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如何认识新闻传播的文化属性,是近几年引起文化界特别是新闻界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这种关注还起步不久,因而目前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这种文化属性的确认上,而确认的方式主要是以展示传播方式、传播符号等的文化印记为手段,并没有深究其根源。本文作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正是文化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文化属性,而且,两者之间不是一种单向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而是积极的互动关系,换言之,新闻传播在影响社会文化方面亦具有主动的姿态,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法。本文揭示了新闻传播内容的文化性差异以及新闻传播中带有明显文化倾向的三种手法,并分析了新闻传播引发的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提出了“媒介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3.
褚廷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432-434
针对现行新闻专业的"通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应现代媒体需求并造成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对当今媒体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多元需求的探讨和对传统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提出了依托综合型大学的学科优势资源,创新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适应新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专业化"的特色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论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88-88
胡琼、蔡骐在《今传媒》2006年第3期撰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迅猛。然而,在喧闹繁荣景象的背后,新闻传播教育依然存在着三大困境。首先,对于本科生教育来说,存在着“学”与“术”的冲突。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本科生教学究竟应该是侧重“学”(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还是侧重“术”(即与媒介相关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的教育实践经常会顾此失彼。其次,研究生教育则存在着“专”与“广”的矛盾。所谓“专”,就是要学有专长;所谓“广”,就是要全面发展。“既专又广”当然是研究生的理想模式,但作为本科教育与博士生培养的中间环节,许多研究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会继续深造,还是走向媒体。于是在术业有专攻及培养多方面能力以增大就业可能性方面难以抉择。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由于没有将“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区分开来,使得“专”与“广”的矛盾无法解决。最后,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应该具备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解读、批判以及应用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介素养。我国港台地区早已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付玉靖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58-5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一系列崭新的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我通过对新课程实验区的教学研究发现,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应让他们具备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6.
以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应用型新闻人才的成功模式为例,分析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与时俱进、合乎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需要的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7.
龚文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
从报纸成为牟利工具之日起,美国传播媒介就以不可阻挡之势走向了商业化和垄断化的道路。传播媒介的高度商业化和高度垄断化的结果,是少数大公司和代表大公司利益的政府用金钱和权力这两根缰绳驾御着大众媒介,牢牢控制了新闻传播。美国新闻业的“独立、公正、客观”只是一种幻象,广大民众被有效地剥夺了运用新闻媒介发表批评意见以影响舆论的权利,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实际上成了空话。 相似文献
8.
唐棠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Z2):53-54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机构运用传播手段协调其与公众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职能,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中占据重要席位.在政府公关活动中,政府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迅速准确地把组织的信息传递给各类公众,对内争取民众的支持,稳定社会政治局面;对外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或国际联盟,争取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权,扩大政府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最终达到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率,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张振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55-159
[摘要]近年来,台湾新闻传播教育规模继续扩大,且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新出现的科系尤以信息传播学和媒体设计学最多。学程制的实施,打破了原来以学系为单位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做法。工作坊制度和综合实验中心则有效解决了新闻传播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台湾新闻传播学界还积极提炼学科核心知识,并以此设计核心课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受其启示,我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应重视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与改革创新,同时坚守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影响国家形象的众多因素中,新闻传播是一个至关 重要的战略要点,而当前国际新闻传播能力西强我弱的现实背景以及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国 家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效果。我们应从转变新闻传播理念,改革新闻传播体制,探索新的传播手段,有针对性地反击 西方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歪曲,积极推动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等五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 相似文献
11.
王薇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55-157
在回顾中国新闻教育80多年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基本特点,指出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在本土经验与国际经验的交融中,中国新闻教育应顺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发扬中国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形成和确立中国独特的新闻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2.
陶格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7)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研究中,内蒙古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有着重要地位.蒙古族近代意义的报纸创办得最早,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开始得最早,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输送到东北、华北、西北等八个省市区.本文主要研究了内蒙古新闻传播教育规模的形成和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问题以及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机遇等三大方面进行了高度概括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学报健康发展应彰显以下10种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服务意识、学术意识和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专业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忧患意识、特色意识和信息意识。 相似文献
14.
钟克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8):124-127
新闻传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康巴地区的发展需要新闻传播去营造良好的氛围,但是由于这一地区受地理环境的掣肘,新闻传播事业难以与时代同步,无法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因此必须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提高广大受众的文化素质,同时,加大该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投入,因地制宜地做好几大媒介,这样才能使宣传舆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三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虚假新闻不仅误导受众,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破坏媒体的公信力,还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速,各种形式的虚假新闻有增无减,花样百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遏制虚假新闻泛滥的治本之策。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对新闻媒体、媒体从业者、媒体受众以及媒体把关人等不同主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体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化水平,引导受众理性参与,净化公共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16.
厘清“新闻业”的概念是分析和研究媒介裂变环境下新闻业的前提。“新闻业”包括三个内涵或层面,即新闻行业、新闻职业和新闻专业,前者偏重业务,中者为社会学范畴,后者为思想观念和理想期待。媒介裂变对新闻行业的冲击最大,对新闻职业的影响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对新闻专业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媒介裂变聚合环境下新闻人才的需求以及新闻教育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音乐、美术、文学三种艺术素质,其中,音乐素质包括唱歌、弹琴及舞蹈等三个方面内容;美术素质包括绘画与手工制作等两个方面;文学素质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这是因为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良好的文学素质不仅有助于音乐、美术素质的提高,而且许多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其歌词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词,文学贯穿于音乐、美术创作的全过程.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音乐与美术专业的技术技巧,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质,从而得以更好地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8.
高桦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6):67-68
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工作者,需要树立全新的意识.本文就强化依法制档,遵守道德,开拓创新,提高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意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智能媒体传播格局使得新技术日益成为关注热点,但媒介伦理对于技术的规制依然关键,新闻价值观的理性回归是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技术变革和传媒格局重构的时代背景下,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势在必行。以红色新闻资源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从价值引领创新、专业培养创新、教育平台创新三个维度,创新红色新闻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陈玉霞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5(5)
20世纪90年代后高校扩招,新闻传播教育专业也急剧升温,然而教育资源短缺,师资落后,学生量多质差等因素造成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新闻采写人才的质量,因此,新闻传播教育应该适当控制规模、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并合理配置高素质的师资、增加师资建设投入,在教学环节上更需要重视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