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汝昌先生在拟补曹雪芹佚诗三首中,涉及一些与敦诚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关的“西轩”、“虎门”和“英王”阿济格等故实。恰巧我最近在与雪芹同时的满族文人恒仁所写的《月山诗集》里,也发现了些与上面有关的资料线索,在此略作小述。  相似文献   

2.
梅尧臣二题     
梅尧臣与钱惟演陆游对于宋代诗人最佩服梅尧臣。他在《读宛陵先生诗》中说:“李杜不复作,梅公真壮哉,岂惟凡骨换,要是顶门开。锻炼无遗力,渊源有自来,平生解牛手,余刃独恢恢。”他在《书宛陵集后》又说:“突过元和作,巍然独主盟,诸家义皆堕,此老话方行。赵壁连城价,隋珠照乘明,粗能窥梗概,亦足慰平生。”陆游认为梅尧臣是李杜而后的第一位作家,所谓“突过元和作”,其意在此。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尧臣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对于他的作品所起影响之大,提得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3.
苏轼曾说:“天下几人学社甫,谁得其皮与其骨?”(《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如是则学杜者当以识为主,首先弄清何者为杜诗之皮,何者为杜诗之骨?杜甫曾论书云:“苦县光和尚骨力,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又云:“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方回诗云:“书贵瘦硬少陵语,岂止评书端为诗。”(《题郭熙雪晴松石平远图为张季野作是日同读杜诗》)诗与画的确是相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化学角度分析梅尧臣诗歌审美观,对其宏扬传统诗、崇尚平淡、“状景”“含意”等主张的文化心理成因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出其中蕴涵的深长的历史意味。  相似文献   

5.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儒学史上相关解释甚多。马一浮提出“《诗》教本仁”“《诗》教主仁”,从而把“诗”和“仁”绾合在一起,在仁学史上开辟出一条“以诗说仁”的独特道路。马一浮“以诗说仁”,既在原理层面通过诗之“感”的特性抽象地阐说“识仁”“体仁”的工夫次第,又在实践层面通过作诗、解诗具体地感发人心之“仁”,实现了理学与经学、儒学与佛教、中国与西方等多重维度的融通,彰显了一条以“《诗》学”通达“仁学”的学术路径,在学科上联结了文学和哲学,在义理上彰显了中国哲学“诗”的教化方式和言说方式,在文化上开显了仁体活泼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翁方纲受王士禛《古诗选》的影响,重视虞集七言古诗和题画诗,推崇《题柯敬仲画》"句句是三昧"。在乾隆二十九年至嘉庆十年的四十余年中,翁方纲追和次韵虞集《题柯敬仲画》诗多达七次,称得上是虞集的异代知己。翁方纲为虞集整理诗集、编撰年谱,并在《石洲诗话》和《四库提要分纂稿》中,分别站在个人与官方的立场评论虞集,推尊虞集为诗史上可与陆游、元好问比肩的经典作家。翁方纲还大量化用虞集诗句以及其他元诗典故,说明元诗也可以与唐宋诗一样,成为后人师法的典范,为元诗的经典化进程作了有益的探索,具有重大的诗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这首诗的诗题,各本都作《有美堂暴雨》。洪迈《容斋四笔》卷二“有美堂诗”条下云: 东坡在杭州作《有美堂会客诗》,颔联云:“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读者疑海不能立,黄鲁直曰:“盖是为老杜所误。”因举《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官》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以告之。  相似文献   

8.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本)卷三《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诗,是苏轼在凤翔府做签书判官期间,重游眉县横渠镇崇寿院时所作的一首题壁诗,诗曰: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这首题壁诗,苏轼后来寄给了其弟苏辙,苏辙也奉和了一首《次韵子瞻太白山下早行题崇寿院》诗,其云:  相似文献   

9.
梅尧臣的诗论──兼正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之论[日]横山伊势雄,张寅彭译一、绪言明人胡应麟对于梅尧臣的诗有如下的评语:梅诗和平简远,淡而不枯,丽而有则,实为宋人之冠。学王右丞者梅圣俞。(《诗薮》)这段话作为梅诗的评论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是,又存在...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山谷)被后人尊奉为宋朝诗家宗祖,江西诗派皆师承之,除了别的原因之外,还在于他的诗歌创作理论能给人以具体的写作指导,使初学者能懂、易学、会作。他自己曾经说过:“置酒未容虚左。论诗时要指南。”(《子瞻继和复答》)山谷论诗指南,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赠高子勉四首》、《再用前韵赠高子勉四首》、《次韵答高子勉十首》等诗篇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段义宗是唐末的南诏诗人。他“一歌一咏,捷应如流”“雅善词章……言论风采,倾动一时。”他曾出使前蜀,因不愿朝拜,削发为僧,号曰大长和国左街崇圣寺赐紫沙门银钵。《全唐诗》和《全唐诗补逸》录存其诗五首。其中《题大慈寺芍药》和《题三学院经楼二首》等诗当作于为僧之时,均颇具唐诗情韻。另有《思乡作》一诗在当时就被称为“高手”之作。这些诗在当时已甚流传,如《题判官赞卫听妓洞云歌》虽较粗疏浅率,诗意不多,也在人们“口俗之间,无不缮写”。  相似文献   

