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鲁是中国古代小说之乡,明清小说名著大都为山东人写或写山东事,而尤以与泰山文化关联最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绿野仙踪》等五大小说名著,其作者或为泰安人,或隐以泰山为背景,或明确写在泰安发生的故事等,多取自于泰山文化,可称之谓“泰山小说”.“泰山小说”是泰山文化与时俱进的产物,与泰山相得益彰,而泰山更需要“泰山小说”携程.“泰山小说”是泰山文化研究和旅游开发的重大课题,有关方面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文学家江淹从此句领起,写下一篇惊心动魄而又美丽的《别赋》。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诗中叹道:“相见时难别亦难”。正因如此,古人常有临别赠诗的习惯。历代诗歌中写离情别绪的不计其数。这类诗,大都或托酒以将意,或写一时之景以兴怀,或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若无真情实感,就难免矫揉浅俗,流于老套;虽有真情,若无高超的技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诗歌中,最为宋词所接受的,是以《长恨歌》、《琵琶引》等为代表的感伤诗,其次则是那些描写闲适优裕生活的篇章.可以说,“感伤情调”、“闲适生活”是白居易诗歌给予宋词最宝贵的财富.宋代诗词借《长恨歌》或感慨小我的命运无常,或流露浓郁的麦秀之悲,或以“梧桐夜雨”状写离别之凄清,或以“梨花带雨”写花、写人、写雨,或以“分钗”叙本事、咏七夕,等等.  相似文献   

4.
李白对建安以后的诗歌采取总体上否定,具体上肯定的态度。他对鲍照特别推崇,常自比鲍照,古人对李白与鲍照诗歌的继承关系多有提及。李白领悟鲍照诗歌豪迈深沉的气势,受鲍照诗歌强烈的主观色彩影响。鲍诗写妇女题材中有气骨;鲍诗的语言奔放流畅,自然俊发;鲍诗的结构起句突起、收句陡收,中间疏放;鲍诗想象奇妙,意象奇异。凡此种种,皆被李白继承。李白有不少诗与鲍诗的继承关系明显,更有不少名句从鲍诗化用而来。李白学习鲍诗是由于二人的性格相近,遭遇相近,有相近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5.
《韩非子·十过》记载的“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西泰山,当是今河南省尧山对面的太山。西周初年,鲁国初封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尧山脚下,把尧山对面的大山封为太山,即大山(亦可以称泰山)。周公东征之后,鲁国改封于今山东曲阜的奄国,把原鲁国的国名及泰山之名带到改封之地。鲁国原封之太山,战国之后被称为西泰山,就是《韩非子·十过》记载的“西泰山”。泰山信仰在西泰山废祀之后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6.
<正>诗歌中的意境,就是古人的所谓“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其中的景指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诗歌要描写自然景物就离不开色彩,而“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诗歌,作为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者,色彩的处理是对其审美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有时在一首诗里,由于色彩处理不当,结果影响了整首诗的效果,破坏了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正>独创是艺术的生命.只因“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以其诗作中描鬼画仙,写怪志异的“鬼诗”而独树一帜,卓然千载.前人曾指出“鬼诗““盖骚之苗裔”,“太白玄语,实长吉之滥觞”.可见,“鬼诗”同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有着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李贺继承传统,却又不囿于古人,而是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大胆的创新精神,在彼基础之上变化翻新,出奇制胜,表现出独具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8.
出生于盐商世家的程晋芳一生“情情好儒”,尤工诗文,早年家境优越生活奢靡,中晚年渐至贫困客死他乡.其青壮年时期所作诗歌辑入《勉行堂诗集》,由邓廷桢首创多位友朋共同捐资刊刻.诗歌“善学古人,无体不备”,尤以律诗为多;诗风“戛戛独造”,不拘于时而自成一家;内容驳杂“而不觉其肆”,或写景咏物,或抒发性灵,或感怀亲朋,或慨叹人生,为求仕宦也创作一些歌功颂德的进御诗,凡生活游历皆为其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9.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向来被理解为孔子不信鬼神,或怀疑鬼神的证据,但事实并非如此.孔子时代,鬼神问题不仅是个理论问题,它与祭礼联系在一起,也是宗教政治实践问题.孔子儒家特重祭礼,以为祭祀可以报答天地鬼神给人的恩惠:赋予生命、尊卑秩序等等,同时又可用它强化对国与家的治理.正因如此,孔子与祭总是保持敬慎肃穆的态度.对于他和儒家来说,根本否定鬼神的存在是不可接受的.受春秋时代鬼神观念变化的影响,孔子一般不正面谈论鬼神之事,但这不代表他怀疑鬼神的存在.因此孔子的话只能理解为如何正确事鬼神,即事鬼神从事人做起,而不是否定鬼神.历代儒者对此语的解释分析,也充分证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戏曲中有大量的描写鬼神的作品 ,其主要内容表现人鬼相恋 ,与世抗争 ,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 .与小说中的同类作品相比 ,同中有异。作家利用对鬼神的描写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情感 ,作家写鬼写神是为了写人 ,对神鬼世界的描绘是对人间社会的体悟  相似文献   

