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国秋 《学术交流》2001,19(2):23-26
人的个人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在私有制社会,只讲人的个人价值,忽视人的社会价值,甚至否定人的社会价值.社会主义社会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但在以往存在着只重视人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人的个人价值的偏向.这样做的结果,伤害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但人的社会价值相对于个人价值而言,是更重要、更带根本性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人的个人价值.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价值目标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宗教改革的发生并非是人与信仰的决裂,它至多是人在世俗生活领域与宗教制度达成的和解.然而也正是这次和解,一个非同寻常的主体自治原则出现了.它一方面反对人的任何理性盲动,另一方面要求人独自承担面对上帝的救赎义务.这种新的信仰主体观使个人能够摆脱尘世和教条的束缚,获得世俗的自由,同时也让个人丧失了自主性.因此,从虔敬派运动到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新教伦理的主体观一直得到不断修正,以期它能够符合启蒙运动对主体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7,(1):130-133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不安"与"震撼",更多的是阅读之后的伦理启迪与思考。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伦理问题及其蕴含的文学价值。在家庭贫困的伦理环境中,苔丝原本完整的家庭伦理结构遭到破坏。在极端贫困的状态下,难以获得正确的伦理观念并构建自己的伦理规范。同时,由于德伯,克莱尔等人自身的人性因子受到兽性因子的抑制,导致其伦理意识无法产生,理性无法成熟,使得他们在确定伦理身份的过程中出现了身份错位,并最终导致了伦理混乱,因此,悲剧的发生也就成必然。  相似文献   

4.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大规模侵权所致灾难性损害空前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传统侵权法以平等的理性人为假设,以娇正正义为依据,坚持人的自由价值优先的理念显然不合时宜.因此,在大规模侵权条件下,侵权法的价值应从自由转向安全.这种安全不仅不再过分拘泥于基于自由意志的过错,而且注重救济,并以多元方式满足人们的安全需要.此时的安全也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安全问题,更关乎人类集体的安全.与此相呼应,侵权法更要对事前预防作出积极反应.  相似文献   

5.
耶稣基督以拒绝三大诱惑直至走向十字架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的自由的坚定确认与坚决维护,在根本上也就是对人的自由的无限珍爱与绝对信任.人们对"基督"再临的祈盼,实质上也是对自身自由的向往.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为代表的"少数人类精英"之所以拒绝"基督"再临,就在于"他们"只相信少数人的自由,而不相信多数人及其组成的社会的自由.如果给予多数人以自由,那么人们将失去一切,包括幸福;只有当少数人接过多数人手中的自由,人们才有可能考虑幸福问题--人们的幸福要以让出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实际上,自由与幸福的这种对立是一种虚假的对立.  相似文献   

6.
丁东宇 《学术交流》2008,3(3):22-25
傅立叶社会哲学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他批判当时各种社会思潮,转向人的生活领域,开启了社会主义对人的存在研究的先河;他对于人的存在研究,突出了人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人的批判、超越的维度;尊重个性差异,力图在和谐社会中实现个人自由.这些思想对于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剑抒 《学习与探索》2006,46(1):129-131
人的生存状态是随着自在自为的人类对自由的追求而不断变化的。自在自为的存在作为人的朴素性存在状态只是人的自由本性的基础,但人在彰显这种自由本性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追求什么样的自由也即达到什么样的存在状态的应然性价值问题,于是人在对自由的追求中有了反思性存在状态,不断的反思性存在状态就引导着人类向完满性存在状态趋近。因此,人类对自由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人的存在状态不断优化的过程。自由在人的存在状态中不断实现,人的存在状态在自由的追求中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5):78-83
崇拜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它发生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有个人的,也有文化的,甚至爱情的,崇拜的对象指向领导者。领导与被领导,这是一种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人际关系。从伦理学意义上分析,崇拜的人际实质其实是在差异性基础上的一种关系存在,关系存在的实质是差异存在,关系存在之后则产生了时间,而具有代表性的崇拜现象,如上帝与人,其实也是这种差异基础上的人的崇拜人格投射。人类的崇拜发生,具有"群"的作用,使得个体到整体的向度得以具体实现,而这就伴随着伦理的发生。崇拜产生学习模拟,这让我们反思教学伦理的发生基础及其心理起源,即是既定人格崇拜上的直观感发和模仿冲动。理解崇拜的实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树立自身,而不是走向盲目跟风和模拟。  相似文献   

