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季明举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4):77-83
普希金是几乎所有俄国文艺批评家、作家们所推崇、膜拜的民族精神偶像,每个人都力图在"普希金现象"中寻找自己批评观点或创作思想的合法性。19世纪中叶著名浪漫主义批评家阿波罗·格里高里耶夫自"有机批评"的立场出发,将普希金奉为俄罗斯民族文化之神,认为普希金的创作完美体现着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昭示着俄国民族意识发展的生动有机前景。俄国文化界百年来对普希金的大规模造神运动即肇始于阿波罗·格里高里耶夫。 相似文献
2.
宋德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3):87-89
普希金用自己的文字叙事构筑了一个善恶模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善,善中往往包含了恶的因子;没有绝对的恶,恶中往往包含了善的因子;善恶是可以转化的.这既包括善的动机会带来恶的效果和恶的动机会带来善的效果,也包括动机和行为本身也有由善到恶或由恶到善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曹毓民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普希金热爱生活,并且坚信光明和理性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这种信念使普希金一生都以积极的、乐观的态度观察生活,同时用优美的文字将丰富的激情和意绪记录下来,继而呈现出他热情、温柔、馥郁的内心世界。高尔基曾形象地说过,读普希金的诗,象是走进了一片树林中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然而,有阳光的地方必有阴影的存在,普希金敏感的天性也直接地、生动地与生活的现象呼应,况且“忧郁比欢乐和玩笑更投合、 相似文献
4.
张铁夫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普希金的第一部汉译作品是《上尉的女儿》 ,译本题作《俄国情史》 ,系据日文转译 ,译者为戢翼。这是一部归化式译作 ,书名、人名、人称、体裁、字数均与原作有较大的出入。不过 ,责任主要不在中译者 ,而在日译者。日译本本身就是一个缩写本 ,上述问题都是日译本所存在的。戢译《俄国情史》虽是一部很不完善的译作 ,但它开了翻译普希金作品和俄国文学名著的先河 ,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的著名思想。这一思想具有深刻的预见性和客观真理性。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本文结合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征,探讨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复杂性和一致性,从而试图对这一著名思想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战斗的”——叶紫小说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明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1)
离开这黑暗的阴森的长夜,并且要提更大的勇气,去追寻和开拓那新的光明的道路。——叶紫:《夜雨漂流的回忆》叶紫(1912——1939)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上,是一位引人瞩目,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高度的真实性,火一样燃烧的热情,深沉的思想力量和清新的艺 相似文献
8.
普希金与莱蒙托夫之间所存在的影响关系乃学界一大共识,论文尝试用布鲁姆影响理论阐释普希金之于莱蒙托夫富有奇异色彩的影响轨迹。作者认为影响既促成强者诗人莱蒙托夫的诞生,也促成前驱诗人普希金其人其作在莱蒙托夫作品中的复活;而莱蒙托夫接受与摆脱普希金影响的焦虑过程,乃是一个渐进式的内化修正过程,大致经历了仿写、重写与续写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张孝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3(4)
我在1981年,当雷抒雁以《小草在歌唱》一诗轰动全国之际,曾写过一篇《真挚·纯朴·隽永:谈雷抒雁近年来的诗》的文章,对这颗在诗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及其美学风格在第一时间作过评论和预测.而今,抒雁走了,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身影,我又提笔在手,想为其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以及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再写点什么. 相似文献
10.
简论“政治动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征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10-12
政治动员是政治生活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动员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生动体现.本文界定了政治动员概念,指出政治动员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典型的国家性、广泛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特征,分析了政治动员整合社会力量的功能、促进社会民众政治参与的功能、调适社会心理的功能和维持政治稳定的功能,并提出了进行政治动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深刻指出:“国际反动势力从来没有放弃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立场。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他们在武装干涉的一手失败以后,就把政策重点转向‘和平演变’,……在他们认为有机可乘的时候,就制造谣言,挑起事端,策划动乱,进行颠覆活动。” 相似文献
13.
宋善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们对世界的改造总是按照有利于人的方向进行。人们改造、利用哪些客观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客观对象,都是在遵循客体尺度的前提下,按照人的主体尺度原则进行的。因此,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无一处不存在选择。而世界又是一个不断人化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整个地球已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目前展现在人类面前的世界就是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14.
杨世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3)
刘长卿是中唐前期最有成就的诗人.这时,诗国上空最灿烂的两颗明星——李白和杜甫,已相继殒没了。但微云中仍然群星闪烁.其中最有魅力的那颗星,就是自认为“五言长城”的刘长卿了. 关于刘长卿,由于历史资料缺乏,他的一生曾象谜一样长久未被解开.以致有不少选本把他次于李、杜之前,视他为盛唐诗人。直到近年,傅璇琮、卞孝萱、乔长阜等同志对刘集作了深入考证,才逐渐揭示他身世之隐。在时贤开山性探索的基础上,我对长卿的诗文作了系年,对他的一生经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彭定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本文是从彭定安同志的《鲁迅评传》中选出的一节,是评述鲁迅小说创作的。《鲁迅评传》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专著之一。我们征得作者和出版社同意,先在我学报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王永昌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关于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过去人们总认为只存在着矛盾对立双方互易其位的一种转化形态.近几年来,学术界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对矛盾的转化形态和结局作了一些探讨,指出了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的多样性.本文拟谈谈矛盾转化形态和结局的几种可能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矛盾,其内部都存在着两个已经展开了的、成熟了的对立面.这些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可能形态和可能结局,有的会象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例如,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矛盾对立面互易其位的转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经过无产阶 相似文献
17.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7,(4)
“六书”是贯穿于《说文解字》全书的一个文字学基本理论。按戴震、段玉裁的说法,这个理论包括“体”和“用”两个方面。“体”的用意不在乎说明文字和语言间的关系,而在于说明几乎所有字的形体结构;“用”的用意在于说明某字和语言间的关系,却不能说明任何一个字的形体结构。其功用之不同,显而易见,故不宜一概称为“造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宋学知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一、跋涉者的精神绿洲一九八二年,在彭定安五十四岁的时候,他的力作《鲁迅评传》出版了。他送走了自己风华正茂的年华,却迎来了自己学术上的风华正茂的岁月!是的,在鲁迅研究领域,彭定安既是一个新人,又并非一个新人。说他是新人,因为在我看来,《鲁迅评传》是他研究鲁迅的第一部有影响的学术著作;说他并非新人,因为他不但于一九七九年出皈了《鲁迅诗选释》,而且早在一九五四年就发表过学习、 相似文献
19.
张国光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过去胡适攻击金圣叹是为反对农民起义而批改《水浒》。其实,金圣叹评《水浒》首先是为了宣传它的进步内容。 原本《水浒》对任何一个英雄人物都没有写好,而且还歪曲了他们,如鲁达、武松的出家圆寂,就不是英雄人物合乎逻辑的归宿。经过金圣叹的删改,对这些英雄形象进行净化与加工美化,《水浒》才真正成了“旨在反抗政府”的书。 相似文献
20.
周五纯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1,(2)
先就题目解释几句。“宝黛合一”,是从俞平伯先生那个“钗黛合一”的模式套出来的。推想俞老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当然是希望有一个响亮的、醒目的、提纲挈领的标题,可以相当方便地称说他的议论文字,而该名字又相当准确地规范他的论说,表示他的研究是从《红楼梦》艺术描写的实际出发而得出的结论。果然,他这个“合一”说虽饱经沧桑,但仍然站稳了脚跟。我当然不能和俞老相比,但“效法乎上”的道理还是知道的。名为“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