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道德的人性根源一直是困扰中国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孟子在性善论视域中寻找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并以"道性善"为德育实施的基础,提出德育的目标及途径。不论是"道性善",还是通过"内求外修"的方式培养"尧舜"式的君子,都是以性善论为基础展开的。挖掘孟子德育思想深处的人性基础,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 孟子关于养气的言论,在儒家早期思想史上颇为新奇。因为“养气说”原本不为儒家思想体系所有,孟子自称是孔子的信徒,然《论语》中不见任何养气之说;孟子师承子思,与子思合称“思孟学派”,子思也未曾有一语涉及养气。“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①,看来属于孟子的一大发明了。学术界一般认为孟子的“养气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把他说的气看成“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养气是“把主观精神进行自我扩张,便可以从认识世界进而主宰世界”②。其实,上述观点并没有全面把握孟子“养气说”的本意,因此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一、“养气说”的内容及真谛孟子的“养气说”包括“气”与“养气”两部分内容。先看孟子所说的气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凡引《孟子》皆不注)有二段文字,较集中地讲到了“养气说”。一般是:“(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为浩然之气?’曰:  相似文献   

3.
许家竹 《东岳论丛》2005,26(2):142-147
“养气”说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家修养的重要学说 ,它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的气化谐和论为指导 ,强调生命谐和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养气”说的这种生命美学意蕴 ,首先表现在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中 ,后代的文论家则从作家养气的生命意义和审美价值、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等层面作了大量的阐发。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养气”说的生命美学意蕴 ,能够为当代作家修养、文艺生态批评和生命美学建设等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4.
儒学的性善论和基督教性恶论在理论理性上相互冲突,但在实践理性上所要达到的至善目的又相互融合。儒学善的教化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基督教善的教化是活出基督的样式,两者都认为善是通往天人合一的桥梁,最终都是止于至善,明明德于天下,达到自然与我为一体,天道人道合一的境界,实现天下犬同、世界和谐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5.
儒学即仁学、人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孟子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更是博大而精深。修养可以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修养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修养是齐家治国之本。孟子为世人所确立的修养目标在于“为尧舜”;“大丈夫”是他所倡导的道德楷模和典型范式;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心性修养,终能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之目标;循序渐进、从平易处做起、克欲律己、取人之善等修养方法,对于内以从善成圣,外以齐家治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养气”说是中国艺术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养气本是先秦儒家、道家及养生家关于身心修养的一种方法,后来传衍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并受到艺术家的高度重视。由其转变的契机与过程可见,古老的养气说具有多重艺术功能。从主体论的角度看,它是艺术主体涵养精神道德、修养艺术根基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创作论的角度看,它又关涉创作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条件,对艺术家培育创造冲动、蓄积心理张力、进入物化境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以“性善论”、“仁政”等著称,而且他的道德论也颇为深刻。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孟子的道德论与“性善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  相似文献   

8.
<正> “知言养气”说是孟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应该认真研究并给予充分肯定。然而,人们往往首先认定孟子为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再判定其“养气”说是“唯心的观点”,从而阻碍了对这一极有价值的学说的源流研究。今天,有必要对此进行理论梳理。“知言养气”的核心是“气”,“气”在孟子之前曾作为一个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的哲学范畴而被运用。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派,就从“云气”、“地气”和人呼息的“气息”中获得了“气”的观念,提出了自然元气论,把气看作是自然界万物的总根源,甚至认为人的生命也要由气产生。《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房玄龄注:“气以实身,  相似文献   

9.
孟子性善论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人性概念是与“命”、“心”概念紧密联系的,命是性的本原,心是性的显现。性和心的含义都包括“体”和“用”两层:从体而言,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良能,心是人的良心本心;从用而言,性是仁义礼智四端,心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良心本心作为性善论的立论基础,是人的道德本能、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的集合,其显现过程是从道德本能出发经过道德理性逐渐上升到道德意志的过程。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而是性本善论。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6,(3)
"养气"工夫是宋明理学工夫论的重要内容。理学家们以孟子的浩气论为经典依据,以气质论为理论基础,系统阐发了他们对"养气"工夫的认识,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养气"说。理学的"养气"说将涵养气质、变化气质作为为学用功的基本方法,主张通过涵养或变化气质而使人成就圣贤气象,进入圣贤境界。  相似文献   

