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心读者。每期《社会科学研究》我都认真、仔细地看。在省市级学术刊物中,我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名列前茅,质量是很高的。《社会科学研究》创刊至今十周年,已经逐渐形成了这么三个特点: 一是刊物发表的文章有新意。没有新意的文章,《社会科学研究》看来是不登的。所以,每期《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读后深受教益。  相似文献   

2.
192 6年鲁迅在《坟·题记》中说 ,他之所以把那些形式上截然不同的文章编在一起是“因为偶尔看见了几篇将近二十年前所做的所谓文章”。这些文章是指写于 190 3年的《中国地质略论》、《斯巴达之魂》、《说钅日》,写于19 0 7年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和写于 190 8年的《破恶声论》等。对这些时隔很久的文章鲁迅有些疑惑 :“这是我做的么 ?”但又确认“似乎也确是我做的”。 1934年在《集外集·序言》中再一次谈到这些文章的写作时他说 :“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我的幼稚 ,……倘在这几年 ,大概不至于…  相似文献   

3.
我疏解《圆圆曲》,主要是想要与姚雪垠同志商榷的。因为黄裳同志已经有文章了,所以我才改作《疏解》。我不同意姚雪垠的那些考证,我认为《圆圆曲》中叙述的故事,主要情节是真实的,就象《长恨歌》、《桃花扇》的主要情节是真实的一样。也不同意姚雪垠的某些论点,我认为《圆圆曲》也不单纯是讽刺吴三桂、鞭挞吴三桂的,《圆圆曲》的基调不是讽刺,也就象《长恨歌》不是讽刺诗,《桃花扇》不是讽刺剧一样。文章发表以后,《晋阳学刊》编辑部转来了刘德鸿同志谈《圆圆曲》基调与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我既是《学术月刊》的一位忠实的“老”读者,也是《学术月刊》的一位新作者。说我是“老”读者,是因我1974年在西安工作时,因为特殊的工作关系,竟然读到了《学术月刊》“文革”前的所有经济类的文章。当时我还只是一个经济学的业余爱好者,并不可能完全读懂那些文章,但《学术月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文革”后《学术月刊》一恢复,我就成了忠实的读者。后来我又成了《学术月刊》的作者。正是因为与《学术月刊》有  相似文献   

5.
陈先达教授的新作《漫步遐思》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过去读过与陈先生的《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被岐解的马克思》、以及《陈先达文集》中的文章。陈先生的文章独具风格,清新可读,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漫步遐思》既保留了陈先生以往文章...  相似文献   

6.
《国际歌》中译文改动真相--我和胡乔木的一场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光远 《学术界》2001,(1):111-116
《作家文摘》2 0 0 0年 4月 7日有一篇摘自 3月 2 4日《解放日报》绿原文的文章 ,题目是《〈国际歌〉中译文改动真相》。绿原文章在《随笔》上发表时的题目本来是《〈国际歌〉几种文本的比较》 ,现在变成这样 ,不知道《解放日报》原来如此 ,还是《作家文摘》编者所为 ?看到这样的题目 ,我就不得不写现在这样一篇颇有一点“对着干”味道的文章。我是讨论那次改动的当事人 ,有澄清事实以免继续讹传的社会责任。《随笔》最近一期上已刊出我在 1 999年 1 0月 1 3日写成的《四十年前关于〈国际歌〉译文的一场争论》和五百多字的一篇《前记》 ,告…  相似文献   

7.
黄楠森同志在《哲学研究》1985第12期上发表了《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一文。为此,我在《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上发表了《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一文,对黄楠森同志的某些观点谈了我的看法。为此,黄楠森同志在《人文杂志》1990年第5期上发表了《再论本体论——答刘福森同志》的文章,对我的文章提出了全面的批评。看完答文很  相似文献   

8.
在去年《学术月刊》第四期上,发表了张少康同志写的《也谈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也谈》),就拙作《略谈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一文(以下简称《略谈》)中的某些论点提出商榷。我读了少康同志的文章,感到很受启发,他的有些意见我是同意的;但是,有一些意见,我认为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甚至误解了我文章的原意。为了探讨问题,现在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继续和少康同志商榷,并向广大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9.
我阅读了叶世昌同志的文章《王茂荫在货币理论史上的地位》(《人文杂志》1986年第1期),考虑了在文章中对我的《王茂荫货币理论述评》文章提出的意见。他批评我“在评述王茂荫的的货币理论时,没有联系中国古代货币理论的成就”。这个意见符合我那篇文章的实际,我向叶世昌同志表示感谢。但是对他的答辩,以及他关于王茂荫的货币理论在中国货币理论史上的地位的某些意见,我觉得缺乏说服力。因此我向叶世昌同志再提出几点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我的《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几点意见》去年在《文学评论》刊出后,陆续听到一些不同的意见,并先后读到汪裕雄、魏理、李贵仁等同志写的商榷文章。对魏理同志和李贵仁同志的商榷文章,我已经写了《再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问题》和《三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辨正和澄清。现在这篇《四  相似文献   

