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模糊性,对此,从模糊语的基本定义和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阐释了要准确理解模糊语义就必须依靠语境解释功能的观点,指出依靠语境的解释力可以消除因歧义或省略所造成的语义模糊,并有助于准确理解模糊言语中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模糊性,对此,从模糊语的基本定义和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阐释了要准确理解模糊语义就必须依靠语境解释功能的观点,指出依靠语境的解释力可以消除因歧义或省略所造成的语义模糊,并有助于准确理解模糊言语中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模糊性与确定性是语言系统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模糊本质的理解是以语义为基础的,因此,从模糊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语义模糊性的概念、产生的根源、基本特征及其与别的语义学概念的差异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语义模糊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固有特点.“模糊”是一个科学概念,指的是语义外延界限的不确定性,不等于“滥用”或“误解”.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四个:生理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语言符号本身的原因.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义的多义性、语用的多义性、语境的多义性和人物形象的多义性.文学作品之所以广泛使用模糊语言,是因为模糊语言具有丰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从语义的范畴划分到模糊语义的研究,模糊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模糊集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语境论等方面的研究,从中可看出,这些研究理论指出的模糊语言的研究向语用方向的发展。从这一理念出发,可以进一步地从语言的开放性来探讨语言的模糊性;从语言的社会性探讨话语受到权力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模糊;从语言的修辞性来探讨模糊语言具有的修辞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6.
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包括 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模糊。语言哲学家们指出语言的模糊性并不是无足轻重、制造交际 障碍的因素,相反,它保证了交际的有效进行。探讨了对交际影响最大的语义和语用模糊, 提出语义的精确还是模糊要放到特定的情景语境下才有意义。最后举例说明了模糊 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尽管两者均研究语言意义的模糊性,语义范畴模糊是语用模糊的基础,但是前者侧重于自然语言意义模糊性的静态研究,而后者主要关注语言交际中的模糊性。该文在回顾分析国内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两者的研究范围是不同的,并通过实例进一步澄清了两者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规则悖论是维特根斯坦构建的一个由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私人语言、生活形式等一系列论题组成的意义理论体系,它阐明了在语言游戏中规则遵从是动态开放的实践行为,其意义由日常语言的规则所限定并实现.语义的确定和不确定性源于对日常语言规则的遵从和违反.模糊语义研究的语境转向不仅提供了理解规则悖论的新视角,为模糊语义学提供了语用-语义的研究方法,同时消解了模糊语义的逻辑研究所面临的诸多诘难.  相似文献   

9.
认知范畴视角下的语义模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从语言、逻辑、语用、认知等不同层面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研究。但是由于语义模糊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而且对其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因此对语义模糊各层面上尤其是认知层面上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完善。从认知层面上讲,语言的意义与人的思维和认知有密切关系,而人的思维和认知又是通过范畴化来体现的,范畴化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因此,认知科学上的范畴理论可为研究模糊语义问题提供一种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认知范畴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知范畴的模糊性。从认知范畴化角度讨论语义的模糊性及其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会对语义模糊的实质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语境与语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社会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系统所承载的意义 ,不论是词义、句义还是语篇意义 ,往往都取决于语言所处的具体环境 ,即语境 (context)。语境是理解和解释语义的必要条件 ,语境研究对语义研究至关重要。因此可以说 ,适应语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基本原则。对语义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语境与语义进行研究 ,可以说明语境对语义的制约作用和语境研究对语义研究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