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志跋绥夫是鲁迅早期比较关注的一个俄国作家,鲁迅翻译过他的四部作品,并在多处提到或者评论过阿尔志跋绥夫。鲁迅的早期思想和创作与阿尔志跋绥夫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由于阿尔志跋绥夫的无政府主义倾向,早期的研究者往往忽略这一关系。本文就是要整理出二者的关系以及最终造成二者在文学史上巨大差距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向推祟俄国文学,认为“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在二十年代初,翻译过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用意在“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鲁迅异常欣赏《工人绥惠略夫》中许多深刻的描写,认为它不仅写出了沙俄统治者对革命者的迫害,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孤独的革命者的脱离群众,和麻木的群众对革命者的隔膜,以及这隔膜所形成的对革命者的重压。这些对鲁迅的《药》、《阿Q正传》、  相似文献   

3.
艺术家的这一面──鲁迅和阿尔志跋绥夫程致中阿尔志跋绥夫在俄国文学史上不算是一颗辉煌的明星,鲁迅选译他的三篇小说、一篇散文也井非都是佳品。但鲁迅将他和同时代的作家比较后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的著作,自然不过是写实派,但表现的深刻,到他却算达了极致。”①阿...  相似文献   

4.
鲁迅前期的思想、创作与阿尔志跋绥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鲁迅与俄国小说家阿尔志跋绥夫的关系着眼,探讨了鲁迅所说的“人道主义”与“个人的无治主义”这两个思想侧面的内涵、相互关系和感情体现,论述了这两位思想背景相异的作家在观察现实、表达感情时的相似角度和方式。文章还分析了鲁迅对尼采、施蒂纳、阿尔志跋绥夫的不同择取角度和独特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5.
熟悉鲁迅翻译的人,大概会惊异于他前期的译作非但不是世界名著,而且就作品的性质而论,与其说具有革命性,还不如说具有更多的感伤情调和绝望气息,诸如俄国作家安特烈耶夫、阿尔志跋绥夫、伽尔洵,荷兰作家望·霭(?),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等的作品。荷兰学者佛马克在《俄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①一文中曾引述西格弗里德·贝尔辛的看法说:鲁迅的翻译并不取决于文学价值,而是因以下三个原因,才使他翻译了那样  相似文献   

6.
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无不带有俄罗斯灵魂特有的尖锐、阴郁和深刻,其中呈现的伦理困境至今依然具有砭人肌骨的寒意。深入解读此种伦理困境,对于后来者无疑还是既恼人又具有诱惑力的挑战。在长篇小说《工人舍维廖夫》中,阿尔志跋绥夫展示了暴力革命伦理的虚无主义本质,暴力革命者在自我神化和自我厌弃的悖论中,最终走向了恐怖主义的泥沼。分析其中的人性逻辑和伦理困境,对于超越暴力革命的局限性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对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感受十分切近,译介颇为自觉。白银时代的重要文学思潮的代表性作家都有作品翻译过来,如既带有浓郁的黄金时代现实主义风格,又不无象征主义色彩的契诃夫,最伟大的民众小说家高尔基,融合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等多种方法、以奇诡而厚重、怪谲而深邃的独特姿态异常醒目的安特列夫,以象征主义来表现革命题材的勃洛克,擅长表现郁闷与反抗的新写实主义的代表阿尔志跋绥夫,萌芽期的赤色文学等。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翻译,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富有生命力的范型,而且为中国现代精神的成长提供了新鲜的营养,译作本身及其积极效应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8.
借鉴与创新     
鲁迅的小说创作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之先河。他的小说思想内客之深刻,艺术技巧之“特别”,为举世所公认。他的小说成就的取得,是由于他不但能博采众家之长,而且善于发挥和创新。他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精华之外,非常注重对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借鉴。俄罗斯作家果戈里、契何大、阿尔志巴绥夫等都对鲁迅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阿尔志跋绥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于“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并因为鲁迅先生的大力推崇而为人熟知,并在“五四”特殊的时代风潮下引起巨大的反响和震动,亦随着“五四”的退潮。时代环境及文坛风潮的悄然转变而逐渐淡出国人的视线。  相似文献   