11.
苏辙文论的价值及地位——兼论古代“文气”说李凯苏辙为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艺思想虽不如其兄苏轼那样丰富全面,但散见于苏辙文集中的文艺思想仍是很丰富和富有特色的。以“养气”说为核心,苏辙的文艺思想涉及到了文学与生活、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史宜从尧舜讲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很多人喜欢讲“炎黄文化”,专家们治中国文化史也往往从炎黄讲起。其实这个“炎黄文化”的提法有问题。说炎黄是中华民族的最早祖先,我们这众多黄皮肤黑眼珠黑头发的中国人是他们的后代,这很正确,事实就是如此。可是若说中国文化史从炎黄开始,则证据显然不足。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诸多文化内容,都可以在尧舜那里寻到源头,再往前推就困难了。我认为讲中国文化史(原始文化除外)宜从尧舜讲起。以下约略地讲讲我的道理,错了也无妨,有赖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论中西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性与管理密不可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代表 ,现代西方管理思想以“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假设为代表。本文认为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 ,融合中西管理人性的合理成分 ,才能建立完整科学的人性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4.
姜元奎 《东岳论丛》2002,23(4):106-107
孟子的修身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 :存心养气 ,反省自爱。具体说就是 ,要培养人的善心善性 ,并使之发展为仁、义、礼、智 ,要注重后天的修养 ,追求道德最高境界 ,存心寡欲 ,集义养气 ,在不断反省检查中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15.
老庄的气功思想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老庄的气功思想是以他们的气本论思想为理论根据。不论是老子还是庄子,他们都承认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根,肯定气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所以在人体养生上,也就必然会引出“养气”、“练气”、“行气”、“服气...  相似文献   

16.
·历 史 学·中国古代史尧舜禅让的历史真相尧舜“禅让”故事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问题 ,归纳起来 ,主要有五种观点 :(一 )选举说 ,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的酋长选举 (郭沫若 ) ,或认为古代王位选举制之粉饰 (钱穆 )。 (二 )争夺说 ,认为虞、夏间揖让之实 ,乃是争夺 (蒙文通 )。 (三 )儒墨创造宣传说 ,认为尧舜禅让之说源于墨家 ,是儒墨两家宣扬的结果 (顾颉刚 )。 (四 )神话说 ,认为尧舜是神话中的上帝 ,故尧舜禅让传说当由神话转化而来 (杨宽 )。 (五 )禅让与篡夺并存说 ,认为当时处于民主选举到王权世袭的过渡阶段 ,而禅让与…  相似文献   

17.
陈桂枝 《阴山学刊》2007,20(2):66-70
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本善,先天赋之而有四德”。客观上,环境影响人性后天发展,主观因素是造成后天善恶悬殊的内在原因。需努力将四善根扩充推广而为“四德”。孟子的性善论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12):82-88
孟子接续孔子,向人的生命深处追寻善的依据,以心性说“仁”,确立了以“仁义内在,性由心显”为内核的性善论立场。仁义内在作为一种理论预设(本体论主张)从根本上回答了善何以可能的问题;性由心显(以心善说性善)则使性善由一种理论预设变为“乍见孺子入井”时的当下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孟子依其性善论立场,提出了“扩而充之”的主张。“扩而充之”论作为一种“工夫论”要求,其所试图回答的是善端如何变为善德,善如何从可能变为现实的问题。在伦理学的视域下,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史效应可在德性伦理的范式下得到观照,然其所重扩而充之、存心养性的“心上工夫”,却遗落了孔子礼学的精神,此理论缺失可在规范伦理的范式下进行检视。  相似文献   

19.
从孟子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看,性善论、仁政思想、义利观和道德修养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这几个方面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内圣外王”为主线,以道德修养论为实现“内圣”的基本路径,以仁政为实现“外王”的方略,突显“仁义”伦理的思想特质,构建了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以稼轩比昌黎,可启发人们对他们两人共同性的认识即分别在诗、词领域以“破体”别造新境。稼轩之“以文为词”如昌黎之“以文为诗”,这既根源于两人政治—文化性格的相近,也体现出“养气”、“积学”等文学观及“破体为诗”和“破体为词”之创作手法的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