减排效应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双碳”目标约束下生态补偿影响环境污染的中介变量。最后,从实施低碳试点与生态补偿组合政策等方面,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本的增殖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但也将人置于资本的统治之下,马克思由此提出一种去资本化的社会存在,亦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条件下实现去价值化的存在境遇,在此历史境遇下,人们不再为了存在而去劳动,而是在劳动中存在着,劳动也不再有“价值”,资本的增殖机制自行消失,人在自由劳动中获得了“自由个性”。社会主义存在着国家与资本并存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国家应当具有、也必须具有相对于资本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符合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才能规避诸种虚假社会主义的方案,才能克服资本的异化效应与危机风险。  相似文献   

5.
要全面系统地解读网络经济 ,必须首先认识网络生产力。网络生产力作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 ,它以三维结构的生产工具为标志 ,经济属性鲜明 ,具有高智能化、影响全方位化、使经济“数字化”、“虚拟化”、“直接化”的特点。从内部结构看 ,它是由构成要素层次、渗透性因素层次、组合性因素层次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力的空间结构体系。从外部看 ,它是一种整合力的实体。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股市逐步呈现彼此联动的态势.不论是短周期波动、中周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上证综指与道琼斯指数在各层对应波动成分间都存在着统计显著的双向Granger因果联动机制.不论是短线投机还是长期投资,投资者都很难通过在中美两国资产组合配置获得风险降低的好处.从联动作用机制来看,中美股市间不仅存在着“经济基础效应”,而且存在“市场传染效应”.中美股市间的全面联动对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关于金融风险防范,保障我国金融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通过考察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的潜在特性及其渗透和转化的综合效应,阐述了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通过考察三次技术革命引发三次产业革命的历史发展,阐述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功能的发挥,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在资本逻辑视域下考察自然力问题,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维度,又是当下在建构生态文明新样态中应当优先考虑的理论话题。资本逻辑对自然力产生了“文明面”和“罪恶面”的双重效应,其内在本质是马克思所说的作为“资本的生产力”在起作用。从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大视野出发,自然力摆脱资本奴役的方式与建构生态文明新样态的理论构想是一致的,即利用资本逻辑的“文明面”,将对“资本的生产力”的批判性继承、交往关系的改变和社会制度变革作为主要突破口。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殖”“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举措,走出了一条破解资本与自然力关系难题的生态文明新道路,展现了建构生态文明新样态的制度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时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乡城鸿沟演化成了乡城鸿沟和数字鸿沟的“双重鸿沟”。基于“双重鸿沟”的现实背景和框架分析了“数字鸿沟”引致的农民工“数字化贫困”及双重资本贫困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阻尼效应。农民工由浅到深五个层级的“原生性数字鸿沟”会引发“衍生性数字鸿沟”,进而形成“数字化资本贫困”。“双重鸿沟”及“双重贫困”将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产生四个方面的阻尼效应,表现为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分化效应、社会发展差异的强化效应、身份认同的排斥效应以及生活方式的固化效应。农民工“数字鸿沟”的跨越需要通过“架桥”联通工程、“搭梯”进阶工程、“填沟”托举工程、“善治”弥合工程和“赋能”助推工程,从数字化硬设施、软环境、培训、教育与赋能等方面组合施策。  相似文献   

10.
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是马克思社会生产力论中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二个方面,所谓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由精神生产力渐次获得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一种经济形态。经济形态转型的实质是以物质生产力为主导向以精神生产力为主导的“根本动力”的转型。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精神生产力也获得加速发展,并以其一系列质的变化而构成当代人类文明特有的景观。强调精神生产力的主导性,并不意味着否定和轻视物质生产力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相反却是力求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两者的辩证关系,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坚持“两手抓”,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西汉货币铸造数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在其产生之日起,就在社会政治、经济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货币学的研究认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成长都需要货币来维系、润.滑和调节。”因此,“一国的货币数量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研究一个时期的货币数量,对于这个时期生产力的研究是有帮助的。它反映当时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就"滴流效应"对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证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滴流效应”认为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会滴落到穷人身上。但理论和实践证明,“滴流效应”并不能使社会财富自动地从富有阶层流向低收入者。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不能依靠“滴流效应”的自发作用,应通过增加财富、转移财富、依法遏制非法收入、实施协调发展战略等措施,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分析认为:(1)中国国有企业的生成是适应中国由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兼容性”经济形态向时间经济形态的“畸型”或“变态”——产品经济形态实行“超越式”转换选择在微观基础上的必然结果;(2)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绝非“计划经济的失败”所诱发,而是人们对经济形态及其资源配置方式与基础作了超越生产力水平的选择与“错位”式组合并带来严重后果后,在新时期对经济形态及其资源配置方式与基础所作出的带根本性的重新选择与组合的必然结果,亦即由不切实际的产品经济形态及其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形态及其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实现“逆向式”转换选择与组合在微观经济基础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考察了“老龄化”和“少子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老龄化”和“少子化”均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老龄化”的影响更为强烈.“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正效应可以由农村的养老模式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来解释;“少子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正效应的原因在于养育观念的改变以及养育成本的提高.要解决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问题,必须从健全社会保障和提高生产力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这篇文章对近二年在《北京大学学报》和《哲学研究》上进行的“生产力系统”概念能否成立与“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做了综合评述。作者认为,生产力系统”问题是把生产力从它与其他社会要素的总联系中抽象出来做静态考察,生产力是组成它的各类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所形成的生产力系统整体的特定功能,驳斥了“生产力系统”、“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不能成立的观点;“生产力发展动力”问题则是把生产力放到与其他社会要素的总联系中做动态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驳斥了“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的观点。欢迎同行对这个问题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尽快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需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那么,怎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呢?当前阶段关键的一条是清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意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使劳动者获得全面发展。(一) 劳动者思想素质的“滑坡”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和中心。生产力是被人们改造和控制了并为人类服务的自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观”、“生产力动力观”和“先进生产力观”的三维定位 ,展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这个带有全局性的根本任务真正放到战略地位上来。”为什么要说“真正放到战略地位上来”,说明过去还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角度,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一、从历史纵向看,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就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那么,  相似文献   

19.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一个第二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旨在研究自利型领导“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以及这种影响在“何时”更弱或更强。结果显示:自利型领导负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情绪耗竭在此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工作繁荣负向调节情绪耗竭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且负向调节自利型领导通过情绪耗竭影响员工创新行为这一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内部的矛盾,使生产力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论断,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从时间和空间看,生产力的先进性分别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的是“中国的”“先进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