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历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保障粮食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保护粮农利益”这一基本目标进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 ,粮食流通体制运行效率低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因此 ,近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应该是 ,全面放开粮食市场 ,促进粮食流通。粮食补贴方式的改革必须有利于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 ,并以此为契机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为调动农场主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美国和欧盟对直接补贴政策的重视程度和强调程度均非常高,其中美国的实施更为全面彻底.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增加粮农的收入,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水平.通过对粮食规模经营大户、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大县实行更加有力的财政支持,完善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我国在粮食流通体制中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该政策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它解决了当时严重的粮食危机,直接促进了工业化的初步发展。同时,它也构成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四川粮食政策与粮食供给的相关性研究郭晓鸣,赵昌文在中国,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已成为普遍接受的定论。但进一步分析,科技和投入均是在一定的政策背景下实现的,直接体现着政府的农业政策倾向。因此,从广义上说,农业政策是推动农业稳定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6.
7.
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克服四大约束。一是粮食稳定供给约束,二是粮食经济安全约束,三是粮食的经济社会稳定约束,四是粮食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粮食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在对退耕还林工程成本的有效性评判的基础上 ,给出了该工程从 1 999年西部三省开始试点 ,到在全国 2 5个省、区范围内迅速扩张 ,并于 2 0 0 4年进行较大幅度调整背后的体制和政策逻辑。退耕还林工程的推出和迅速扩张隐含着中央政府 1 998年以后降低粮食部门库存、并减少国有粮食部门巨额亏损挂账的政策目标。同时 ,地方政府对工程的积极推动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地方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粮食保护价政策必然导致粮食价格低迷的大背景下 ,退耕还林的迅速扩张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转折 ,并成为工程进行大幅度调整的前奏。最后 ,本文对如何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促进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9.
结合当前农民享受粮食补贴政策的实际情况,对粮食补贴政策的效应进行了深入调研。存在问题有:粮食补贴政策对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不明显;粮食补贴过于分散,不能形成拳头效应;补贴发放的时间过晚等。相应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制定粮食补贴条例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政策的历史演变 ,政策的内容及政策的效果等方面比较了美、日、中三国的产业技术政策 ,分析了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政策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即科研投入水平较低。研究开发机构创新能力堪忧、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以及研究开发体制不合理等 ,最后指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粮食"政策型"波动及政策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粮食市场存在“政策型”波动现象,其根源在于“收入”目标、“安全”目标与政策成本的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文章试图构建一个“三角动力圈模型”对此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粮食政策转型的目标与方向。粮食政策的转型,就是要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切断政策目标结构中的动力连接,结合直接补贴政策的改革与完善,建立政策目标分离的、以数量调节为特征的、以最小政策成本为代价的粮食政策框架———“二元”稳定模型。  相似文献   

12.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粮食补贴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补贴的核心是粮食补贴.粮食补贴能否对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利用市场机制,以利益杠杆调动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使之能够从增产中增收,从而主动地寻求更高粮食产量上的均衡收益点.通过粮农种粮收益函数的构建,从粮食安全的视角分析粮食补贴与粮食安全(粮食产量)、粮农收益之间的关系,将粮农作为市场竞争中的经济人看待,确定了既能刺激粮食生产,又能减轻财政负担的合理补贴结构和最佳粮食直接补贴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市场的国门打开 ,粮食流通体制将难以应对入世挑战。而中国特殊的国情又决定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基本自给。因此 ,如何在WTO规则下 ,重构中国粮食流通新体制 ,营造一个有序的开放型市场格局环境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认为组建粮食银行 ,通过行政性管理、商业化经营 ,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是上上之选。  相似文献   

14.
徐畅 《东岳论丛》2011,32(11):60-69
近代中国粮食流通格局的多层级性、长距离性和量大值低性,决定了粮食市场具有重叠性、寄生性和不成熟性;粮食运输方式的缺乏系统性、新旧并呈性和线路曲折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粮食流通成本高昂;粮食流通的高成本,又导致了流通的低效率,限制了国内粮食自我调剂的能力,从而为外国粮食进口创造有利条件;粮食流通只是近代中国经济的一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没有得到改造之前,单纯的粮食流通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中外文化产业政策基本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化产业政策与西方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相比,既有共性,又在诸多方面相异;既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政策经验,又有自己的特色。中外文化产业政策在下述方面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演变过程和鲜明特色:战略性,包括产业战略地位和产业发展战略;政府管理与市场调控的兼容性;综合性与系统性特征;创新性特征;动态性与连续性特征;开放性与国际适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充分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但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相比,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存在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政策缺乏、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必须借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张孝芳 《东岳论丛》2005,26(3):177-180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粮食为依托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几经反复,也备受关注。问题与症结究竟何在?本文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从社会意识的刚性束缚、政府目标的多重性与模糊化、政治的集体本质等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的政府逻辑。本文认为,典型的政府逻辑将粮食流通制度设置锁定在某种状态中,限制了对其进行有创见性的制度创新。换言之,一旦踏上某一特定路径,各利益主体就具有强烈动机沿着这条路径继续走下去。  相似文献   

18.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低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对我国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进行分析表明,价格支持政策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在作用机理上是互补的,实践中应该同步运行,配套实施.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低效率的原因在于补贴收益的分摊不利于农民、价格支持低效率、直补执行成本高、补贴水平低.提高粮食补贴效率应从补贴方式、补贴工具、补贴环节和补贴程度上入手,以期实现增产增收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台湾粮食、农地政策进行评析并探索其对浙江农业发展的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浙江省粮食、农地政策体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补贴政策是世界各国支持农业发展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重点集中在粮食生产领域。现有的粮食补贴政策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市场机制扭曲、补贴空间变小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我国应逐步推进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各自的功能优势,建立以粮食目标价格为核心、以国家收储和种粮直接补贴为配套手段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粮食目标价格应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旨在熨平粮价波动的市场风险;保留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水平,以均衡城乡居民收入;重新定位政府粮食收储功能,确保口粮安全。为避免政策调整可能导致的市场大幅波动,并为粮食目标价格实施创造条件,粮食补贴政策改革需要积极稳妥地采取"两步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