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塞尔现象学是一门意识哲学,而内时间意识是诸意识形式中最基础的一种。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胡塞尔通过细致的分析,完成了对内时间意识之基本结构——由滞留——原印象——前摄共同构成的现在域——的描述,并且由此回答了奥古斯丁与布轮塔诺留下的时间难题。  相似文献   

2.
前摄概念在胡塞尔的时间意识以及被动综合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重要性并不是一开始就被胡塞尔明确地认识到并揭示出来。胡塞尔对前摄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前摄仅仅表现为意识的非连续开放性,它本身的规定性特征完全依赖于内在客体,其对此内在客体不起任何作用; 2)在"贝尔瑙手稿"时期,"原印象"被视为对前摄的充实,从而前摄被赋予连续性,前摄与滞留之间具有了"多重交织"的关系,这种关系消除了时间意识中形式与内容的矛盾;3)通过对充实与直观的进一步研究,胡塞尔最终将前摄视为时间意识的意向性,滞留的意向性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对过去的前摄意向性的保持,从而时间意识成为自身发生的结构,它是一切构造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意识现象学是一门构造学说,其所有构造分析都受一个基本意图引导,即解释自在存在、客观性是如何对意识成立的。在其《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胡塞尔不仅对内时间意识结构中原印象、滞留与前摄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精微的描述与分析,而且在排斥自然时间、世界时间的基础上,通过对内时间意识构造中对象意义持守的阐释、相对时间位置与绝对时间位置的厘清,以及再回忆对客观时间的确证,指明客观时间是如何在主观时间中被构造出来的,从而以现象学的方式首次完成了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意识现象学是一门构造学说,其所有构造分析都受一个基本意图引导,即解释自在存在、客观性是如何对意识成立的。在其《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胡塞尔不仅对内时间意识结构中原印象、滞留与前摄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精微的描述与分析,而且在排斥自然时间、世界时间的基础上,通过对内时间意识构造中对象意义持守的阐释、相对时间位置与绝对时间位置的厘清,以及再回忆对客观时间的确证,指明客观时间是如何在主观时间中被构造出来的,从而以现象学的方式首次完成了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滞留与再回忆在胡塞尔的时间现象学中是相并置的一对基本概念,对其的描述与区分不仅贯穿胡塞尔的时间现象学研究始终,而且也使他与同时代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问题所持的观点保持明显的距离。在Hua X中,通过对时间意识现象学中直观行为的考察,对滞留与再回忆不同特征的界定,以及对它们在时间意识结构中不同地位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澄清,胡塞尔以现象学的方式描述了滞留与再回忆基本意蕴与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6.
在现象学心理学的范围内,胡塞尔首先排除了对客观时间之存在的设定,而后揭示了由“滞留 -原印象-前摄”组成的内时间意识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客观时间的构造问题。胡塞尔的时间 意识分析有助于澄清时间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并因而为理解和评价各种理论模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不 可替代的依据或基础。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一书在其生前没有发表过,一直到1947年,才由胡塞尔文库作为《胡塞尔全集》第二卷出版。它的出版,对我们理解胡塞尔的思想及其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理解胡塞尔从《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哲学的观念》的发展的重要材料来源。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根据布伦坦诺的思想,把现象学叫做描述心理学。1903年左右他开始意识到描述心理学仍然是自然实证的科学,因此它不可能成为逻辑和数学的基础。尽管描述心理学对长久以来建立的经验心理学有贡献,但是为了给逻辑、数学和所有其他的自然科学提供最终绝对的基础,还必须发展意识的哲学的其他形式,这就是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首次提出的先验现象学。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将意向性刻画为意识的本质特征,并对意向性结构进行了详 细分析。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进行了区分,从而为我们理解现象学的 “存在论” 与 “认识论”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线索。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中的 “本质直观”的方法及其理论困 难,体现在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的分析以及意向对象的分析中。而这样的困难使得胡塞尔在 《大观 念》(《纯粹现象学通论》的简称)中重新对意向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向行为 (Noesis ) -意向 对象 (Noema)结构,其中将意义与存在问题相关联,深化了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从而为我们理解胡 塞尔的存在论与认识论 (存在与意义)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明见性,它意味着现象学不预设任何前提,力求回到事情本身,或者说让事情自身显现。但在本文看来,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事情的自身显现与事情的向意识的显现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张力。为了消除这种张力,胡塞尔开启了现象学的先验转向,将事情的自身显现还原为事情向意识的显现,并且最终还原为意识的自身显现。这样一来,现象学的明见性原则就同主体性原则合二为一。不仅如此,胡塞尔后期还引入了发生现象学的维度,希望通过对内在时间意识的发生学描述,最终化解明见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张力。但是,胡塞尔最终仍然没有能够成功地化解这种张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主义著作”形成的 “史前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