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社群与国家认同的产生、构建及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代社会的交流和流动中可以看到,社群认同的给定性和客体性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而纯粹的主观主义阐释也只能停留在现象的静态描述上;如果使用建构主义理论来阐明社群特性和认同则更符合当前的实际,因为它更关注认同形成的复杂而多元的动态过程。同时,当代社会中急速扩展的流动和交往、尤其是它所酝酿的各种新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正在超越近代以来的社群和国家认同,造就着一种新的共同体及其认同。就目前而言,这种流动和交往主要使现代化所强化的、与族群认同相一致的国家层面的认同减弱了,使国家认同不再是以族群或族群同化为基础,而是在尊重族群文化平等共存的前提下强调更为基本的个人价值层面的文化认同,或者说是在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的层面上来构建社群或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文化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但这一建构过程也面临一个悖论:一方面,传统并不能弥合其内部认同上的歧异,反而可能造成认同的内部分裂;另一方面,传统符号又可以借助国家力量进行认同的强制性重整,而这又可能造成少数族群的传统丧失.本文认为,发展超越传统的公民认同是消除悖论、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吴建业 《社科纵横》2012,(5):119-120
政治认同是个体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对于维系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降低或节约统治成本、促进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看到,个体政治认同的实现还受到其他认同的影响,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有紧密关联,必须深入探讨政治认同与诸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吉军 《南亚研究》2015,(2):96-114
国家认同是指现代民族国家的个体成员所具备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对国家的忠诚,是民族国家政治体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国家认同建构则是表示现代民族国家大力推动国家公共权威建立,使国家的个体成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公民的措施和过程的现代政治概念。经过近13年的"反恐战争",美国及其联军于2014年年底撤离阿富汗。阿富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但一系列不稳定因素仍制约着"后阿富汗战争时代"的阿富汗国家治理活动:中央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构建困难重重、安全力量保障国内社会稳定的前景堪忧、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是遥遥无期。上述一系列因素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成为制约阿富汗实现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家认同的建构对维护阿富汗各民族和谐的民族关系,缓解国内对抗与冲突,营造有序稳定的国内环境,并为阿富汗国家利益的最终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家认同视角分析"后阿富汗战争时代"阿富汗的国家治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判转型期阿富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9):54-56
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民族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整合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凸显。只有加强意识形态的整合,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促进民族和谐与国家统一。而正确处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强化公民教育、树立主动公民价值观为发展路向,探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式方法是当代国家认同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致性确认,它主要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国际文化认同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注重对外文化交流,更为有效地维护和重建我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媒介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只有在"民族国家"这一理论视角下,这两者之间原本被遮蔽的许多问题才能显现出来.尤其是随着"软实力"理论的引入,许多学者理所当然地将媒介作为民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忽视其中民族主义可能带来的影响.因为民族主义可能成为指引媒介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文化感受,也可能成为民族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危险陷阱,从而产生媒介与民族国家软实力发展的悖论式现象.只有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一系列问题,才能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媒介的发展与全球软实力竞争之间的种种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8.