12.
梅尧臣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梅尧臣(1002——1061),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安徽省宣城县双溪人。以诗闻名于世。他一生“少达而多穷”(欧阳修《梅尧臣诗集序》)。其家居生活甚至穷困到“妻饿儿啼无一钱”(《日自青龙呈谢希直》)的地步。但存诗二千八百多首。他的一生,是真正诗人的一生,也是清贫穷困的一生。他的后辈如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均对他交口称颂。王安石说:“我得圣俞诗,于身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金珠”。(《哀挽诗》)从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盛唐诗人崔颢写了首极负盛名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颗《黄鹤楼》为第一。“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论《黄鹤楼》诗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宋代李畋《骇闻录》说:“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颗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凤凰台》诗。”  相似文献   

14.
梅询年谱     
梅询,字昌言,安徽宣城人,北宋官员、诗人。生于太祖乾德二年(964),卒于仁宗康定二年(1041),太宗端拱二年进士,历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梅询是梅尧臣叔父,曾长期带梅尧臣宦游,若要了解梅尧臣早期生活,亦需了解梅询之官宦履历。现存有关梅询的资料较少,主要有《宛陵宦林梅氏宗谱》、陈天麟所编《许昌梅公年谱》、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惜其所载并未完备,且相互之间有所抵牾,兹再钩稽搜弋资料,制成梅询年谱。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刊稿五十五则写“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此语是有些偏颇绝对的,但仔细思量之下,王氏此言依然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仅仅就“诗有题而诗亡”而论,“诗有题”者,诗自何时“有题”,古人何时开始产生自主制题之意识,诗之有题又何以意味着“诗亡”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思索。本文拟通过对诗题发展史进行考证,探索中国古代推崇“诗无题”论的批评家潜在的审美倾向,以及王国维“诗无题”视角中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秋瑾诗词中有写给吴季芝的诗三题、词一阕,这就是《清明怀友》、《季芝姊以诗相慰次韵答之》二章、《寄季芝》三章和《金缕曲·送季芝女兄赴粤》诸作。吴季芝,是秋瑾少女时代(泛指婚前)的女友,并非后来与秋瑾结盟的女书法家吴芝瑛。近读研究秋瑾的论著,多把吴季芝误为吴芝瑛,我以为这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离骚”的题义,自汉以来,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在《离骚赞序》中云:“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逸在《楚辞章句》里道:“离,别也;骚,愁也”。而近人呢,又有把“离骚”训为“牢骚”的。究竟哪种说法妥贴,除了上述说法,是否还可再作别的解说? 对“离骚”这个诗题作如何的解释,关键在于对它们的训诂,其次还要考虑到全诗的意  相似文献   

18.
《全唐诗》所收诗有的作者有误,有的诗题不妥,所收诗亦多有遗漏的情况。今就阅读所及略作辨补,若干诗之作年亦一并考订。此于唐代诗歌之研究或能有所裨益。一、作者辨误《宿香山阁》诗乃贺朝作《全唐诗》卷一一七录存贺朝诗8首,其中《宿香山阁》诗下注云:“一作贾彦璋诗。”《全唐诗》卷七七六贾彦璋名下亦录此诗,而不注一作贺朝诗。按,作贾彦璋诗恐误。考芮挺章《国秀集》已收有此诗,并已  相似文献   

19.
梅尧臣少年至老年皆有通过运河四处辗转的应举、宦游、会友、省亲等经历,还做过“监永济仓”这样的漕运官,一生中的运河行旅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宋初诗人中并不多见。他了解漕运的日常经营,其现存诗歌中有百余首关涉运河。运河行旅增加了梅诗的创作量,扩大了梅诗的创作题材,影响了梅尧臣的观察和体验,锻炼了他的诗艺。梅尧臣运河行旅诗除纪行诗、“悼亡诗”“悼子诗”、悼念友人和嫡母的诗外,还有多首深刻犀利又不乏理性评价汴河漕运的政论诗。运河对梅诗“平淡邃美”风格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运河行旅进一步促进了梅诗的散文化、口语化、议论化、讽刺化风格。梅尧臣的运河行旅诗批评了部分统治者借汴河进行的掠民和奢侈活动,他认为汴河主要是利河,他呼吁统治者厉行节俭,主张在汴京的就近位置开辟粮源,以减轻东南百姓的负担。运河行旅影响了梅尧臣作诗的观察和体验,在北宋初期的诗文革新运动中,运河行旅客观上使梅尧臣加快了“以文为诗”而“革故鼎新”,引起了宋诗相对有唐一代,从内容到形式和观念、审美情趣的巨变。  相似文献   

20.
刘长卿《刘随州集》,收诗500有奇,重见他人集中近30首.单是重见皇甫冉集,就有10余首之多.现在我试着辨析一些诗,并按《丛书集成》本《刘随州集》标出卷数.一、《寄灵一上人》(卷三),题下注“一作皇甫冉诗,一作郎士元诗.”冉集题《赴无锡寄别灵一、净虚二上入云门所居》,有“欲徇微官去,悬知讶此心”句与赴无锡尉相合,又云“新年芳草遍”,是新年初春时也.郎士元集题《赴无锡别灵一上人》.但李嘉祐另有《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灵一有《酬皇甫冉将赴无锡于云门寺赠别》,故应为皇甫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