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肉搜索"引起的社会评价争议是网络信息开放、言论自由与网络环境下公民私权利之保护的冲突表现,也是社会中其他相互冲突的诸权利协调与博弈过程中的矛盾反映。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网络隐私权、名誉权保护制度与互联网侵权救济制度的不足。只有沿着"人肉搜索"的权利冲突与权利边界这一基点,以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与网络信息开放、言论自由的冲突与制衡为主线去思考人肉搜索的价值冲突并给予法律定性,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2.
目前,因"人肉搜索"引发的侵权案件正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而由此带来的法律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因此,文章提出应当厘清"人肉搜索"与侵权的关系,分析和探索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的特殊性、明确界定人肉搜索侵权的内容,最后对于健全、完善网络法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互联网的大发展,网络正把人类带入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如同一柄“双刃剑”,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道德难以应付的伦理问题,其中“人肉搜索”导致的伦理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分析了“人肉搜索”的发展及成因;根据当前出现的网络热点事件,阐述了“人肉搜索”带来的一系列伦理困境;进而对“人肉搜索”的利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人肉搜索”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内在动力源自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失范、其存在强化了人们对社会的认同等观点,促使人们对“人肉搜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金雪莹 《理论界》2010,(12):82-83
关于人肉搜索,近几年来涉及范围愈发广泛,在王菲案后,更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我认为人肉搜索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产物,是社会监督影响力的扩大,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人肉搜索的影响力是把双刃剑。在给寻亲、找人、舆论监督等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某些人的权利造成了侵犯。本文就人肉搜索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包括目前人肉搜索的现状、人肉搜索的双面性、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底线以及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前提下的商业前景等。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机制,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入内搜索”虽然在促进言论自由、信息交流、媒体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也有异化成“网络暴力”的倾向,容易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手段对“人肉搜索”实施严格监管,以使交换知识和信息、承载道德监督使命的良性“人肉搜索”生生不患,造福社会。必须提高“宣泄”成本,加强网络立法,需要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也需要直接规定隐私权,完善“人内搜索”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的政府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良辉 《兰州学刊》2010,(4):103-109
“人肉搜索”在中国引发的巨大争议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我国特有的制度和社会因素造成了“人肉搜索”的兴盛,目前主要有五种类型。尽管其会带来网络暴力、侵犯个人隐私的恶果,但也有弘扬社会正义、反腐监督等积极方面。因此政府应重视对“人肉搜索”的规制,扬长避短。在当前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规范网民的“人肉搜索”行为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转变职能,创新规制方式,运用行政指导管理网络把关人,加强行业自律,最终达到规范“人肉搜索”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随着网络人肉搜索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人肉搜索在为人们提供真相和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等负面影响.面对人肉搜索的双重影响,学界出现了立法禁止和保障人肉搜索的不同争议.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不宜单独立法限制或禁止人肉搜索,应通过完善现有法律,加强对人肉搜索的管理,并根据"被人肉"的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程度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8.
面对人肉搜索这一备受争议的新生事物,结合近年发生的各种实例,通过剖析人肉搜索运用不当对法治的阻碍、避免人肉搜索违法的若干要点,以及正确运用的人肉搜索对法治的促进作用,揭示出在法治环境下理顺人肉搜索与法治关系的大致前景。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作为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人工调查相结合的信息搜索方式,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盲从性、后果的多重性等特点。"人肉搜索"如果被恶意使用或者滥用,就会严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对公民的隐私权、人格权、名誉权等权利造成侵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应当从刑法司法和刑法立法两个层面对恶意的"人肉搜索"进行规制,前者是指在现行刑法规定的框架内,在保持刑法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对《刑法》条文的妥当解释和正确适用,追究某些恶意"人肉搜索"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后者是指在立法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刑法》中增设"泄露他人隐私罪"或类似罪名,将恶意的"人肉搜索"单独纳入刑法进行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是独特的网络现象,已展示出强大功能。人肉搜索运用于案件侦查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新发展,能拓宽侦破案件的途径与方法,是侦查信息化的体现,是保护证人和知情群众的新途径。但是,也面临着侦查公开性与保密性冲突,可能会误导侦查,有侵犯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之虞的现实困境。探究人肉搜索在案件侦查中的运用及其程序规制、立法规制、责任规制和技术规制,对有效发挥其正面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有效地打击犯罪、很好地维护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律未对隐私权作出明确规定 ,而且我国对隐私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也比较薄弱。通过对隐私、隐私权含义的界定 ,隐私的类别 ,隐私权法律关系的分析 ,以及侵犯隐私权的法律救济的探讨 ,从理论上设计我国隐私权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型个人信息权,被遗忘权的产生是为了调整搜索引擎上的过时个人信息。通过删除或隐匿搜索引擎上脱离情境的个人信息,信息主体的人格权益得以实现。欧盟法院在谷歌诉冈萨雷斯案中确立了被遗忘权,并强调了信息处理和传播行为的适度性和适时性。传统隐私权理论无从应对网络个人信息散播行为,也难以为规范搜索引擎上的过时个人信息提供充分法理支持。鉴于个人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差异性、过时个人信息的负面性、以及删除过时个人信息对于社会和解的积极意义,我国有必要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引入被遗忘权。然而,被遗忘权与公众知情权等权利间的潜在冲突也值得注意。在决定是否删除过时个人信息时,比例原则可被用来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13.