9.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著作中,论述了道德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性,强调作为目的的人自由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自由意志是道德律令产生的根基和前提,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决定和选择,能够在道德领域自己为自己立法,从而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道德律令在善良意志中体现出来,使人能够为义务而行事,能够产生善行,从而无限提升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价值.尽管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承诺了先验的善良意志的可能性而导致了难以回避的困难,但其独特价值却不但深刻影响和启迪了其同时代的思想家,而且20世纪的决定论者和相容论者也还在思考康德的论题.不过与康德相比,决定论者无法否定康德为自由意志问题设定的目的,而相容论者无法回避康德所设定的自由意志问题的论证思路,从而分别显示了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传媒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者之一,其中的重要方面就是对受众身体的教育与训导.在其快乐原则、美丽与时尚原则、自由原则、本位原则之下,构筑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体梦幻,拆解了套在身体之上的种种绳索与枷锁,身体的优先性和本位性得到凸显,这当然不乏现代文化意义.但与此同时.看似如梦如幻的"自由"身体,在传媒的引导和规训之下,无形中又被套入了另一种可怕的身体契约:只有符合传媒所制造的"超现实"的身体标准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否则便是平庸无用的身体.于是,在身体们鱼贯而入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池塘里,传媒以快乐、美丽、时尚、自由为的铒,而钓竿的一端则是一只无形而巨大的消费之手,而身体则从梦幻走向异化.在此情形之下,身体的自律与他律能否就此淡化或失效?由此导致的伦理失序、价值失范与精神虚无等方面的深层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探讨和正确地对待.  相似文献   

11.
关锋 《学习与探索》2007,2(1):49-52
波普年轻时经历的一次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使他走向自由主义,转而主张个人自由是政治生活的中心,具有优先的价值地位。他拒绝极端自由主义,为国家干预和福利制度进行适度辩护。他同时主张国家权力绝不能因此泛化和膨胀,必须用民主进行限制,以使每个人的生命和自由有所保障;国家在行使权力、进行必要的干预时,应当奉行渐进主义、改良主义和和平主义,这就是所谓渐进社会工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伦理价值对事实认定的选择性表现为"纯"事实,即"是其所是"的抽象之所以可能,是受一定社会伦理价值的认识目的和伦理价值机制亦即"应是其所是"所中介或选择的。从科学史上看,科学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总要受到一定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和科学研究传统的伦理价值的选择。伦理价值主体的意志自由对其科学自由具有选择性。从道德认识论视角看,科学理论研究主体的自由意志是一种思维的理智,是通过思维把自己作为本质来把握,从而使自己摆脱偶然。从道德社会学的视角看,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研究主体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首先以作为担负着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的主体而存在。伦理价值对于科学的选择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环境伦理的理论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在环境伦理视阈中,当前中国日常生活模式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人自身的异化等现象.低碳生活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具有伦理意义的"碳联系"的伦理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世界建构环境伦理的"阿基米德点".只有塑造具有环境美德的人才能消除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实现日常生活世界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席卷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在个人生活中有所反映,对于家庭也不例外,家庭和婚姻正在走向崩溃和破裂,制约着家庭婚姻关系和性行为的传统的道德规范消失了.这些现象引起哲学家、教育家和医学界人士的关注,因此,近年来,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尖锐的社会矛盾,人们在方法论和伦理学方面存在着分歧,在一些最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直接面对现代性问题:价值统一的失落.马克斯·韦伯在逝世前的两次演讲中重提现代性.现代性问题是启蒙运动以来人的理智化过度发达的结果.理智化发展出了现代科学,科学不关涉人的内在信仰,导致价值领域的"诸神之争";理智化使欲望在政治领域得以正当化,导致人的欲望放纵.最终,两者都指向了现代性的本质--虚无.韦伯以"责任伦理"来应对现代性,把命运交到每个个体手里,让每个人自己承担价值分裂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异化的产生和消除,以及社会异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个人在怎样的社会条件中才能获得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从马克思异化理论中提炼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个纬度上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而且这些理论中蕴含的社会价值批判纬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萨特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探索人和世界的关系,或意识和外部存在的关系。因此,自由是他反复弹奏的主旋律。萨特认为自由并不是人的属性和本质,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即自由是指人的自为的存在、纯粹意识、人的主观性、虚无。因此,萨特的自由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范畴。由于处于本体状态的自由是一种虚无,它只有通过自由选择才能把自己变成所愿意的是,所以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同时,自由又是绝对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的。萨特在自由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其自由观的立足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因而是非科学的,是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个体、群体与类三种主体形态中,个体是最真实、最直接的存在者,它近距离地影响着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要实现环境代际正义,道德个体的塑造至关重要,需要从自觉个体走向自由个体,从认知个体走向价值个体。  相似文献   

19.
1980年,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了J. 格尔德斯泰因撰写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书中介绍美国心理学协会确定的心理研究的伦理原则共10项:1. 在计划心理研究时,调查者对研究的伦理可行性负有个人的责任,以人来作研究,必须遵循伦理原则.要在科学价值与人的价值之间作认真估价,如果研究可能背离伦理原则,调查者必须重视人的价值,采取严格措施保护参加实验的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高琴  王雯雯 《社科纵横》2004,19(5):89-91
我国首例“第三者”遗赠纠纷案 ,在学术界引发了诸多纷争。判例所体现的给付正当与否 ,暴露了我国民事私法上关于不法原因给付制度构建的欠缺 ,另一方面也昭示了建立在个人自由主义基础之上的给付价值的匮乏。文章指出民事法律的基础和灵魂在于行为自由 ,其功能与目的不在于否定自由 ,而恰恰在于保障与舒展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