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华  闫琴  周雅 《统计与决策》2013,(3):137-14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了测度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实现教育公平,文章首先运用多维度益贫式增长度量方法γ*PNII,测度了上海市教育维度益贫式增长率;然后通过因子分析法、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上海市教育维度益贫式增长率与教育资源投入之间的波动传导效应,以及教育资源投入对教育维度益贫式增长率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这种高速增长是否亲贫?本文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数据,运用修正的减贫等值增长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亲贫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好的亲贫性,但农村经济增长的亲贫性欠佳.  相似文献   

3.
益贫式增长与社会机会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秀兰  李宝卿 《统计研究》2011,28(12):41-48
 目前的益贫式增长测度方法局限于从收入或支出角度考察增长是否益贫,没有足够重视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服务机会分配的益贫性。本文用基于社会机会函数(SOF)构造机会指数(OI)和机会益贫指数(PIO)的方法测度中国教育和医疗服务机会分配的益贫性及其动态变化,采用CHNS住户调查数据(2000-2009年)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作为考察增长益贫性以及制订和执行更具针对性的益贫策略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CHNS2010—2014年工薪收入数据,与旧个人所得税制相对比的视角,研究新税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差距改善效应、横向和纵向公平性效应以及相对益贫性方面进行了测算。实证结论表明,实行免征额提高的个人所得税制进一步恶化了本来就十分微弱的收入差距调节作用,但专项费用的扣除有益于总体收入差距的缩小;免征额的提高加强了税收的累进性,但抑制了纵向公平效应的调节功能,按年征收含附加扣除相比按月征收不含附加扣除的新个税纵向公平效应更大;对工薪收入群体征收个人所得税后,其相对贫困发生率较税前有所下降,但随着免征额的提高,相对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逐渐变小;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没有扭转初始收入分配的非益贫性,但免征额提高使得相对益贫性指数提高,且按年征税并扣除专项附加的税制对收入分配相对益贫性的促进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微观数据,应用益贫式增长测度方法中唯一满足单调性公理的减贫等值增长率(PEGR)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益贫性进行系统评价。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经济表现出持续的减贫式增长特征,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大于收入分配改善的减贫效应;中国经济增长近期表现出相对益贫性,但仍不具有绝对益贫性。鉴此,结合中国实际,政府益贫式增长政策的关注重点应是改善收入分配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不断下降的事实,文章提出益贫式增长的概念及测度方法,根据CHNS调查的微观家庭收入数据分析中国农村1989~2009年贫困和不平等变动的变动趋势,判断这段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益贫性,农村贫困人口是否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好处.  相似文献   

7.
韩秀兰 《统计研究》2013,30(5):31-36
 借助社会福利函数对益贫式增长测度的可分解性,结合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提供的家庭就业率、劳动参与率、劳动报酬率、劳动时间等微观数据,追溯居民收入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特征要素,将居民收入和各劳动力市场特征的效用性、公平性与增长的损益相结合,应用要素分解模型阐释中国新世纪以来城镇家庭收入增长的益贫性及其形成机制,由此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收入益贫式增长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微观数据,应用Atkinson社会福利函数,通过福利弹性系数和福利改善指数,研究中国居民家庭各收入成分变动对居民总体福利的益贫性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988—2010年,占中国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份额最高的工资薪金收入福利改善指数表现出最大的益富性,退休金收入和家庭手工业或小商业收入对总体福利的益富性贡献也不容忽视;农业净收益份额位居第二,其福利改善指数表现出最高的益贫性,包含转移收入的其他收入也具有一定的益贫性。相关方法可用来评价政府的财税政策是否具有益贫性,相关实证结论为制定缓解收入不平等的益贫性公共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机理,对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负、累进程度和再分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所得税呈逐年上涨趋势,但个人所得税在个人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也相对较弱;税后基尼系数下降的速度加快,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效应逐步增强,由于基尼系数变化率的绝对数值较小,个人所得税对我国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还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2010—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和GMM分析方法,考察了包容性金融发展减缓贫困的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包容性金融发展可以直接减缓贫困,也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收入分配两条途径间接减缓贫困,其中间接机制的贡献大于直接机制,收入分配的贡献大于经济增长。文章还首次验证了包容性金融发展减贫过程中,经济增长对于收入分配具有单向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1.
何辉  尹音频  张清 《统计研究》2011,28(6):11-15
 内容提要:股息红利所得税(以下简称股利所得税)是我国政府调节证券市场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在当今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态势下,对股利所得税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力图从平均税率累进性和税前税后基尼系数的角度,在理论方面分析了股利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在实证方面,利用中国2000—2008年城镇居民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股利所得税平均税率在城镇不同收入组之间都具有累进性;第二,城镇股利所得税的税后基尼系数小于税前基尼系数,即股利所得税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三,股利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因时期不同而存在差异;第四,降低股利所得税率导致股利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12.
孙巍等 《统计研究》2020,37(9):44-55
在我国即将完成脱贫攻坚背景下,异质性在居民减贫并防返贫进程中逐渐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反事实分析法将收入分布变迁分解为均值、方差以及残差三种变化,进而将其引入贫困分解中,对我国农村及区域贫困进行分解。研究表明,引入收入分布变迁贫困分解结果具有稳健性,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效应与离散效应存在非对称性,提高收入已不足以弥补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贫困加深效应,而异质效应和离散效应间存在对称性,居民异质性在减贫进程中逐渐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从区域视角看,东部区域异质效应减贫效果明显高于增长效应;中部区域增长效应和异质效应均具有显著减贫效果;而西南区域增长效应的减贫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3.
教育对于增加收入、改善贫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在目前多维贫困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本文在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两种贫困识别标准下,分析了教育改善贫困的效应在地区之间的异质性,考察了该效应是否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分层LOGIT模型的估计,本文认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发挥教育改善收入贫困效应的重要舞台,对于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则不明显。本文得到的一个重要扶贫政策建议是要发挥教育改善贫困的效应,必须注重精准扶贫与发展地区经济相结合;但仅仅发展经济,不一定能保证教育对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减轻多维贫困需要更加重视公共产品供给和民生保证。  相似文献   

