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正作为人类社会的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范围内对各种利益进行合理分配的理念、规则和状态。任何一个社会如果要想实现真正的公正,制度具有根本性、持久性保障的意义。当然,这主要取决于制度的内容、制度运作的程序和制度运作的结果是否公正。  相似文献   

2.
制度公正的抑恶扬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一出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制度的制约、塑造和影响,制度对于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塑造和教育功能。制度和制度环境不仅决定社会道德秩序的遵守,同时还决定人们道德人格的养成和道德践行的价值取向。对人的善恶行为而言,制度主要是针对人的恶行的,制度决定人的善恶取向。制度公正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规范体系,是一定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的实体化、具体化。制度公正具有“底线”特征,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要求,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抑恶扬善。  相似文献   

3.
制度公正与人性假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增伟 《社会科学》2005,3(8):79-86
当公正被确认为制度的首要价值时,现实的制度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符合公正要求的制度体系则被视为制度公正。一种制度公正与否自然不能脱离人性假设的考虑,现实的制度设计都是由不同的人性假设为理论前提的。制度公正是符合人性要求的产物,同时设定并付诸实施的制度又会反作用于人性。制度公正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或者维护人性中的某些方面,或者抑制、纠正、引导人性中的某些方面。制度公正的主要功能就是抑恶扬善,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个性,协调私利与社会公益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中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既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也带来了不少不和谐的问题,从而阻碍了社会整体的、持续和协调的发展。造成不和谐问题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围绕体制、制度和政策创新公正性问题,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的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的考察,揭示制度安排相对公正在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并试图强调说明,制度作为社会状态函数的一个关键性变量,其公正合理与否绝对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否紧紧相连,指出中国目前制度和政策安排短缺、匮乏,尤其是公正有效的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严重阻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桎梏,文章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
制度是人们实践和交往活动的产物 ,是整合和调控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 ,制度的首要价值是公正。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制度缺环和制度真空 ,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正现象 ,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持续和谐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从坚持社会主义理念、转换社会运行机制的战略高度 ,注重制度的理性设计 ,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制度创新 ,维护社会公正。这是事关现代化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苓 《理论界》2014,(3):14-17
制度公正该如何是好?从哲学层面研究制度公正在于探寻问题的本真,寻求制度公正的原点;关注现实,追寻一种合理的价值实现方式,是制度公正的政治路径;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是制度公正的伦理话语。制度与人原始的相互缠绕,使得制度公正本质是人自我的公正;幸福是人自我公正的价值诉求,缘此,制度公正本质还是一种求善之举。公正是人类普世的永恒理想,也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公正原则实现的现状 ,着重从制度 (或体制 )、认识 (或观念 )及现存的起点不公正三个方面入手 ,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我国当前公正原则实现的一系列障碍。  相似文献   

8.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公民义务等的理性认识,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确立和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公民意识是在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的实现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依赖于公正而合理的宏观制度架构和规范体系的建立。制度公正为公民意识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卓家武  朱德宏 《学术界》2012,(3):169-176,287
民事纠纷和解机制的内涵是契约精神,其价值体现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和精神自由的社会实践中.现代社会的和谐良性秩序首先是以保证权利为核心的法治秩序,即法律治理下形成的秩序.民事纠纷和解的实践表明了在正式民事权利生成的正式法律制度缺失的状态下,民事纠纷和解主要依赖于民事主体间的道德情感和他们依凭的自然社会系统的制约作用.民事纠纷公正和解的实践绩效的制度基础,依赖于正式法律制度构建的民事权利保障及其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度保障.国家应重视公民权利的制度供给,为民事纠纷公正和解机制实效性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导语:20世纪90年代的血汗史 过去30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浓墨重彩的发展观一家独大,与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基本目标密切相关,这个目标就是要通过积累获得增长。它弘扬市场的解放和市场的全球化,强调基本需求的满足要服从于资本/金钱积累的逻辑,批评非理性的国家干预与计划经济(Coraggio,2003,P.3)。这种发展的经济愿景常常会忽略或贬低社会目标。依照阿马亚·森的说法,这是一段需要“血、汗、  相似文献   

11.
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护:以我国为视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围绕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但多着眼于外在视角,而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则关注和考虑不足。事实上,在借助外在视角思考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内在视角,以中国作为研讨问题的出发点去解读我国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惟有如此,才能在理论研讨与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之间搭建起对话的平台,也才能真正为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实质就是要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人权。这要求我国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使现有法律框架之下的人权保障内容能够充分、及时地得以实现,并以此为依凭,将刑事人权保障渗透到立法、执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之中。人权保障观念的养成和信仰,是刑事人权保障的先导和基础;刑事立法的科学与完善,是刑事人权保障的法律依托和前提;人权保障的司法实现,是刑事人权保障的途径和关键。  相似文献   