澳门特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仍然面临培养澳门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的任务,这不仅是基于殖民地历史对澳门人国家、民族认同感消极影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是"一国两制"背景下"两制"共处带来的新问题,同时还与澳门国民教育在时代变迁、经济发展、文化多元、赌权开放背景下面临的困难有关.澳门特区进行国家、民族认同建设既是适应自身政治地位变化的需要,也是妥善处理澳门和内地经济一体化与两地政治制度差别之间矛盾的需要.当前加强澳门特区国家、民族认同建设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发展好经济,妥善处理与内地在经济融合中的矛盾;二是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调动澳门人时"一国两制"政治实践的积极参与;三是要大力发展公民教育,塑造和培养澳门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在流动的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发展面临全球化的外力推动及社会内在转型的双向互动。在这一双重时空坐标中,对国家认同的考察不能醉心于国家认同的变迁与再建构的宏观研究层面或停留在具体形态诸如公民认同、民族认同等微观研究层面,而要加强沟通宏观与微观的中观层次学术考察,深入探讨国家认同何以可能的问题。为此,消解个人层面的本体性焦虑,使其回归本体性安全及实现国家层面的国家向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彰显国家认同的功能性力量。无论是基于理论逻辑阐述还是事实经验考察,国家认同都不能独立地发挥稳定且持久的作用,而是需要经济激励系统、政治价值系统与制度组织系统三方面的基础性结构支撑,这三个领域的功能匹配是国家认同得以可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美国少数族群传媒关于族群和国家认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对少数族群传媒的研究表明,少数族群传媒具有促进族群与国家双重认同的特点,对族群文化的认同不等同于对移民来源国的政治认同。当然美国学者有关研究也存在不足,只有公平、公正、包容地对待少数族群传媒,才能减少传媒与政府的矛盾,才能促进少数族群融入主流社会,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The nation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two categories: “ancient nations” and “modern nations.” The ancient Huaxia nation went through two phases in the course of its formation: the self-existent nation and the self-aware nation. The reason the self-existent Huaxia nation11 In this article, 华夏民族 (Huaxia nation) refers specifically to the predecessor of the Han Chinese before the Qin-Han period with other Chinese ethnic groups such as Qiang (羌), Rong (戎) and Di (狄) not included, a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term 中华民族 (Chinese nation). arose in the Xia and Shang period lies in its unified yet diverse composite state structure that could encompass a variety of buzu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dynastic state. The pre-Xia Five Emperors period saw the genesis of the Huaxia n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different buzu states were cemented into a diverse yet unified nation-state through a confederation of chiefdoms.  相似文献   

12.
民族可以划分为“古代民族”与“近代民族”两种类型,古代华夏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自在民族”到“自觉民族”两个发展阶段。夏、商、西周时期的华夏民族属于“自在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民族属于“自觉民族”。作为“自在民族”的华夏族之所以能够在夏商时期出现,是因为夏商王朝具有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王朝国家框架内能够容纳众多部族。夏代之前的五帝时代,则属于华夏民族的滥觞期,这一时期经过族邦联盟,众多的部族国家最后走向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它是在和而不同文化机制的作用下由中华诸族在特定时空下共同创造的以各种承载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的文化符号为表征,以各种蕴含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基因为内核的具有中华精神气质的共同体.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文化生成机制、 文化竞争与调适机制以及结构化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鸦片战争以前,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始终深蕴着一种执著的本位精神,虽然曾经多次受到游牧文化、 海洋—工商业文化的冲击,但是并未造成双向性的优化组合.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逐步走上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轨道,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和新生.  相似文献   

14.
15.
16.
高职院校中的"双创"教育应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双创"教育内容深度融合,在实施"双创"教育的全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学习与实践的体验中,将创新创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双创"价值观;通过"初级准备+中级模拟+高级实践"的分层次实践途径,提升学生"双创"教育成果.在提升学生"双创"价值观与品质的基础上,强化"双创"教育的"文化体验",提高学生"双创"文化素养,增强"双创"体验式教育内容与途径,努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7.
18.
"辽河文化",是指以辽河流域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的古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层叠总和."辽河文化"既不是从行政范围,也不是从一般的地域范畴来演绎的文化,而是特定的辽河流域为人类创造了丰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辽宁地域文化的主干.辽河文化具有特定的民族性、明显的早发性、较强的兼容性、卓越的独创性、频繁的更替性、持续的向心性和不断的赶超型,形成了辽河文化的开放、奉献、和谐和坚韧创业、充满生命活力的奋发向上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办事情、想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原则.然而一旦主体把目光投向客观实际,客观实际便获得了"主体化的"形态.现实的、具体的"从实际出发",总表现为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从客观实际出发与从主体化的实际出发之间的矛盾和距离,是主体难免犯错误的根源之一.加强主体自身建设,提高主体自身素质,是缓和这个矛盾,缩短这段距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