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主张“全性保真” ,而《庄子》内篇七篇中竟无一篇专论“全性保真”的问题。原来 ,这是因为误解《庄子·养生主》主旨所致。关于《养生主》的主旨 ,自古以来有阐明保护生命的要领和阐明养护精神的要领两说 ,但两说都不妥当 ,按之《养生主》一文有扌干格 ,按之庄子思想有牛氐牾。其实 ,《养生主》主旨乃是阐明保性的要领。如此理解则与《养生主》文义、庄子思想若合符契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庄子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玄道本体论、精神自由论、相对论及社会伦理观等方面,从总的来看,并没有突出养生论在庄子学说中的地位.庄子是最早研究养生的哲学家,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是养生的知识,而养生的重点又在于精神养生.从人的内在心灵和外在世界的关系上,可以分出有外无内、有内重外、定乎内外、重内轻外、无内无外五种人,这五种人代表着精神养生的五个层次.庄子"无内无外"的精神养生论,是对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庄子》在历史上曾被尊为《南华真经》,这样就和讲求长生久视的神仙道教有了一线之缘,有些浅尝辄止的研究也把《庄子》书中的养生认同为道家及道教的颐养生命的理论发端,以为庄子的养生仅是对自然生命的持守和养护,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如果仅就表层意义理解,庄子的确有“养生”的说法,例如他在《养生主》一篇中借文惠君之口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此外他还用《养生主》、《达生》作为提纲挈领的篇名,给人一种追  相似文献   

4.
《庄子》养生思想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庄子》的哲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人体生命观及健康观决定了其养生思想的基本风貌。《庄子》的养生思想体现在万物生于阴阳的世界观、"精神生于道"的生命观与"形本生于精"的身体观、"因自然而不益生"的养生原则、"缘督以为经"的中和养生方法论、"心斋"、"坐忘"的养气论、"形全精复"的养神论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庄子》重视人的生命,由此引申出了丰富的养生智慧,既包括一般的养生理论:缘督以为经、虚静无为、节欲守神,又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坐忘”与“心斋”。  相似文献   

6.
以今人视野回眸先哲庄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在庄子看来,"天"与"人"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是"人为",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宣扬"万物齐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养生并不是脱离世界,而是要大胆感知和观察世界万物运动的内在规律.就这个意义上说采,庄子的认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逍遥游是庄子主张的最高精神境界,所谓逍遥,就是自由,就是超越时空的、绝对而永恒的自由.庄子所追求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超越束缚.庄子的"游",就是若即若离,活在这个世界,但是又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所谓"逍遥游"就要达到自由自在、若即若离、不拘名利、追求精神解脱,同时又大胆思索,追求真理.庄子关于个人修身养性的观点至今仍然有他的积极意义.庄子的养生,实际上是热爱生命,他主张人不为物累,顺应自然,远功名,却利欲,与世无争,做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才能够养生,享尽天年,这和现代医学所主张的情绪乐观,心态平衡才能保持健康是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7.
“养生”、“治国”、“无为”是庄子后学中黄老之学的核心概念。黄老之学上承老庄思想,傍采儒、法、阴阳,将老庄个人的养生发展到社会的养生(即养民、治国),强调养生是本、体而治国是末、用,养生与治国以无为为原则和根本。养生和治国及其与无为和有为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说体系,而成战国秦汉之际一派显学,对汉代道家和魏晋玄学有着直接影响,并在汉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治身与治国一体的黄老立场,<淮南子>在大量袭取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同时,又对其施以养生化、政治化的改铸.它所阐发的逍遥旨趣是,君主如何既能拥有恬静适逸的形神生活,又能将其治身要诀转换成无为政术以治平天下.由此,庄子生命哲学中的超越性、批判性和非政治性就被彻底消解掉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对"缘督以为经"中的"督"、"帝之悬解"中的"悬解"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寓言"右师一足",作者都有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对"庖丁解牛"、"秦失吊老聃"两则寓言,作者也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细读式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他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撰写了《坐忘论》、《修真秘旨》、《修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养生专著,创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渐、七阶为内容的养生理论体系。在《坐忘论》与《天隐子》中,他以《老子》、《庄子》和其他道教经典为依据,并吸收了儒家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修炼方法,自称为"安心坐忘之法",其中心思想是"守静去欲",对后来的道教理论和宋明理学皆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道教养生思想的发展,并为此后的道教内丹心性论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社会生活与人的自然本性间达致和谐,是生命哲学的一大难题,也是当代物质社会的心灵困境。庄子养生思想为这一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彰显了原始道家智慧。在当代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其价值更加凸显,是解决人们辛苦困境的一剂良药,看似"圆滑",实是"至道"。在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尊生是其生命本体观,卫生是其生命实践观,达生是其生命境界观。  相似文献   

15.
庄子人生自由理想刍议毛荣生在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人生自由的理想是居核心地位的。他通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名篇表达这种理想,以“至人”、“神人”、“真人”等艺术形象抒发自己的愿望。这些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曾产生过深刻...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对"缘督以为经"中的"督"、"帝之悬解"中的"悬解"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寓言"右师一足",作者都有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对"庖丁解牛"、"秦失吊老聃"两则寓言,作者也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细读式分析.  相似文献   

17.
贵生论与贵神论是老子与庄子人生哲学的总体差异。老子的贵生论从道性自然的宇宙观角度强调人的生命实体存在状态的重要性,而庄子贵神论则从人性自然和个体生存困境角度,在关注生命的同时,更强调个体精神自由的重要性;自然解脱和自由逍遥分别是两人的人生境界,圣人和神人分别是两人的理想人格;在人生实践上老子提出养生与处世方法,庄子则进一步提出养生、处世与精神修养方法;两人的人生哲学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体"道"的方式,以顺应自然的态度,追求"至美至乐"的自由生命,从容地面对生死,静心养生,进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理想人格境界,构成了庄子生命美育思想的体系。它对于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回归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原创性的疏解方法不同于古典或现代意义上的文本解释学,它要求对《庄子》文本的疏解本身成为道之疏导,以便达至天道和人事之间的贯通。从这种疏解方法出发来解读《庄子》"大宗师"和"养生主"两篇,可以发现:首先,"大宗师"何以谓之大的关键在于,养生之道本质上乃是"大宗师"篇所谓"藏天下于天下"的天下政治之道;其次,通过对"养生主"篇庖丁解牛寓言的政治现象学解读,可以进一步具体地论证"大宗师"和"养生主"之间的政治哲学关联:即"养生主"通过解牛而来养刀的藏刀之道乃是"大宗师"所谓"藏天下于天下"的天下政治之道。  相似文献   

20.
老子和庄子的生命哲学大体上由生命观、生死观、重生论、养生论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老子、庄子皆崇尚“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将人的生死现象看作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将人的生命价值放在世俗的财富、名誉、功业之上,从养气、养心、养神等多个层次开掘出养生的思想.他们的生命哲学与养生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