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行为三维理论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其主要代表是舒茨。这个理论有三点主要的假设:1.  相似文献   

2.
ERG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  相似文献   

3.
杨丽 《社科纵横》2005,20(2):41-4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需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马克思曾指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为了对现时人的需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就必须在人性是物质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前提下来分析人的需要,对旧的激励理论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主体是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人的主观条件及其内在力量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关键。文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达到三种境界:其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正好与理论创新支持体系中人的三种主观因素是相对应的,它体现为创新主体(学术人)实现理论创新所应当具备的三种支持力量。1.知识力量的支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它意味着创…  相似文献   

5.
公务员奖励是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行政管理模式,是对人的某种良好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是对人行为的正强化。公平的客观的奖励是激发和调动人的潜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积极有效的奖励可以满足公务员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调动其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刺激和挖掘公务员潜能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公务员实现行政目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使公务员的的主体地位受到尊重,体现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威廉.莱斯在其代表作《满足的极限》一书中,从社会和自然两个维度详细考察了高集约度的市场布局下的人类需求问题,批判了"将需要的满足完全导向于对商品的消费"的需要观对人自身、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损害,并试图从需要和商品的辩证关系中找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替代方案,从而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相似文献   

7.
气象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气象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得气象文化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建设发展领域。但在气象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作用日益凸显的形势下重新审视气象文化建设,可以发现现今气象文化的内在缺陷和气象文化建设的局限性——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气象文化建设需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理论创新的重点是构建社会性气象文化的大概念,实践变革则要变革建设主体,并采用统筹兼顾、和谐联动的建设方式。  相似文献   

8.
激励:动机的现实化和对象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机能够对行为的选择、发动、维持、制止做出解释,成为行为发生的根据,这表明动机是激励的出发点和动力源;而激励是动机的唤醒方式与活化手段,没有激励的发生,动机可能是潜在的或静态的,这又表明激励是动机的现实化和对象化。学界对动机的探讨从未终止过,需要理论、成就理论、平衡理论和归因理论中都浸润着作为激励源的动机因子,这些因子又是解释激励发生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9.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就是文化行为,即文化价值行为,通俗一点说,人的活动行为就是文化。如果我们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人的活动行为中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命需要;二是人的活动除了满足物质需要而外,还有精神需要;三是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人只有在其生存过程中,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才开始考虑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人不是单纯地谋求生存的满足就完成了其最终的活动目的,除此而外,还必须考虑人的活动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的最终意义是什么。这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10.
"理性小农"抑或"道义经济":观点评述与新的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农民经济行为,形式主义者认为传统农业的农民与资本主义企业家一样也是只求利润的.而实体主义者则认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经济行为以维持生计为目标.黄宗智、郭于华等人则主张一种综合的分析,即认为两种特性都只是传统农民经济行为的一个侧面.本文则主张一种动态的、纵向的考察,认为生存危机下的小农只能以维持生计为目标,而不可能去追求利润.随着生存需要的满足,农民也表现出经济理性特征.当前中国农民正处于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转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社会管理组织生成逻辑的方法论基础有关系主义、结构化理论以及人性的假设.从社会关系的角度,以人的需要为逻辑起点,通过对资源交换行动与社会关系之间互动和转换机制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行动者而言,需要促成了资源交换的行动,而资源交换又造就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在特定空间的聚合并发生制度化和有序化的过程,则标志着组织的诞生.社会管理组织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组织目标的公共性,组织行动的参与性和组织关系的互惠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理性人理论、自主决定理论的分析,从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成年人监护制度改革的根源。指出监护制度的设立与法学领域的理性人理论密不可分,行为经济学为心智障碍者行使自主决定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自我决定理论从内在动机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生命本源及生命意义,其亚理论从自主、胜任、联结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基本需要的满足对生命价值的重要性。为使心智障碍者获得有尊严的生活,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在立法层面应明确心智障碍者不得自行从事的重大财产行为,在司法层面应废除概括式的限制行为能力宣告制度,在社会层面应为心智障碍者融入社会创造更多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需要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括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商品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包括劳动需要和非劳动需要。商品具有两种二重性规定:一种二重性规定是商品的质和量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中,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所具有的质的同一性,即有用性,交换价值体现了商品所具有的量的可比性,即可交换性;另一种二重性规定是商品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即具体价值和抽象价值,具体价值是指商品具有具体使用价值和具体交换价值,抽象价值是指商品具有抽象使用价值和抽象交换价值。商品的这种二重性体现了人的需要的二重性,即具体需要和抽象人类需要。人的需要赋予商品以价值,其中,劳动需要赋予劳动产品以价值,非劳动需要赋予了非劳动产品以价值;人的需要量是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其中,劳动需要量是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尺度,非劳动需要量是非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尺度。需要价值论把劳动价值论纳入其中,弥补了劳动价值论两个基本前提的不足之处,并使需要的二重性取代了劳动的二重性,成为政治经济学的轴心。  相似文献   