10.
《驿站长》是普希金以伊凡·彼得洛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发表的《别尔金小说集》里面的一个短篇,与该集其它小说一起,创作于1830年,发表于次年。当时正处于沙皇俄国反动统治变本加厉的年代。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起义者当中五人被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历史特点是:一方面,沙皇专制继续对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另一方面,俄国人民,尤其是俄国的工人阶级开始觉醒并起而反抗.对俄国当时这种历史现实有较深刻的认识,后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杰出作家的高尔基,正是在这个时期走上文坛的.高尔基这时的创作显然也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方面,大力暴露沙皇统治下“铅一样沉重”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热情歌倾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抒发革命的理想.前者,是现实主义的;后者,则是浪漫主义的.本文仅就高尔基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在晚期闪现了耀眼的光辉。作家在《哈吉·穆拉特》中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全面批判和否定,使这部作品同代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复活》一样,成为托尔斯泰前期思想艺术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俄国灿若群星的伟大作家中间,有个名字在马雅可夫斯基看来永远是神圣的,这就是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和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少年时代就熟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怎么办?》,并喜爱其中的主人公——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此后,马雅可夫斯基经常翻阅这部小说,从中寻求精神支持。据说,《怎么办?》也是马雅可夫斯基死前阅读的最后一本书。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初期,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继承俄国古典文学和革命民主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以崭新的姿态站在世界文学的前列。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母亲》,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法捷耶夫的《毁灭》,革拉特柯夫的《士敏土》,以及马雅可夫斯基和别法内依的诗歌……如灿漫山花竞相开放。这是革命导师列宁亲自用汗水培育浇灌的。今天,在纪念列宁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时候,重温列宁的教导,象他那种对待文学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后期新文学社团“未名社”的核心骨干力量和《莽原》半月刊的执行编辑,韦素园翻译出版了大量苏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借助史料的挖掘、梳理和文本细读的方法考察韦素园的苏俄文学译介情况,可以发现他的文学译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译介生涯早期作品较少,但发表了不少有关苏俄作家及作品的述评文章,体现了他深厚的苏俄文学研究功底。其二,“梭罗古勃情结”强烈。这表明他早期文学译介的风格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俄罗斯十九世纪末颓废派文学的特点,其色调悲观、阴暗,颓废气息浓厚。其三,未名社成立后,致力于革命进步文学作品和革命文艺理论的译介,对唤起民众的反压迫抗争意识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早期传播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中创作了许多“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给人类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学遗产。革命导师列宁对托尔斯泰十分重视。他在1908—1911年间先后写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等七篇专门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在这些光辉论著中,列宁对托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维萨里昂·格利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不仅是一位天才的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美学家。由于他毕生遭受沙皇政府的压迫和生活贫困的折磨,所以只活了三十七岁就逝世了。别林斯基从事文学活动仅有十四年,一生虽然很短暂,但他却以卓越不凡的才能,聪明过人的智慧,为俄国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和美学遗产。从1834到1848年期间,别林斯基先后发表了《文学的幻想》、《论俄国的中篇小说和果戈里的中篇小说》、《智慧的痛苦》、《艺术的概念》、《论普希金》、《给果戈理的信》、以及《1847年俄国文学评论》等许多著名的长篇文学批评论文。这些评著所阐明的理论和美学观点,不仅对俄国  相似文献   

18.
1848年7月6日,马克思在《新莱茵报》上宣布巴枯宁是沙皇俄国的间谍。本文作者根据法国外交部档案涫的秘密文件及对巴枯宁在1848年时的活动所进行的研完,得出结伦:当时巴枯宁不是沙皇的间谍,而是为法国临时革命政府服务的,他试图在欧洲,首先在德国发动革命,最终达到反对沙皇俄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变色龙》的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可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一位伟大作家。他一生的创作,如中篇小说《第六病室》、《草原》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和几百篇短篇小说,由于真实地记录了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叶俄国的社会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热烈地维护了人民的利益,所以至今仍发出灿烂的光辉。在契可夫登上俄国文坛的八十年代,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被民粹派刺杀,接着便是亚历山大三世继承皇位。自此,沙皇的统治更加残酷和恐怖,更加黑暗和反动。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现实,正在莫斯科大学医科学习的契可夫,就已开始为好几家滑稽杂志撰稿。尽管有时写些  相似文献   

20.
俄国沙皇制度经过极盛时期后,到20世纪初巳极为衰败。1905年革命猛烈冲击了专制制度。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沙皇在上层建筑领域实行了一定的变革。10月17日宣言后,俄国成立了国家杜马(所谓议会),改组了国务会议,建立了内阁,这意味着俄国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迈出了一步。沙皇制度披上了立宪的外衣,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企图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1907年后俄国的政治趋势表现得异常清楚:沙皇竭力死保专制主义,同时实行某些微小的改革,以避免更大的社会风潮;资产阶级自由派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