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处中原的河南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人文始祖、姓氏之根、文化传统之根等追根溯源都产生在这块土地上。慎终追远、报本返始不仅是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的体现,也是当下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传承、创新和发展华夏根源文化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寻根"必将"问祖",那些在根源文化产生过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已经在人们追忆祖先的记忆中被塑造成根文化的象征符  相似文献   

2.
湖南人的“独立之根性”是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一种人格化表现。这种“独立之根性”使以政治为本位、以“经世致用”与“原道”作为人生的基本的行为主导方式的湖湘士人特别重志节,特别重独辟蹊径,特别重天下苍生,特别重“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而表现出一种“宏识孤怀”、“敢为天下先”的“原道”的襟怀,乃至“殉道”的英雄气。五四时期的湖南报人,在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最充分地表现了这种“独立之根性”,最充分地表现了一种探索大本大源的血性、刚性和智性。具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刚正不阿的人格精神,一是独辟蹊径的求索精神。  相似文献   

3.
恩斯特·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人论》是卡西尔晚年时期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最足以反映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在这本书中作者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文化哲学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以“符号”为中心词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所谓"中原根文化",是指起源于中原地区、在中华民族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主流思想和文化,其内容包括华夏精神信仰之根、文明文字之根、华夏帝都之根、文学艺术之根、古代教育之根以及农业和商业文化之根等。河南省全力推动根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明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在20世纪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的哲学运动———实践唯物主义思潮,实践唯物主义思潮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深层的理论之根就是人道主义,这不仅是因为,"人"和人道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中心话语和理论主旨;还因为,西方人道主义文化传统是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血脉之源;而且,人道主义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理论之根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实践根源。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跨越为特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建设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孙景尧的文章通过对国内较通行的比较文学教材的评述,对该学科在中国的现状表现出一种忧虑:比较文学是否可能成为比较玄学.王志耕以<新编比较文学教程>为例,肯定了比较文学走向现代文论与文化研究的趋向.徐田秀通过对<比较文学论>的阅读,提出了寻找中国比较文学之"根"的问题.李兰生则从汉语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研究着眼,探讨了实现"中国化"学术理念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自“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以来,一批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作家与诗人把写作当作政治解放的武器,在其诗歌创作中强调对同化的抵制,表达出认同祖先文化传统的愿望。作为当代印第安英语诗歌的代表人物,乔伊·哈娇(JoyHarjo)、西蒙·欧提斯(Simon Ortiz)以及琳达·荷根(Linda Hogan)将诗歌创造建立在印第安口述文化传统之上,强调土地是印第安的记忆和文化之根,并透过灵性传统彰显异于主流文学的叙述模式、神话体系和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脱迹于古希腊的酒神祭活动及由此形成的西方民间的笑文化传统。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有四个特点:全民性、乌托邦理想与现实的暂时相融性、是笑文化的节日、是对“死亡”获得深切感受的节日。相应地,他的“狂欢化”理论也具有这些特点。他的“死亡”艺术观分析了文学作品中英雄(神)之死、平凡的悲剧性人物之死和怪诞人物之死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的根之所在,而大本曲是白族民间特有的一种说唱艺术文化,曾在白族民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白族大本曲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大本曲属于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形式表现;其曲本散韵相间,道白为汉语,唱词为白语,唱腔结构形式属联典体,各个典牌可用于抒情、叙事,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导用"七七七五"的白族山花体格式;内容多数是移植自汉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戏曲等,是汉族文化和白族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其身上鲜明地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汇。在现阶段,大本曲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传承发展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路遥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平凡的人物讲述了平凡的人生。在对《平凡的世界》的细致分析与解读的基础上,从作者自身的经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给现实生活留下的思考等不同的角度来感悟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建国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始终以关注人物的精神存在为特点。这种关注, 既表现了作者本人对他所熟悉和热爱的乡土人物精神滞后的拷问和痛惜, 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内心的焦虑和渴望。尤其是作者以一种历史眼光将笔下的人物贯穿起来, 指出这种精神滞后的根源所在。另外, 作者使用的极富雕刻手段的笔法对其刻划人物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人》是湘籍作家肖仁福的最新力作,作品寄托了作者向历史更深处追溯民族精神之根的愿望,流露出悠远沧桑感,是更深入地贯彻其"民间"立场的一种尝试。作品除对官场文化予以富有在场感的辛辣描摹,同时,其写作初衷与文本实况的背离、历史记忆和文学书写的分寸把握等,都体现出以"民间"为精神资源的当代官场、历史小说写作的某种实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比起来,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它集形、音、义三位于一体,是世界上最简单明了又最形象、内涵最丰富、最博大的一种文字,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是中国人的思维之根、哲学之根、文化之根、情感之根。面对当前的汉字危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出发,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热爱汉字,传承汉字文化,树立汉字在世界上的应有地位和应有尊严,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14.
作品《根扎深处》收录了作家张春玉的三十篇小说,故事多以农村朴素的日常生活为主,写出职员、婚姻中女性、农民工和矿工等人物的境遇和生存的真相,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人性挣扎、坚守道德和自我灵魂,不依赖离奇的故事和撩人感官的叙述来吸引眼球。作家把什么是根,根对人生的意义的思考和感悟传递给读者:只有找到灵魂深处最值得敬畏的真、善、美的根,并扎深在孕育着生命、爱和希望的最原始的大地里,根在、根牢,生命之树才能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15.
谢默斯·希尼是一位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其诗风格朴实简洁、语言精辟、含义丰富。纵其一生,希尼创作了大量代表了爱尔兰文化的诗歌人物,这些人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暗喻了爱尔兰的种种文化如爱尔兰的文化之根、传统文化、殖民文化、混杂文化。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性思想来阐释并解读这些隐含在希尼诗歌中人物身上的复杂文化,有助于探寻北爱尔兰民族不合、政治斗争、宗教冲突的历史文化根源;而且诗人通过莱德维奇等形象,隐喻性地提出的化解策略,对于解决北爱尔兰的文化冲突,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在常州、无锡、宜兴交汇的金三角地区,坐落着一所百年老校——武进区漕桥小学。它创办于1906年春,原名养根小学堂。为顺应当时"废科举、兴学堂"的潮流,漕桥士绅赵子基、王浩增、何质彦、孙宇耀等建议将镇上的两家私塾合并,改名"养根小学堂",借中街杨家祠堂为校舍。1912年,养根小学堂迁青典桥堍陈氏宗祠,更名为太平第一初等小学。学校非常重视文化建设,确立了以"诚毅"为校训,并谱写了校歌:"独孤之西,具区之北;毓秀钟灵,人文蔚起;筚路蓝缕,创业维艰;莘莘学子,后起之英;三  相似文献   