11.
我在《社会科学论坛》 (2000年第 2期 )发表了一篇随笔,名为《从“该出手时就出手”说起》, (下面简称:“从”文 )副标题是“警惕暴民意识”。我还把这篇六七千字的文章压缩为一千来字的短文,在《南方周末》“时事纵横”栏目上发表,直接名为《警惕暴民意识》。这两篇文章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一些读者还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其中以在 2000年《社会科学论坛》 8月号林章芹先生的文章《治民必先治官·治暴不如治权》观点最为鲜明,说理最为充分,在批评文章中颇有代表性,有些说法对我也很有启发。学术本属公器,讨论更是促进学术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我是《家庭科技》的忠实读者,当今报纸、刊物如林,但我特别爱读《家庭科技》。因为《家庭科技》编得生动活泼,文章短小精悍,富有特色。许多专栏可读性、趣味性强,特别是“生活百科”、“生财理财”、“美  相似文献   

13.
从1924年秋季始业时起,至1925年暑假为止,我在北京大学听鲁迅先生讲授中国小说史。有一次,下课钟响过以后,有位同学向先生提问道:“周先生,您的文章写得这么好,您可以教教我们文章要怎样才写得好吗?”先生听了微微一笑,略为思索,答道:“我的文章写得并不好,我也没有什么诀窍可以传授给你们。目前市面上有《小说法程》、《文章作法》一类书籍出卖,但我从来没有看  相似文献   

14.
《江汉学报》1963年10期发表了我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以后,第11期上又发表了鲍靜同志批评我的文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问題》。我不同意他的意見,这里仅就他提出的批评作一些答复。一、先请弄清这个事实鲍靜同志说我不承认社会主义生产中存在价值,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说我的主要根据,“原来就是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的一句话”。不是。我的出发点是事实,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原理。我的文章一开始说:“在公有制的集体生产中,人们只交換各自的劳动,而不交換各自的产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月刊》是我非常珍爱的一本杂志,因为在我学术成长的道路上,它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那是1993年初春时节,我接到《学术月刊》编辑林榕立的电话,说她来济南办事,问我能否见面聊聊。此前,我与林编辑并不相识,只是作为《学术月刊》的作者与她有过通信联系。见面之后,她便开门见山地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满意的稿子,说《学术月刊》想要刊登几篇有分量的文章。我犹豫了一下说,文章倒是有一篇,只是贵刊未必敢用,因为有点儿风险。林编辑说,你先寄过来看看嘛,我们一定会认真处理的。那篇文章的原名叫做《李泽厚的学说、刘晓波的观点和我的一…  相似文献   

16.
熊映梧同志在《社会科学》1983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的论文。读后使人感到,文章虽在有的地方是“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但文章的第二部分却在许多地方误解了《资本论》。熊文共三大部分,以下按次谈谈我的观感。  相似文献   

17.
论《续修四库全书》方方过去我在《文史哲》1993年第1期上读到王绍曾先生的文章:《关于编印(四库善本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刍议》,深有同感。不过我以为《续修四库全书》是荟萃古籍精华的划时代文化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能不能由设想变为现实,我心中无底。从...  相似文献   

18.
读陈宗胜教授的新著《收入分配及发展经济学的其他主题》,感受颇深,受到很大的启发。该书副标题为:我评别人与别人评我。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评别人,共收录了陈宗胜教授评论其他经济学家和学者的文章19篇;第二部分,别人评我,是其他经济学家和学者评论陈宗胜教授著述的文章,共19篇;第三部分,记者访谈,收录了各报刊记者采访陈教授的访谈录14篇。该书可以看成是陈宗胜教授学术专著《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新发展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的续集。是作者对自己以往所取得成果…  相似文献   

19.
赵敦华 《河北学刊》2007,27(1):37-44
2004年第1期《河北学刊》发表了我的《休谟的经验论真的摆脱了矛盾吗》一文。同年,我在给北京大学哲学系2004级研究生讲课时,组织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展开讨论。周萌萌所写的《印象与观念之间隐含着因果联系的时间结构吗》一文,原是这门课的期末作业,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我给了她很好的成绩,后发表在《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今年,我在给2005级研究生讲课时,首先对周萌萌的文章予以回应,然后鼓励同学们对我的文章继续开展讨论。现将讨论结果整理如下,以期引起哲学界同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进而将休谟哲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我对《社会科学研究》怀有一种奇妙的“恋刊情结”,因为我同她有着异乎寻常的关系。记得数年以前,我刚刚步入学术的殿堂,便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一篇伦理学论文。我在文章中以年轻人特有的勇气、敏锐和不成熟,向久被尊崇的正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诘难,以致于在伦理学界激起轩然大波。文章发表之后,一股意识形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