患者隐私权:自己决定权与个人信息控制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隐私权向两个方向发展:自已决定权和个人信息控制权.侵犯患者隐私权,在我国医患关系中时常发生.我国法律虽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规定,但至今还欠缺患者个人信息控制权的明确规定.国际经合组织发布的理事会劝告八原则,对完善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隐私权是重要的人格权,患者隐私权以及患者的自己决定权和患者个人资料控制权均为患者的人格权,建议在未来的人格权立法中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4.
论隐私权限制的利益平衡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对隐私权的重视,并不意味着隐私权是无限的,个人隐私在受到隐私权保护的同时,也会被公权力、新闻自由权、知情权等所涉及。不同的权利体现了不同的利益要求,不同的利益之间会存在冲突。对隐私权的限制,在实践中表现为隐私权与其他相关权利或权力所体现的不同利益的平衡问题。利益平衡原则应当被确认为隐私权限制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商业保险领域,保险人为了达到双方信息知晓的对等性而要求知晓被保险人的基因信息,以求更为全面的知情权;被保险人认为基因信息是个人隐私的核心部分,其特殊性要求受到比隐私权更为有利的保护,保险人的基因歧视是对基因隐私权的侵犯,因而极力主张自己的基因隐私权而排斥保险人的知情权。保险人知情权的能动性与被保险人基因隐私权的被动性形成鲜明对比,为此,可采取人格尊严优先保护原则和利益协调原则进行协调,以求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6.
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反腐倡廉的新方式,它一方面强化了对政府官员个人权力的监督制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侵犯政府官员民事权利特别是隐私权的法律风险.在网络反腐中,保护政府官员的隐私权不仅有利于维护人格尊严,而且有利于化解隐私权与知情权及监督权的冲突.但基于政府官员的特定身份,其隐私权保护应定位于公共利益除外标准,坚持适度保护原则,合理划定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7.
金融消费者隐私权作为传统隐私权在金融消费领域的延伸,是金融消费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民事权利。由于在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其与金融机构利益博弈的过程中,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屡屡成为博弈的牺牲品。鉴于此,我国法律有必要对此加以规制。然而,我国目前金融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机制还存在诸多制度性缺失。为弥补相关制度性缺陷,将完善相关立法、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疏通权利救济路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今后解决该问题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8.
高巍  高峰 《北方论丛》2004,(4):117-120
基因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及巨大风险,都要求人类谨慎务实的态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控制基因技术,才能使这门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保护公民的基因隐私权的概念尚未纳入法律范畴,所以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职业道德法律以及对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要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持能动的态度,采取将个人信息附属于隐私权的保护方式。然而伴随着隐私权的现代性转向,司法实践中个人信息的附属保护模式却遭遇了困境。无论从权利配置还是从个人信息保护机构的运作来看,个案裁决的救济方式都无法建构完整的个人信息保护框架。通过创设以私权为核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实现对私人信息在收录、使用、保存和管理等阶段的有效规制,并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无疑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 ,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社会知情权的冲突日益明显。为协调与解决这一冲突 ,我们应当坚持权利协调一致、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众人物人格尊严、满足公众合理兴趣等四个原则 ,同时还要解决好理论研究与立法、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上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共社会知情权的界定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