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对由工业革命推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行理论论证而得出的科学结论.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资本主义国家对私有制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资本主义非但没有灭亡,反而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决定了其历史命运必然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社会主义要超越资本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在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认清坚持“两个必然”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自身发展阶段搞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就是超越自身发展阶段造成的结果.以史为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经济和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向比较发达阶段迈进,我们在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上仍需延续初级阶段的制度和体制,但与初级阶段又有较大差别,我们的社会主义因素会逐步增多.不过,这是一个漫长、缓慢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及时制定出未来发展方略,有计划、分阶段、依层次逐步推进,切不可操之过急,盲目从事. 相似文献
3.
王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4):7-10
江泽民总书记在"四个如何认识"中,提出并阐述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排除种种错误认识,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50多年前提出的"两个务必"精神,是对中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都真正做到了"两个务必",并坚持与时俱进,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牢记基本国情和党的庄严使命,牢记"两个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蒋海渔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3):21-23
“两个必然”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作的纲领,是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20世纪社会主义经历的已太多,从无到有,再到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而全面理解“两个必然”的理论,又该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历史可能步履蹒跚,但前进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两个必然”是永放光芒的真理! 相似文献
6.
"两个必然"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它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影响了人们对"两个必然"的信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曾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则为"两个必然"原理提供了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7.
“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素勤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9):14-18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预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距.但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两个必然"论断依然是正确的.本文从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历史运动进程这一视角出发,着重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阶级关系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从"两个必然"实现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前提、革命的主体和道路三方面,阐明了"两个必然"肯定实现,但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两个必然”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概括,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决不会”理论,则强调了人的认识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因此它是对“两个必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狂飙式推进,反全球化运动也如影随形并呈燎原之势.反全球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社会主义队伍,积聚了社会主义因素,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条件.反全球化运动的趋势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全球化替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可能性,昭示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原理 ,强调前者而看不到后者的理论价值 ,看不到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是以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宕起伏的重要原因。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处理好上述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要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走出“二元经济”困境。而“两个趋向”理论不仅解释了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即在工业现代化初期,普遍存在工业剥夺农业的趋向,造成农业发展严重失血,从而致使农业与农村严重落后于工业及城市的格局;同时也指出了摆脱二元经济困境的出路,即在工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后,普遍存在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向,给农业大力输血,使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农村实现城镇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两个趋向”理论的提出,是对国内外工业化进程规律的深刻认识、精确把握与高度概括,它已吹响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号角,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两个趋向”理论,把握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脉搏,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谐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谐社会的现实存在性,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我国市场化改革存在的偏差,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共产党的领导等十个问题,需要认真探讨、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建设前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正确指导思想和错误指导思想两个发展趋向并存的情形.总结发生这种情形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获得一些启示,即在今后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中,要想获得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注意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时必须首先解决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方式问题;第二,必须依靠和发挥集体的智慧;第三,在坚持实践标准的基础上必须根据时代任务而确定具体的延伸性标准;第四,必须善于应对突发事件;第五,必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第六,必须善于排除"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尤其要注意防止"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刘志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37-3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建设工程。规划是建设的指南,建设是实施规划的关键,要有序地、真抓实干地落实在“建设”上。 相似文献
15.
黄永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1)
伴随着计算机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和校园网的建设,信息网络已经深入大学校因生活,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通过全面阐述担负着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两课"教学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探索了如何提高新时期高校"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李文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1):4-9
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体系,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经济学教材,必须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和批判。本文对影响我国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甚大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进行了分析批判,认为这是一个伪科学体系。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务之急,不是急于构造理论体系,而是脚踏实地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非科学的观点进行彻底的理论清算。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概念、范畴,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后,才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之一。发掘马克思主义“两种尺度”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冯志纯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98-101
现代汉语课程是我院最先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的重点课程.本文着重介绍了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坚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十多年来坚持进行多方位、立体式的教材建设的一些做法,这对目前其他学科正在进行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盗跖》篇是庄子后学的重要著作。其体裁尽管是寓言,人物和情节皆为虚构,但其主体思想却是现实的反映。其思想意义在于对“内圣外王”观念的阐发,在于以睥睨一切的态度和勇气对于现实社会和伦理原则进行的极猛烈和深刻的批判,如果说庄子其人是在闭目养神的状态下驰骋想象而作逍遥之游的话,那么,庄子后学,特别是《盗跖》篇的作者则是在睁开眼睛看世界,为庄子的逍遥之游找寻到了人世间的归宿。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