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一组有关文章的引言,作者以东欧各国,特别是苏联的模式为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结构。文章说,人们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描绘成向无阶级社会的发展,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经历逐渐消灭阶级差别的过程。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赞成这样一种说法:无阶级社会仍然存在着结构。在现阶段,阶级结构即将消失,伹社会结构将依然存在下去,社会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刊载于英国《发展与变化》杂志1979年10月号,原题为《社会主义与发展:略论苏联的贡献》,作者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作者认为,早在1920年代,苏联经济学界已就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进行了讨论,涉及许多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例如商品货币关系、价值和价格、生产和需要、中央计划和市场经济等,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出很大贡献。本文对当时的讨论作了详细阐述,说这些理论上的成就随着这些经济学家后来遭受镇压而销声匿迹。作者最后说:“苏联的经济思想最终果然复活了,并且作出了某些富于创见的贡献,但是苏联当今一代的经济学家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前辈的伟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用资本的所有制作为决定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根本因素,这是对的.但是,马克思认为这样一个阶级定义适合于用来分析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阶级结构,那就有问题了.例如,二十年代苏联学者发现,用这个阶级定义去分析亚洲社会,就遇到很大困难.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封建领主之所以取得权力和大部份剩余产品,不是因为他是财产所有者,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官员.因此,封建中国的官吏是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引起许多争论.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主义的解释从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结构的模式在苏联文献中占统治地位,其主要内容是:苏联社会没有对抗的敌对的阶级,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组成苏联社会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友好合作的。苏联社会存在阶级,但不存在分层与阶级对抗。斯大林忽视了阶级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一个阶级利用另一个阶级的劳动的可能性。斯大林的观点阻碍了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学的复苏五十年代末,苏联社会学开始复苏。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分为两类:意识形态的描写与经验的描写。  相似文献   

5.
苏联《经济问题》杂志1983年第2期载文,介绍《经济科学》杂志创刊25周年。报道说: 25年来,《经济科学》在苏联的经济学期刊中已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杂志确定了优先解决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问题的明确方针。杂志在深入研究同共产主义建设实践紧密联系的迫切的经济理论问题方面作出了贡献。《经济科学》主要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结构及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未来学"■与未来研究有严格区别.苏联学者批评未来学,认为它是为资本主义及其未来辩护的理论.但他们不反对未来研究,他们在未来研究方面已化了不少力量.另外乌托邦的原意是理想,空想是衍生的意义.本文作者一开始就提出社会预见的认识职能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职能问题.这两种职能多半是能够一致起来的,但也会彼此相抵触.反动阶级的意识形态使它提不出切实的预见,因此,两种职能发生冲突.这一现象表现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思潮中.  相似文献   

7.
东德《哲学杂志》1978年第7期,报道苏联东欧社会学家多边合作委员会近年来的活动情况,摘译如下,小标题是译者加的。一、研究的重点在建立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阶级和阶层的发展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对象。社会学家们从经验上和理论上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差异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逝世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经沧桑,曲折艰难。对社会主义运动进行反思,是理论和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对革命领袖的最好纪念。作者在文中论证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是信息化大生产,分析了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的社会历史原因,研究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探讨了社会主义民主与国家权力的蜕化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据苏联《历史问题》1982年第9期报道,苏联科学院历史学部于1982年3月1日举行年会,会上,院士秘书皮奥特罗夫斯基院士作1982年工作总结报告。他指出在已完成的著作中有:《世界通史》第13卷、多卷本《二战史》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史》、《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及其历史》第5卷和多卷本《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史(从远古到现在)》。报告者列举研究世界各区域和各个国家的成功著作,指出去年出版了《苏联以外的东方和现代》第2、3卷以及关于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柬埔寨的书籍,研究了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在已完成的著作《形态与社会阶级结构(过渡时期)》中,研究从资本主义到社  相似文献   

10.
由于许多人的努力,已经明确了苏联这个国家的社会特征是,在社会主义或者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一方面存在着几乎完全陷于无政府状态的、被压榨的广大人民群众,另方面存在着占有无限权力和特权的统治集团。但是关于苏联社会的性质以及发展原则、统治集团的阶级本性、对外侵略的国内原因等问题,至今仍处于探索的阶段。斯威齐的《革命后的社会》一书是作者长年研究的成果,是说明上述问题的有力线索。  相似文献   