13.
传统刑事司法制度把对罪犯的刑事制裁视为社会正义的最终实现,同时强调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以期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双重价值,但往往忽略了对刑事被害入的权益保护。在当前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同等重要的理念下,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保护问题备受关注。恢复性司法作为传统刑事司法的有益补充,对保护被害人的权益有着积极影响,如何通过恢复性司法保护刑事被害人权益也已成为刑事司法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4.
权利发展与制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权利理论不足以对权利发展进行可靠的证明,而将权利解释为社会可供资源与人的内在需求的契合,不仅能说明权利的产生,也可以阐释权利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权利产生与发展的解读就须以制度作为必要条件。在现实中,WTO在公共健康领域的措施可以作为健康权与知识产权相协调的例证;欧盟的区域政策可以作为发展权利在新兴工业和传统工业及农业之间协调的例证;紧急状态下的人权克减则是社会公益与个人自由协调的例证。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制度来维护和实现权利,是权利运行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债权转股权的实践表明,债权与股权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权利,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债权转为股权与股权转为债权,其基础就是债权与股权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充分认识股权与债权的相同与不同,是今后作好股权转债权工作的基础。实行股权转债权,关系到股东的利益,也关系到公司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6.
曲相霏 《文史哲》2005,20(3):151-156
对人权正当性的回答是达成人权真共识的前提。欧陆传统的先验式人权推定和英伦传统的经验式人权推定、自然权利理论和功利主义学说等等,都经受不起人权正当性的进一步追问。人权的正当性来自价值判断,根源于人们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体现了人类弥足珍贵的道德情感。作为价值判断的人权无关真假,是一种类似于真实性的要求。人权的概念产生自西方,但在儒家的良心理论中却可以找到人权本原的最佳阐释。个人主义与权利观念的缺失应该是儒家虽有丰富的良心理论而未发展出人权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分配正义”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语境下分配正义的具体问题应从政治正义的维度,以弱势群体问题为切入进行思考,即:应当从制度变迁成本担当与收益享有的角度来认识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形成的特殊性,弱势群体应当享有与其成本担当相应的收益;社会二次分配能够从契约论得到合理解释,它是不同群体的互惠过程;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照,不应仅是基于道义的,更应是基于政治正义的补偿正义.  相似文献   

18.
朱建涛  陈乃新 《兰州学刊》2005,9(2):170-171,117
司法救济是权利得以实现的最后屏障.股东权利的司法救济,是股东在其权利遭受侵害时,向法院提起诉讼以保护自己权利的一种手段,即股东的诉讼提起权,分为股东直接诉讼和股东派生诉讼.在我国确立和完善股东诉讼制度,对于弥补我国现行公司法之不足,切实保护股东利益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治理:空间、正义与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尚建 《学术界》2012,(4):42-48,283,284
在世界范围,城市的扩张、更新与改造带来了空间的再生产。城市治理本身就建立在空间的再生产之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批判了资本与权力对于城市居民既有权利的剥夺,也批判了城市对于农村的掠夺,再一次从现代性的层面批判了资本主导下的城市权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政府开始获得了相对农村政府的凌越地位,并主导着城市乃至区域性的治理,城市治理必须直面空间理论的批判与反思,并致力于重建社会空间、完善区域性正义供给、减少社会排斥之重任。  相似文献   

20.
制度伦理及其实现方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晏辉 《齐鲁学刊》2003,(4):105-111
由以创新精神、理性精神、合理化意识、守信原则和正义感构成的精神结构和以组织能力、谈判能力以及计算节约能力构成的能力结构 ,是市场经济的组织者即现代企业家所具有的伦理品质 ,它们构成伦理结构中的进取性道德 ,这是市场经济之能够运作起来的最为直接的伦理基础 ,是人们在生产和交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内容。这种伦理品质和主体性内容 ,只有借着社会制度的形式才具有现实性。社会制度体系的根本职能就在于通过提供一个普遍有效的规则体系 ,来保护合理的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由于制度减少和抑制了生产和交易活动的外部性 ,从而使人们的努力与个人收益直接联系起来 ,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具有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亦即保证伦理品质的现实化。从制度的伦理性和伦理功能的视角探讨制度伦理及其实现方式 ,其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