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唯钊  陆倩倩 《现代交际》2023,(5):36-43+12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在价值逻辑上,西方现代化遵循资本逻辑,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本逻辑,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使广大人民群众解放出来。在价值规范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式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与竭泽而渔、掠夺式发展的道路有着本质区别。在价值旨归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人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任务。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存在于同一个历史进程中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3.
沈艳兵 《城市》2018,(5):64-68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土地、 资金和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发展普惠金融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从天津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通过提高普惠金融水平来实现天津的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李桢 《职业》2023,(19):14-17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而职业技能竞赛正是技能人才成长、展示、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西部战略重省,四川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强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调紧扣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加快培养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天府工匠。  相似文献   

5.
钟可 《老年世界》2006,(16):24-24
开发西部、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所制定的总体战略布局.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使不同区域的人民共享小康社会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松梅 《职业时空》2008,4(5):27-27
中国要建设一个高水平、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并以此完成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如果说过去20年的主题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今后20年的主题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要开始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从“先富”战略到“共富”战略,要求重点关怀困难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7.
杨登辉 《职业》2023,(7):6-9
<正>二十大精神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这为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了号角。加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完成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郭鸿懋  王建廷 《城市》2003,(1):37-39
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与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相统一,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全国人民应对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以及怎样设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实践中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省市都在制定本地区现代化的发展规划,列出了实现的时间表。然而,对上述问题理解不一,标准不同。这不仅对实践的导向不利,也不利于全国宏观方面的比较和战略的实施。当务之急就是通过深…  相似文献   

10.
关于德育面向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德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也一样存在着面向现代化的问题,尤其是德育是一项铸魂的事业,能否放眼世界,着眼未来,直接关系着一代青年的品格素质,关系着民族的前途与兴衰。因此,德育面向现代化也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一、德方现全的现代化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观念更新的过程,是德育面向未来的先导和前提,决定着德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同的德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德育手段,造成不同的教育结果。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因此,德育…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阿拉伯与中国合作的话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的实力不断增长,中国的政治、经济作用也不断扩大。中国强调,21世纪中国人民的三大任务是继续加快现代化进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以促进共同发展。这将使她在减轻美国霸权、军事和经济重压以及单边主义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阿拉伯地区是中国周边战略的延伸,从公元8世纪伊斯兰鼎盛时期起,就与中国相邻,伊斯兰世界的边境还与中国的西部地区接壤。  相似文献   

12.
2006年2月7日,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中提出了“2050年国民最低月薪超1300美元”的提法。中国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是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目标。但这个“现代化”指什么?由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何传启领衔,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  相似文献   

13.
胡艺华  喻勇兵 《城市》2009,(7):25-3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实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重要位置。建设“两型社会”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全新命题和一项重要任务。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赋予长株潭城市群加快新一轮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省会长沙如何顺势而为.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中担当领头羊,创造新经验,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张彬 《现代妇女》2014,(5):28-30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把人的现代化任务推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本文立足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从文化传统与中国人现代化的矛盾、社会发展与中国人现代化的不平衡和国民心态与中国人现代化的冲突这三个方面来反思当代中国人现代化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戴旭 《炎黄世界》2013,(6):20-22
近百年前,中国军事战略家蔡锷说,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迈过日本这道坎,今天看来,这句话依然没有过时。认识日本、研究日本、了解日本,都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必须课。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与青年人格发展的“初速度”王勤(一)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最终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然而,文明从来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选择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之路,确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理顺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重要关系,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这是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参照系,也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尚武 《城市》2023,(5):80-8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城乡空间治理能力建设,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规划研究需要加强对城乡转型过程中的空间治理重大议题的关注。本文在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城乡转型和规划改革的实际,归纳了五个方面的议题:一个核心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路径;三个空间议题分别是中国的乡村问题与城乡融合发展、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一个规划议题是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空间规划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从1847年容闳赴美留学算起,西学东渐已走过160年的历史,而更早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对于中国而言,西学东渐既是一部留学史,也是一部思想探索史,更是一部现代化史。用容闳的话来说,西学东渐无非是“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富强之境”。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开始自觉“开眼看世界”,其后,百转千回,几经回到起点,又几经奋起直追。改革开放30年,同样也是新西学东渐的30年。在历经欧风美雨之后,中国人开始发现、认识甚至逐渐接受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社会,另一种文化。为了进一步认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过程,更好地反思现代化中国的百年命题,本刊特约国家行政学院朱岚研究员撰文梳理西学东渐的历史,追寻我们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20.
“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之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