14.
 利用CHNS调查数据,分两个阶段:1990-1999、1999-2005,依据收入分布函数定量讨论了收入增长、分配公平与贫困减少三者之间的关系。均值回归与O-B分解结果显示:收入决定机制是影响人均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然而需要关注在1999-2005年间教育的系数效应为负。分位数回归与M-M分解显示:两个阶段,收入决定机制是导致居民收入分布向右偏移的主要原因;第一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源于劳动力特征的变化,第二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难以解释。Shapley分解结果显示:收入增长能显著减少贫困,而收入差距扩大会累及减贫效果;在两个不同阶段,贫困减少的增长效应贡献始终最大,而分配效应与贫困线变动效应贡献顺序发生了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15.
常晓素  何辉 《统计研究》2012,29(1):80-86
 本文根据我国城市(镇)不同收入阶层1999年至2008年的支出结构数据及现金收入和支出统计状况,测算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有效税率②和所得税额;利用跨期消费决策的两期模型,构造居民消费效用函数,即消费者的福利函数,测算出我国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福利损失(成本)。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消费符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时间偏好不同,收入水平越低越倾向于当前消费;流转税具有明显的累退效应,而所得税的累进效应,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效应不明显,使得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人口分布的相对变化对我国地区间收入趋同的影响。修正后的 -趋同分析结果显示,1978-2010年,我国地区间总收入和人均收入都表现为趋同模式,但人均收入的趋同速度比总收入趋同速度大约快16%。为了考察这一趋同速度上的差异,我们使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考察了人口分布的相对变化对地区人均收入趋同过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人均收入趋同与人口分布的相对变化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7.
贫困缺口总指数的构造、分解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映梅  张提 《统计研究》2016,33(7):3-10
本文构造了一个新贫困指数 ,通过对 指数的因素分解及衍生指数的构造,提出了一些重要贫困指标的预测和推算办法。基于CHNS1991-2011年跨度20年的8轮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近20年来总贫困缺口率呈现年均6.39%的缩减率,其贡献全部来自贫困人口总规模递减这一因素的影响,而另外两个因素,即平均贫困缺口水平和贫困差异度则呈现年均小幅上升趋势,表明减贫质量不容乐观;以现有减贫模式对我国农村2020年的平均贫困缺口水平、贫困不平等程度、贫困规模等指标进行预测显示,减贫目标依然任重道远;提出了采用精准减贫,重心在于提升贫困人口获取收入的能力和缩小贫困不平等程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范晓静  张欣 《统计研究》2010,27(6):63-70
 本文使用社会核算矩阵(SAM)收入分配乘数及其分解方法,对中国2000年细分SAM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经济系统中产业部门、居民部门相对收入的变化,以及政府部门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引起相对收入变化的构成。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从相对收入角度来说,大部分产业之间是非相互促进的;产业对居民相对收入的提高与居民的初始收入水平有较高的相关性;政府部门的投入会提高城镇居民的相对收入,但却会降低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  相似文献   

19.
周强 《统计研究》2021,38(10):90-104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0—2015年跟踪数据,比较分析了农村家庭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长期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使用Cox比例风险与动态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跨期贫困的动态转化概率、状态依赖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农村多维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比收入贫困发生率下降幅度高出近20个百分点,但未脱贫的多维贫困家庭比收入贫困家庭具有更明显的贫困适应性。随着贫困持续时间的增加,无论是收入贫困还是多维贫困,中断当前贫困状态的可能性都下降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子代职业地位、子代教育、城镇化水平和交通便捷度等因素显著降低了贫困家庭的贫困适应性与状态依赖,而贫困补贴对部分贫困家庭产生了补贴依赖效应,从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贫困适应性。本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有关贫困动态性的探讨,为有效破解低收入群体的贫困状态依赖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