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源》提出一系列逻辑范畴和美学概念 ,深入具体地研究了词之创作与欣赏的诸多问题 ,使词之探讨进入到崭新的境界。因此 ,《词源》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后世词话奠定了理论基础。不足之处在于 ,《词源》过分沉湎于纯美学、纯艺术的理论思考 ,对词的社会历史内容及意识形态方面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2.
近人蔡嵩云在《乐府指迷笺释·引言》中,对宋末张炎的《词源》及沈义父的《乐府指迷》的论词主旨及其对清代词论的影响,作过如下的综合评价: “《词源》论词,独尊白石。《旨迷》论词,专主清真。张氏尊白石,以其古雅峭拔,特辟清空一境;沈氏主清真,则以其合乎上揭四标准也(按:四标准指音律欲其协,下字欲其雅,用字不可太露,发意不可太高)。……降及  相似文献   

3.
张炎《词源》评价辛弃疾《祝英台近》词"景中带情,而有骚雅"与"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体现了"尚雅"的词学审美理想。张炎的评价虽然与辛弃疾在词学史上的实际地位有所偏差,但从"骚雅"的角度予以了肯定。张炎对辛词"骚雅"的肯定,不仅是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4.
张炎《词源》体现了他主要的词学思想,对当时与后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词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后人对《词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新世纪以来,张炎《词源》研究接续了上个世纪末的余绪,主要围绕以“雅”为中心的论词标准、“清空”境界的多重解读、《词源》价值的重新估衡等方面展开,并呈现出视角多元化与体系化、细化的特点,形成了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5.
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海明多年潜心致力于我国的词学研究,获得令人瞩目的累累硕果。继《唐宋词风格论》、《唐宋词论稿》、《唐宋词史》相继出版之后,他的又一部词学研究专著《张炎词研究》已由齐鲁书社面世。这样杨海明的词学研究论著总计字数已逾百万,从而成为我国词学家中的佼佼者。生处宋末元初动乱时代的张炎,除其词作传世之外,见诸于文献史载的生平资料甚为鲜见。要在词学园地中这块荒芜贫瘠的领域拓荒耕耘,其难度可知。杨海明爬梳遗籍,显微探幽,详尽考证,终于积沙成塔,并且几经充实,挖掘、精心修改,完成了这部张炎研究中最为详细、完备的专著。作者令人信服地辨明了张炎的家世,包括北游在内的种种生平轨迹,明确地解答了张炎研究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同时,作者多角度立体地审视、精辟地论述归纳出张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词学的建立是在宋元之际,其中张炎的《词源》达到此时的最高水平。张炎是宋词的光辉结束者,又是宋词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词在清代初年浙西词派推动词学复兴时曾被作为学习的典范,他的词学理论在现代词学界受到高度的重视。《词源》成书于元代延四年(1317年),但流传不广,元明藏书家未见著录。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0年)陈继儒编《宝颜堂秘笈》续集时,取《词源》下卷和陆辅之《词旨》合为《乐府指迷》,而书名遂与沈义父《乐府指迷》混淆,因被视为伪书。清代嘉庆十五年(1810年)秦恩复得元人旧钞完帙刊于《词学丛书》,道光十二年(1832年…  相似文献   

7.
词是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随之伴生的理论自成体系。本文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词的独立宣言;《花间集序》划清了词与宫体诗的界线;辛弃疾对词学有贡献;针对着词作堆积材料的弊病,张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清空”说和词创作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8.
论张炎词风与姜夔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炎是由宋入元的大词人,他在元朝统治下生活了四十多年,主要作品都写于元代。他写过《词源》一书,是填词的理论著作,提倡“清空”的风格: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又说:  相似文献   

9.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剧之后,将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写入艳情词中,使其词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生活内容。张炎由一己之漂泊落魄,进而对歌妓产生一种同情之感,以尊重的目光来看待这些沦落风尘之中的社会下层女子。出现于张炎笔下的女性,一个个高雅、可爱、可亲、可敬,栩栩如生。他的艳情词成为一种雅化了的艳情词,情味深婉,含蓄蕴藉,耐人品味。正因为具有了这些新的特色,故张炎能在宋元之间翘楚东南。  相似文献   

10.
经过对手部位词的词源及语义考察发现,手部位的词义演变主要是基于形状、位置和功能相似,从人体部位向动物和物体的对应部位投射;此外,通过类型学比较发现,许多语言中用手部位词指代技能、手艺、字迹、人、长度单位和数字"五";而且,由于手具有持物的功能,在许多语言中引申为"掌控""控制"。可见,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语言的语义演变过程是人类认知的最佳体现。  相似文献   

