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集体合同制度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职工个人与企业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我国集体合同制度起步较晚,在实践中还有诸多不完善的方面,应从立法、集体合同的签订主体、集体合同的适用范围、集体合同的具体内容及集体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等若干方面加以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1949年前后,为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国共产党强调劳资合作,北京市劳资集体合同运动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在党的领导下,劳资集体合同的签订不再只是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更是以实现发展生产为目的,以“劳资两利”为原则而进行的劳资合作,民主协商精神贯穿合同签订与执行的全过程。通过劳资集体合同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民主、平等、两利、契约”的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对今天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论工会在集体合同中的法律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会在签定和履行集体合同中违反集体合同和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应承担法律责任.这一法律责任的性质主要是工会作为集体合同职工一方当事人和法定代表人违反集体合同中双方的约定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和未能依法履行职责而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明确工会在集体合同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助于提高集体合同的质量,有利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集体合同的全面正确履行.  相似文献   

4.
从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来看,集体合同具有一定的溯及力,还常常具有延续力和扩展力,建议我国制定《集体合同法》时规定集体合同的延续力和扩展力,从集体合同的效力形式来看,集体合同的债权效力是集体合同对于集体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所具有的约束力,而集体合同的物权效力是集体合同对于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所具有的约束力,建议我国制定《集体合同法》时明确规定集体合同对于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并明确规定集体合同的补充性效力.  相似文献   

5.
论构建适应集体合同制度要求的工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会是集体合同的一方主体。我国现存的工会制度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要求,必须重新构建工会制度,塑造适应集体合同制度要求的工会,使集体合同制度能够真正地、充分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宪政与村民自治所具备的制度精神和制度原理一致,它们有着几乎相同的价值追求,有着近似一致的精神品格。中国的宪政建设不能忽视农村基层民主宪政,没有农村基层民主宪政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民主宪政化,村民自治自身具有丰富的法律内涵和宪政精神。中国村民自治的研究应当突破传统思维视角和研究进路,从宪政的角度对村民自治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揭示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7.
自治务例作为我国民族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化、法制化的实现.但一直以来对自治条例的精神是什么,自治条例应确立何种价值取向的研究尚不够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自治条例立法和对自治条例理论研究的深化.本文试图从自治条例的性质和立法目的等入手来揭示自治条例的精神,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自治条例立法.  相似文献   

8.
工会是集体合同的一方主体。我国现存的工会制度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要求,必须重新构建工会制度,塑造适应集体合同制度要求的工会,使集体合同制度能够真正地、充分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集体合同制度作为沟通、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在我国尚面临很多问题,故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章从集体合同制度的效力和价值考察,认为理论定位偏差是集体合同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集体合同中劳动者的身份为集体之人,针对我国集体合同形式化这一问题,提出诸如扩大工会权利、加强职工之间的社会连带关系、增强劳动者集体的力量和为个体劳动者设定义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学精神的现状,论述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即自治精神、求是精神、人文精神。分析了当前大学精神迷失的原因:行政化趋势明显,自治精神弱化;功利化色彩渐浓,求真精神弱化;商业化现象加重,人文精神弱化。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重构现代大学精神的举措:加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性建设——彰显自治精神;加强大学校园文化思想性建设——彰显求是精神;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的人本性建设——彰显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博弈思维,构建集体行动中的合作博弈分析框架,将区域政府间协议引入合作博弈框架进行分析。区域政府间签订和执行协议的过程,就是集体行动合作博弈的过程,在对合作博弈参与者的人性假设、博弈效用、策略选择等要素构建的框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政府间协议是集体行动合作博弈的结果,并从博弈视角分析区域政府间协议运行中各地方政府的动机、激励、博弈效用和机制设计等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各政府间通过协议推动合作已成为区域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即契约行政方式,基于协议的区域契约行政方式实现了区域内各参与主体的重复动态博弈,累积了各地方政府间的互信与共识,帮助形成信任基础,从而实现共赢的博弈均衡和区域公共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集体谈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也是现代西方国家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十分奏效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它不仅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福利水平,而且本身就是化解劳资冲突的一种重要方式。解决我国在推行集体谈判制度中面临的问题,是发挥集体谈判调整作用的基础。集体谈判既是确保现行法律执行的手段,又是创建新规范的重要形式。集体谈判制度发展的方向,依赖于我们选择协约自治还是政府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劳资关系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劳资矛盾日渐尖锐。集体谈判制度作为缓解劳资矛盾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在我国也日益凸显。在2011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鸣表示,已经建立了工会的企业,今年底要有60%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到2013年底,力争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占已建工会企业的80%以上。但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的集体谈判制度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政府应如何在这一关键时期积极推进集体谈判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是文章讨论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4.
论集体腐败的经济学根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集体腐败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根据公共选择与集体行动理论,人们的利己主义动机与经济租金相结合,促使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互相交换,并通过小集体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导致集体腐败的根本原因。因此,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各种监督机制,加快反集体腐败的立法,强化道德约束等等,是当前遏制集体腐败的有效对策举措。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企业也将随之而涌入中国市场,给我国企业造成冲击。本文从当前中关村企业的特点出发,提出中关村企业应对入世冲击的系统思考,即通过导入“知识链”管理,制定“连环谱”协议及形成“世界村”能力来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较早确认集体谈判机制的国家,后逐渐将其适用于职业体育领域,并形成其特点。NBA的集体谈判协议中安排了球员准入年龄、自由流动及工资帽等限制性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平衡球队间的竞争。在海外篮球市场的冲击下,其集体谈判机制面临挑战,NBA需对其全球战略及即将进行的2011年集体谈判进行重新考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著作权的私权属性,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框架下,权利人将其权利授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理应完全出于其自愿。延伸性集体管理与强制性集体管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权利人与集体管理组织之间的关系。《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引入两种特殊的集体管理制度,引发诸多争议,应从制度设计层面对其加以细化设计,平衡权利人与集体管理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国际联盟以集体安全思想为基础建立的安全保障机制具有集体行动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提供国际秩序与安全保障这一公共物品,但是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集体安全下的安全保障难以持久获得,这便形成了集体安全的困境。集体行动困境可以从组织结构、选择性激励和大国贡献等三种途径破解。然而国际联盟安全机制不仅未能在这三方面进行机制上的构建布置,反而由于其错误的安排,使国际联盟在维护安全与秩序方面屡屡失败,并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与集体理性——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人假设无法解释集体行动的困境及其克服。在制度经济学看来,集体行动的促成有赖于共容利益与选择性激励,意识形态是促使人们从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实现集体利益的工具,但对个人而言,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非理性特征。意识形态的演进具有帕累托优化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进入了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确保集体林权的有序和有效流转显得至关重要。林权抵押是解决林业发展资金难问题的核心。目前集体林权抵押过程中,存在着集体林权主体的虚位、抵押物限制、抵押物价值评估障碍、集体林权中处分权的残缺等法律障碍,应立法赋予集体林权主体独立的法人资格,结合林业产业的实际情况,拓宽林权抵押物范围,确立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互补的林业保险制度,强化林权抵押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