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述他研究工作的结果时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第一次完整、明确、公开的阐述。虽然,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从提出、发展到最终放弃前后不过20多年时间,但是,围绕着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国内外理论界展开了半个多世纪的争论,迄今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2.
《要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奴隶制度的论述》等几篇拙作已经说明:马克思提出的“古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不仅存在于亚洲,也存在于欧洲,是原始共产制生产方式解体后古代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产方式,希腊、罗马也不例外;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生产方式,是在进入“亚细亚生产方式”阶段以后产生的一种局部的特殊现象。马克思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是指导我们研究历史的理论基础。离开这个理论基础,就没有历史科学。“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弄清“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是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可逾越的前提。如同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第一次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国内曾经围绕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展开了两次大论战。第一次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第二次是在六十年代以后,直至今天。这个本来属于学术理论性的问题,之所以会引起如此众多的学者和所谓学者热烈、持久的论争,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所决定的。回顾第一次“亚细亚生产方式”大论战中歪曲中国社会性质的用意,对加深第二次大论战的理解是有启发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一八五九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第一次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国内曾经围绕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展开了两次大论战。第一次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第二次是在六十年代以后,直至今天。这个本来属于学术理论性的问题,之所以会引起如此众多的学者和所谓学者热烈、持久的论争,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所决定的。回顾第一次“亚细亚生产方式”大论战中歪曲中国社会性质的用意,对加深第二次大论战的理解是有启发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的亚洲社会论看五种社会形态图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正确理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所谓“五种社会形态”图式 ,关键应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一、马克思是如何论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 ;二、他又是怎样看待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三、他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所采取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通过考察我们将不难发现 :人们加给马克思的所谓“五种社会形态”图式 ,与他在这一问题的本意之间几乎存在着难以想象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承继黑格尔: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是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从这种思想出发,马克思将“社会经济形态”设定为一个超验的、超民族的主体,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视为它的进化目标,据此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存在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单线”演进。同时,马克思在看待各民族经验性历史的发展时持“多线论”立场,认为世界各种社会文明分别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具有极其复杂内涵的思想。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思想,不仅包含最为标准、典型的原始的公社所有制的意义,而且囊括了从原始的公社所有制向次生的奴隶制、农奴制的过渡。借口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思想的复杂性,因而把它看作是充满逻辑和历史矛盾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同样,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认定为“农业公社”,并认为它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也是失当的。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对于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是指原始社会还是指奴隶社会,究竟有没有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为什么后来又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至今都还是争论未决的问题。《世界上古史纲》编者勇于探索,提出了很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见解。编写小组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指原始社会,并且说这是“马克思十分明确的断定”。我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第一,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解为原始社会,未必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这种见解首先就会遇到一个很难跨越的障碍。这就是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原始社会的历史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论证私有制在人类历史上并非永恒存在的,马克思考察了东方社会的印度,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他认为东方社会不存在土地私有制,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性的答案,随着新的是史料的呈现,马克思在其后期对亚洲东方社会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发现东方社会也存在这土地的私有制。最后马克思明确区分了原始公社和亚细亚形态,认为亚细亚形态不是最落后的社会形态,在亚细亚社会之前还有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实行土地的公有制,公有制曾经在人类社会之初普遍地存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如果从一八五九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发表算起,已经一百二十多年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时起时伏,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还没有定论。因而它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胡曲园教授在《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一文中,向学术界再次提出和论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是难能可贵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凝聚着马克思从早年到暮年长期挥索的思想结晶;凝聚着马克思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论。然而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即"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当前我国流行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把这一论述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并把这种理解作为它的一个主要依据。我们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因为它与马克思在同一时期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的大量论述存在明显矛盾,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内容来看,马克思并没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只提出过"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突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从经济所有制角度,把人类历史过程分为:部落的,古代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和共产主义。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称《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序言(以下称《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进一步深入阐述了上述历史分期理论。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公有制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恩一直怀有批判资本主义和私有制的革命倾向,十九世纪中叶,亚细亚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之外,提供了公有制的生动说明,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就是为了对资本主义和私有制进行历史的批判。在他的视野中,当原始公有制尚未成为一种普遍事实时,“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实际上被用来标称原始公有制,以说明私有制并非一种永恒的历史现象。这既是由马克思的革命倾向所决定的,也是符合其“历史─逻辑的方法”论要求的,同时也以对史前社会认识的有限性为依托。随着对史前社会认识的不断增加,即当原始公有制成为一种普遍事实时,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来标称原始公有制就没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6.
国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用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科学与否,即马克思是否放弃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二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内容;三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本文试就近10多年来相关论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运用状况进行梳理,对如何运用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进行简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我们看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他们所提及的东方、亚洲都是些地理方位名称,涉及的印度人、埃及人、腓尼基等古代民族,所指的是东方民族,还没有提及东方公社、亚洲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还没有见到东方型或亚洲型等一类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在国际上争论了半个世纪,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指的是什么?马克思本人是否放弃了这一概念?它究竟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这是当前学术界讨论这一问题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学组和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于一九七八年七月在长春联合召开了一次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编辑部、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学院、通辽师范学院、四平师范学院、吉林省博物馆等十三个单位三十多名史学工作者。与会的同志热烈地讨论了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史学界经过多次讨论始终未能解决的“亚细亚生产  相似文献   

20.
有社会科学界“哥德巴赫猜想”之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由于没有准确的界定和系统的理论,使得学界对传统中国是不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争论不一.在相对封闭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传统中国,根植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导致社会经济总量有限,以致形成了以封闭性、农业经济、中央集权和儒家意识形态为特征的“超稳定性”特征.这一传统中国“超稳定性”的逻辑推导,有助于理清传统中国是否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也有助于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