11.
既然有民族和文化的多元化,那么就将有社会主义的多元化.利益多元主义是其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对社会主义世界历史进程的回顾和反思中,批驳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单一模式给实际历史过程所带来的后果和不利因素,论述了社会主义必然走上多元化的客观依据.(1)计划和自我管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这一问题:合理计划必然具有多样性;由于人们的社会需求复杂和多变,决定了"市场"的多种含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物质上的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导致了既在社会阶级内又超出阶级范围的财富转让的复杂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社会主义计划  相似文献   

12.
《苏联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刻已问世。这部著作概括了近年来苏联社会学家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方面的成果,分析了社会学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综合性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苏联社会学的发展以及提高它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总地说来,作者是把社会学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同解决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对我国内部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的估计,无疑是正确的。它反映了我国目前社会主义阶段的客观实际。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到斯大林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论述。有的同志说,斯大林同志在一九三六年明确宣布苏联国内剥削阶级的消灭完全正确,我们党现在的提法无非是回到了斯大林同志当年的论点。有的同志则认为,斯大林同志在一九三六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不久就宣布剥削阶级都消灭了,为时过早,以致后来导致肃反扩大化。正确认识斯大林同志的论点,对加深理解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为了正确认识斯大林同志的论点,有必要全面了解斯大林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一系列论述。斯大林同志论述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线  相似文献   

14.
苏联时期,苏维埃社会史的研究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研究课题主要是社会阶级结构、阶级关系等。当时关于苏联社会阶级结构的主流观点是官方的“二阶一层”论,即十月革命以后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完成和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3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形成了由二阶一层(工人、集体农民、知识分子)组成的社会结构。关于阶级关系的主流观点是官方的“单一性加强”论,即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生产资料国有制扩大和消灭三大差别的努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者之间的差别在缩小,单一性在加强,在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在“二阶一层”论…  相似文献   

15.
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已经有过许多论述,本文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首先从经济条件入手,从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出发,考察了社会生活体制所带来的后果,并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一些问题。对于背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改革家”们的种种观点,作者一一予以驳斥。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邓小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正确评价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为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更全面、更丰富,为我党制定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研究邓小平的知识分子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一、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论断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如何评价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风…  相似文献   

17.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当代西方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作出了各种理论界说。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社会结构变迁理论由于各国文化传统的差别而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但是 ,与 70年代以前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强调工人阶级异化论不同 ,后马克思主义诸流派强调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传统工人阶级的衰落、新中间阶级的崛起和资产阶级的内部分化 ,并以权力抗争取代阶级斗争 ,形成了异质于马克思主义的、反阶级政治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核心问题。但是,把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定为社会不平等的决定因素并不意味着把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等同于或简化为阶级对立。社会结构不单表现为阶级结构;社会差别超越阶级差别,进一步决定着社会结构。即使是社会主义社会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城乡差别以及其他各种差别,就其社会质量而言,也都是由这个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尚存的阶级及阶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社会差别贯穿一切阶级和阶层,并反过来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差别的逐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当代西方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作出了各种理论界说。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社会结构变迁理论由于各国文化传统的差别,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但是,与70年代以前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强调工人阶级异化论不同,后马克思主义诸流派强调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传统工人阶级的衰落、新中间阶级的崛起和资产阶级的内部分化,并以权力抗争取代阶级斗争,形成了异质于马克思主义的、反阶级政治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20.
美国《比较政治学》杂志1979年1月号刊载的这篇文章,是对近年来出版的有关“阶级与阶级冲突”问题的六本书的综合评述。这六本书是:《劳动分工——现代资本主义制度里的劳动过程与阶级斗争》,安德烈·戈尔兹编(1976年);《阶级结构的社会分析》,弗兰克·帕金编(1974年);《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当代英国研究》,约翰·韦斯特加德和亨利埃塔·雷斯勒合著(1975年);《先进社会的阶级结构》,安东尼·吉登斯著(1973年):《工人阶级的社会形象》,马丁·布尔默编(1975年);《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阶级》,尼科斯·普兰策斯著(1975年)。作者除介绍上述著作中提出的问题,还就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阶段的阶级和阶级冲突的新现象、新观点,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这对于我们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