11.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源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词为"诗余"之论,二是词为"倚声"之论,三是词为"诗余"与"倚声"相结合之论。在第一个维面,其主要包括三条线索:一是从总体上阐说词源于诗体,二是分论词源于风骚之体,三是分论词源于唐人近体诗;在第二个维面,其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侧重从音调渊承上论说词源于乐府之体,二是侧重从体制渊承上论说词源于乐府之体。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词源论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12.
张炎作为词坛宗匠之一 ,其词作在清代受到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的不同评判。 2 0世纪前半叶 ,褒贬两派虽然没作深入具体的阐述 ,但其见解都对后世的研究有所启发。建国以后 ,对其家世生平的考索 ,词集的编纂 ,以及词作内容、艺术、地位等问题的研究 ,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为避免词被诗的同化,为维护词体独立地位和价值,张炎强调词与诗的不同,其词体观念主要表现在强调词的音乐性;词体陶写风月性情,情致深婉的特质和词体独特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14.
张炎的《词源》是一部系统性很强的词学论著。本文将《词源》由内而外地分为思想情感、审美境界、批评与创作三个层面,并依次展开论述。在每一层次中都列出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的词学命题,以此展现《词源》理论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用这两句诗来看宋末词人汪元量及其作品,可谓再恰当不过了。汪元量的诗,早在宋、元之际,就被他的同辈作者誉为“诗史”。他身经世变,复罹亡国惨祸,以血泪斑斑的诗篇,谱写了一代衰亡的历史。他的诗作,与同时代的文天祥、谢皋羽、林景熙等爱国诗人比起来,毫无愧色。他们的不朽诗篇,为宋诗作出了一个光辉的结束。但在词的创作上,过去对汪元量却很少有人注意。新出版的《增订湖山类稿》,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汪元量的创作资料,同时也为汪元量的诗词创作增添了光彩。就现存五十二首词作来看,它们所反映的作者生活的切削面更广阔,家国兴亡之感慨更深沉。凡身历承平宫闱,目睹两朝兴衰,随侍三宫流离,归来凭吊江山,莫不情胜意真。在风格上是辛派词人的承续,然豪纵奔逸之势已少,而消沉郁抑之气更浓。后期之作,无论是写景物、言人事,莫不寓有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感,真如凄切寒蝉,为宋词作出了最后的哀鸣。  相似文献   

16.
张炎对遗民词进行开拓,借咏物、节序、友情、艳情等传统题材表现其遗民之思,对传统词进行改造,突破了定势写法,在其中融入了家国之悲和身世飘零之恨,情感更沉郁,更具有感染力,在思想内涵方面超越了前人和同时诸人,从而成为"江东独秀"的遗民词人,并对明清之际的遗民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元明两代,张炎词研究处于创始期,其体式多为词序短论,其方法多为词话诠释,以张炎的友人最有代表性。这些诠释为后代的张炎词研究奠定了基调,确立了范畴,但方法的单一性与重心的偏失带有负面效应,诠释理论的缺失是其病根。从价值上看,这些诠释抓住了张炎词清虚骚雅的特质,道出了元代词坛倚声应歌的现状,既具学术价值,又具文献价值。至于明人冷落张炎词,是骚雅词派走入低迷、张炎词集失传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稼轩后起有辰翁,旷代词坛峙两雄。”[1]宋未词人刘辰翁以一部《须溪词》争得与辛弃疾并驾齐驱的地位。这不仅是《须溪词》数量可观,还表现在它在继承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同时,形成了独到的思想艺术特色。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据厉鹗《宋诗纪事》、万斯同《宋季忠义录·刘辰翁传》记载.辰翁幼年丧父,家贫力学.曾受业于庐陵著名学者欧阳守道.得其器重。宝元年(1258)正是权奸丁大全、贾似道执政之时.辰翁在乡试对策“严君子小人朋党群”中指斥当道,引起轩然大波;景定元年(1…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马氏文通>中的"转词" 在句中的位置、所表示的意义,转词与动字、止词、状语、状辞、司词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探讨,指出了转词与止词及与状语、状辞发生混淆等问题,并对<马氏文通>转词范围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儿化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儿化词初探海洋《红楼梦》因运用北京话而得以广泛流传。北京话因《红楼梦》的提炼和传播而上升到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儿化词是北京话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红楼梦》以北京话为主要语体的重要标志。因此,研究《红楼梦》的儿化词,也就了解了北京儿化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