17.
蒙古语复合词根词是介于单词和复合词的特殊词类,该类词究竟是归于单词,还是复合词,还是自成一类,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作者量化分析了复合词根词,研究了其演变轨迹,认为蒙古语复合词根词正从复合词演变为单词,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在词汇层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在以描述航海经历和欧洲殖民扩张为主题的康拉德作品中,女性人物寥寥无几且相对单薄,但在其代表作《黑暗的心》中不仅出现了五位女性人物,更有着丰富的女性意象:从书名中的“黑暗”、“心脏”到贯穿全文的“河流”、“非洲”、“原始”、“陆地”、“阴影”等等。在这部充满了男性话语的小说中,如此众多的女性形象和意象是否与作者内心对“背叛”祖国波兰的“负罪感”以及对“失根”的“阴影投射”有关?这些女性意象与康拉德不幸的童年、对祖国的“背叛”、“失根”与“负疚”之间甚有关联,康拉德在其代表作中借助女性意象来重温童年,并对“失根”祖国的阴影进行投射,进而获得了“卡塔西斯”与“补偿”。  相似文献   

19.
“天根游于殷阳”章包含两位寓言人物和两处寓言地名。关于人物,天根寓意“不知”,其是《应帝王》首章的真知与天德的基础;无名人寓意“不治”,体现圣人对治理问题的超离。关于地名,殷阳象征“知”,蓼水象征“不知”,二者分别对应于《应帝王》末章的儵、忽,在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中皆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浑沌则代表着庄子对二者的统摄。“天根游于殷阳”章以“不知”和“不治”两种应世方式的内涵为主旨,强调应将“不知”升华至真知和天德,实现无为而治,亦应在思想世界中为“不治”保留一席之地,防止形下治理事务对形上精神自由造成拂扰。由“知”到“不知”,再到真知和天德,对这一演进序列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中人类社会由乱世到至德之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成功的文学巨著,《史记》的细节描写无疑是成功的。它或具有暗合作者史识、为人物事件作伏笔、寄寓作者褒贬之义的论断性;或具有隐含作者身世之慨、文化复仇、人格补偿的抒情性;或具有特征突出的奇异性和"笔补造化"的想象性,极大的丰富了《史记》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