14.
行为金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炜 《学习与探索》2008,(2):171-173
随着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传统金融理论与许多金融行为并不相符,于是逐渐产生一种新的金融理论即行为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到金融学理论.它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期望理论、噪声交易理论和行为组合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构建了一系列行为金融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可以解释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行为金融理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一些缺陷,其发展方向是完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范围、逐步完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儒家人力资源的激励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从而有效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是现代激励理论研究的重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中就蕴藏着丰富的激励思想,如"惠则足以使人"的物质激励,"修己安人"的表率激励,"爱而用之"的情感激励,"天下归仁"的目标激励,"尊贤使能"的成就激励,"无功不赏,无罪不罚"的正负激励……这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注重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值得现代管理理论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即处理人我关系的方式有着两种相反的情形,一种是不顾他人的需要、利益而只从我的需要、利益、意愿出发,由此动机出发就表现为自私行为。与之相反的情形则是考虑他人的需要、要求,认定他人有着与我相同的意愿、要求、需要、利益,并同样需要实现、达到、满足、获得的。据此动机发出的行为就是被评价为善的道德行为,产生对他人作出合乎道德准则和要求的行为的动机的整个过程,就是道德知觉中的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几世纪来人们屡次试图用生物学理论或生物学的譬喻去解释政治行为,如霍布斯所写的《利维坦》.到本世纪二十和三十年代,产生了一种相反的看法.许多社会科学家在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划了一条严格界线,认为其他动物的行为大都是由本能决定的,而人的行为则几乎都是从学习得到的,与生物遗传很少牵连.华特逊一派行为主义者则模糊  相似文献   

18.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员工感受到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其冲突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基于时间的冲突、基于紧张的冲突和基于行为的冲突三种,其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可归结为家庭归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冲突、角色报酬与角色成本的权衡以及基于社会同一性的角色冲突等三个方面.有效地解决工作家庭冲突需要组织、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在组织维度上,进行工作角色再定义;在家庭维度上,对家庭角色进行再定义.同时,个体亦需改变自己对所承担的角色需求的知觉,即个人角色再定义.反应性角色行为虽然能够在特定时期内暂时缓解冲突,但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策略,不宜长期采用.  相似文献   

19.
人的社会欲望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某种目标的渴望与追求 ,是一种膨胀了的社会需要。在一定时期 ,社会欲望的发展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社会欲望失控与社会行为失范有内在联系。人的社会欲望失控已成为社会行为失范的重要社会根源。调控和引导人的社会欲望的手段是 :反对享乐主义 ,提倡节欲文化 ;引导合理消费 ,鼓励创新发展 ;注重道德导向 ,加强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20.
福利和福利国家概念在当代社会和政治思潮中居于重要地位.福利源于人的需要,对人的需要满足的要求决定了福利国家及其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福利国家是在基本需求方面为其成员的幸福承担法定责任的制度表征.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其理论论争的本质内涵也是围绕需要满足.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是其制度不能满足某些基本需要,福利国家危机的实质问题体现在其对人们需要满足的危机和福利国家自身的合法性危机上.福利国家的国家干预本来是反危机的一种原则,但在实践中却长期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固有的合法性基础,最终导致福利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系统内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