11.
近古诗渐衰,而诗论益精.近古诗论家对于“可解”与“不可解”“不必解”之诗的争论,从创作和阐释的双重角度出发,客观上揭示出了古典诗歌的文本差异.阐释方式往往因文本类型而定.依据“可解”与“不可解”“不必解”之说,阐释者或执辞求意,或欣然兴会,或专力壹思、精神融合于古人,才可达到某种程度的阐释效果.在诸种阐释手段中,精神融合因其强调阐释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沟通无碍,往往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伍绍东 《社区》2008,(11):42-42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冯玉祥怀着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和失望退隐泰山,感到有生命危险,特于6月14日写好遗嘱.史称“泰山遗嘱(一)”,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勰诗歌在形式本体上,即“怎么写”上的思想是既保守又激进的,他的重文体、重语言、重体验、重想象都符合今天我们研究出来的诗歌创作规律。“诗有恒裁”为代表的“体”的形式规范观偏向于传统与保守,“随性适分”代表的“体”的选择进化观偏向于现代与改革。刘勰诗的形式本体论的主要学说是“诗有恒裁”说:发现诗歌有体,诗人应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本文还在诗学的现代视野中探讨了刘勰诗本体论中的形式论产生的原因及意义,特别是对当前现代汉诗文体建设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朱子学的理论构造中,有关鬼神的论述涉及“鬼神主乎气而言”和“鬼神以祭祀而言”两大论题。朱熹极力主张“两样鬼神”“不是二事”,而这一命题与儒家天人合一之学有密切的理论关联。那么“两样鬼神”何以“不是二事”呢?首先,从《乐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的观点出发,“鬼神即是礼乐道理”,此点结合《礼记》《易传》的相关论述,可以窥看天道与人道是如何沟通的;其次,就朱熹“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之说,祭祀之时求阴求阳、诚报气通,人神“合莫”而绝非假设;最后,从东亚儒学视域出发,日本江户儒者对“两样鬼神”“不是二事”之说有所解构。在中国传统儒学中,人道本于天道,人伦基于自然,故“神道设教”被诠释为神妙之道,即礼乐之道,即天地自然之道。然而对于这一观念,自江户中期以来如荻生徂徕,则将其理解为绝对的宗教信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教材成为“诗歌典范”,显现了传统、正统且主流的诗歌趣味在历史延续中的强势。这一“诗歌典范”的树立,曲解了诗篇本意,简化甚至扭曲了诗人形象,并无视或舍弃了海子诗歌创作中“异端”和“新创”的东西。这样的“诗歌典范”培养着人们的“诗歌想象”和“诗歌期待”,影响了人们对新兴诗歌现象的创造和认同。这一“诗歌典范”的塑造方式竞能大获成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令人忧虑。  相似文献   

16.
"泰山"、"蒿里"、"梁文"早期与统治阶层祭祀仪式中的封禅不死观念等有关,汉末它们逐渐渲化为一般人死后的去处;而死者的殉葬物中的冥船、漆盾等形象,则显示了汉代人"以生事死"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泰山石敢当”词义难解,“石敢当”之人于古史无征。通过“泰山皇玺”的考证,得知“泰山石敢当”实为“泰巖 當”误写讹传,而“當”字应释为“堂”或“皇”,因而“泰山石敢当”原为“泰巖堂”或“泰巖皇”。“泰巖堂”即“泰山明堂”, “泰巖皇”即“泰山皇”。“泰巖堂”石碑,为古时“镇堂神石”,“泰巖皇”为原始“泰山神”。“泰山神”原应为“神龙禹皇”。  相似文献   

18.
导仿点拨改写是改变原文表现形式的一种写作方法。改写比扩写和缩写、仿写等都有较多的自由。今天,让我们试着把一首诗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那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请同学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领会诗意,写清起因。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因。通过初读《给奶奶送阳光》这首诗,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切身实际,想出更合理的原因。二、借助想象,写细情节。《给奶奶送阳光》这首诗歌的内容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轮廓,缺少具体的描写,要使得故事变得具体生动,少不了合理的想象来帮忙。为激起“我”给奶奶送阳光的动机,应适当描写一下“阳光洒满…  相似文献   

19.
贺敬之同志的抒情诗《回延安》感情浓烈深挚、炽热豪放,语言朴实亲切、精炼隽永,是一篇传统语文教材。怎样正确地理解和教好这首诗歌?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肤浅的看法和体会。一、给学生创造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想象和联想是诗人创造意境的重要艺术手段。教学诗歌时,师生的想象和联想是再现意境、进入意境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启发学生联想“境”,而且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把握诗人的“意”。《回延安》开头,诗人写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这一细节。教学时,教师先要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形象化地描述体现陕北地理特征的“境”,描述诗人以“抓”、“贴”两动作为主要特征的外形,使学生如有所“见”。接着,教师应启发学生联想诗人特定的经历  相似文献   

20.
李贺诗歌多言鬼神及其奇诡幽冷的诗风不仅与诗人忧郁的气质和坎坷的人生遭遇有关,也与其诗作的文化背景关系极大:李贺一生几乎都生活在一个冷僻封闭的环境之中;当时社会上弥漫的宗教气氛以及奉礼郎的职业特点;大历以来“师心”的文学倾向和韩孟“险怪”的自觉追求都是形成贺诗多言鬼神,诗风幽冷,语奇入怪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