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建设以民为本、职能有限、廉价、民主参与和自我创新型政府,同时还需要政府变革执政理念、转变行政程序、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执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这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建设以民为本、职能有限、廉价、民主参与和自我创新型政府,同时还需要政府变革执政理念、转变行政程序、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执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这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根本上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民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协调和处理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执政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为民谋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执政伦理思想可以归结为:立党为民,执政为民。其中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是邓小平执政伦理思想的基石与根本出发点;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它的制度保障;共同富裕是它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三个有利于”则是它的价值判断标准。它们共同构成了邓小平执政伦理思想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型与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与理论总结,决定着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发展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第一次全面转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维由“夺权与革命”向“执政与建设”转变。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再一次升华。这既是对中国现实的回应,也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民为本是贯穿于毛泽东执政党先进性建设思想始终的主线,也是毛泽东执政党先进性建设思想的根本特征。在以民为本思想指导下,毛泽东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质,将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作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根本要求,在执政方式上采取了群众动员与群众监督的结合,在执政合法性的构建上则以人民群众的认同为核心,并将服务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执政为民:从执政理念到科学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将执政为民的理念与科学的制度设计紧密结合起来的纲领性文献,也是在执政能力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中使我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举措。在执政为民理念指导下的制度设计包括处理协调好党与人民关系的制度设计,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制度设计、执政富民的制度设计、还政于民的制度设计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当代中国的制度设计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政治生态性原则以及在立足民族本土的同时借鉴和整合全球制度文明积极成果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和价值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实践路径,探讨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中的实践要求,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区分清楚政府"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是定位政府角色的基础.现实中的政府是社会中的暴力垄断组织,其产生与持续存在均有深刻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匪帮"和民众理性自利的结果.文明发展和历史潮流要求政府应该是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的工具,而不是一部分人掠夺另一部分人的工具,并且它应该建立在社会契约等理念的基础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社会利用知识的理论以及现实发展的需要,都要求政府角色定位应遵循"以民为本、公正协调"的原则."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激发民资,开发民智",是政府实现"以民为本"的有效措施;建立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社会实现"以民为本"的关键."以民为本"将揭开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在多民族国家,民族结构的不平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情况下少数民族都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就成为能否减少不平等、优化民族关系的关键因素。由于每个国家国情与执政理念的差异,少数民族政策可大致划分为协调、替代及拒绝等不同类型。通过分析中国"协调政策"与尼日利亚"替代政策"的内容与效果、经验与教训,可为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参照,也可以拓宽民族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自由经济"思想钩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计划经济”思想在现代中国居于主流地位,但“自由经济”思想也并未断绝。事实上,清末即有一些人士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两大弊端,即经济上效率低下与政治上导致集权。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现代“自由经济”思想愈来愈富有学理性,进而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些人士甚至提出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先进思想。可以说,中国现代的“自由经济”思想也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思想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2.
过去几十年西北矿、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许多问题 ,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极不适应 ,这突出表现在体制、价格、利用率、环境等几个方面。为了抓住西部大开发给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必须对西北矿、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加以调适 ,并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商品经济形式是现代性、现代化存在的宏大背景,资本与市场、市场经济的联姻则是现代性全部内容的生长点。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掌控的现代化及其现代性特点必然存在着二律背反,即具有矛盾性。即使公有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掌控的现代化也是如此,只不过它同私有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产生的现代化矛盾在性质、解决方式上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4.
回族擅长经商,回族商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近代回族的商业经济继承了明清时期的传统向更高层次发展,不仅门类众、数量多且逐步走上现代商业机制。近代回族商业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的平衡、社会福利的增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及国际间的交流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东部与中西部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与我国经济增长现实相佐,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西部的现实状况。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滞缓影响了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而制度因素是中西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制约因素。中西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需要新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论循环经济的实质与实践体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循环经济是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 ,在国外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我国目前处于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引入阶段 ,但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认识仍存在着差异。本文首先对循环经济的实质进行了界定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建设循环经济的实践体系。认为要在国内进行确切的实践 ,必须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有深入的认识 ,了解循环经济的实质所在 ,才能对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游牧与农业的分离,其中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混合经济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游牧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第三,中国北方游牧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在中国北方青铜时代,人们已生活在一种依赖动物畜养而经常移动的方式中。第四,在混合经济向游牧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生态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中国北方游牧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影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六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现代化等几个方面。其中,政治现代化是前提,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文化现代化是标志,人的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迄今已有约150年的历史。在过去的100多年中,中国的现代化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而这一难题又是和传统文化的阻力、最优模式的误会、方法的错用、社会稳定的不足、市场经济发育不够、人的素质的低下等因素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缓,加之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中国发展范式与当今世界西方主流范式正处在转换之中,国内外一部分人出于各种目的唱衰中国经济、看空中国股市。以分工为核心的中国范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优于现存西方主流范式,其集中体现为“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成为我国经济与股市的新支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及其危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内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对弱势群体的理性认识以及帮扶弱势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作者着手研究弱势群体的范畴,分析弱势群体的特征与成因,探讨弱势群体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并提出帮扶弱势群体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