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中国与喀麦隆的交流合作领域,中国对喀医疗援助是最没有争议,并且最受喀方民众欢迎的项目。中国医疗援喀30多年来,在内容上已形成以无偿提供药品和医疗器械、援建医院、援建专门疾病防治中心、派遣医疗队及培训专门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援助体系,具有内容机制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但为改善喀麦隆医疗卫生状况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成功地树立了中国和中国人在喀麦隆民众心中的友好形象,成为中喀友谊的丰碑。但与此同时,中国对喀医疗援助也面临着宣传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资金资助不足、环境艰苦等系列问题与挑战。未来中国对喀医疗援助可加强与喀麦隆媒体和医疗同行的合作,同时多借鉴国际医疗机构的经验,从而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对外交流上,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历代政府的重视,其对文化交流的态度不同于外国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转变角色定位,开始重视文化的价值,并支持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政府的介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强势的今天继续传承下去,并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巴建交后60年里,积极开展了一些文化交流与合作,但由于条件所限,其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够。随着中巴关系的日益深入,我国对巴开展文化外交不仅愈显需要,而且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同时推进。除官方文化交流之外,社会力量、在巴华人和在巴中资企业都具备开展文化外交的载体作用,并具有各自独特优势。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对巴开展多层次文化外交,对于巩固中巴"全天候友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雯 《今日南国》2007,(13):18-19
十年前,桂港两地的文化交流只能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深层次的合作交流几乎是空白;十年后,在各种层面的文化交流中,独具特色的八桂文化与兼容并蓄的香港文化正在接近、碰撞,继而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产生碰撞,在碰撞中融合。调查显示,当前成都市民族散居区文化融合程度高于冲突程度,整体状态基本良好。然而,生活习俗的差异和彼此沟通、交流不够仍是影响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因素。需要在尊重与理解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加强市民化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素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识;同时,多渠道搭建文化融合平台,大力发展民族贸易,以经济为纽带,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6.
文化交流合作在广西与东盟关系中占重要地位,是广西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当前双方的迫切要求。要以北部湾经济区为桥头堡,加强广西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和载体建设。筹建合作协调机构,适时制定政策,加大鼓励扶持力度,利用已有平台,明确交流合作的项目,推出重点,不断探索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范围、内容和形式,这些是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工作中,为外国学生取一个中国名字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通过对喀麦隆学生中文姓名的分析我们认为:外国学生中文姓名并不等于中文译名和中文昵称;中文命名既要考虑外文原名的语音形式,又要赋予中国文化意蕴;知己知彼,方能使中文姓名成为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愈发密切。作为与我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加强中老两国的文化交往对于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老两国交往的历史源流作为切入点,介绍了强化中老两国交流发展的基础,并基于强化文化软实力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创新传播方式、打通交流渠道、推进旅游合作及发挥学术交往优势等层面,阐述了在中老两国交往中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策略,以期为有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哲布尊丹巴是清代蒙古喀尔喀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转世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对蒙古地区的宗教、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与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本文旨在探讨一世哲布尊丹巴时期,藏传佛教文化在喀尔喀部的发展,并通过大量的文献史料,论证一世哲布尊丹巴在发展佛教造像艺术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增进感情的纽带作用。回归以来的22年是澳门和内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回归以来,澳门和内地搭建多种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可分为初步探索、全面展开、纵深推进三个阶段。经验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尊重文化交流规律,不断打造文化交流新平台;根据青少年的文化心理特点,寓教于文,培育澳门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未来应在制度性安排澳门在国际性文化活动中亮相,加强大湾区教育文化资源融合发展,探索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澳门模式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1.
发展文化服务贸易的迫切性日益被各国所认知,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的谈判和签订的协议中,文化服务贸易已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之一。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发展史的中国没有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服务的国际比较优势,因而在当代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竞争中显得相对滞后,表现为中国核心文化服务贸易存在严重逆差,且发展很不均衡。当前学术界已经认识到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对国际文化服务贸易进行研究的论文专著逐渐多起来,但对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的系统的理论研究非常欠缺。为实现贸易强国之梦,有必要对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对大量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例证分析表明,片名翻译基本采用三种策略:直译、音译和意译,在跨文化视野中考察,当前部分所谓"精彩"片名翻译中存在硬伤:望文生义、乱点鸳鸯谱和低估他人的理解力。  相似文献   

13.
借助府际科技协议数据,研究了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官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微观特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合作具有正外部性,激励创新合作意愿是推动创新战略的起点,更多的创新合作协议才能带来更多的创新合作成果;(2)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合作具有较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合理定位政府作用,搭建企业与高校、研究所之间的交流平台,激发企业的合作积极性是欠发达地区推进创新驱动的重要途径之一;(3)中间中心度对科技协议的签订具有积极作用,说明中介点能够利用中心优势;(4)结构洞限制度的作用为负以及中介中心度作用不明显,均表明企业的弱势地位,结构洞成员掌握的信息资源多为自身服务,并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网络的潜在合作基础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有关交换方面的研究自莫斯对礼物馈赠的探讨之后,一直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界所关注.虽然礼物交换在很多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但劳力、资金、物品等方面的互惠交换现象却很少被涉及.论文通过对一个农村的互助体系的田野调查,阐明了互助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互助是以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以人情和关系为文化基础的社会交换.它既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感情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方式.互助不仅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加深了人们的感情,创造、维持和强化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新航路开辟后,虽然澳门与广州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但由于种种原因,两者在当时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池田大作和季羡林都主张文化产生多元论;重视东西方文化交流;认为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是分析的;分别主张用“天人合一”和“依正不二”的智慧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歧在于文化体系的分类以及在21世纪东方文化是否将取代西方文化的问题,其原因是思想基础、所属国家、文化背景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乡约"不等于"乡规民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学者们在研究中经常将“乡约”与“乡规民约”不加区别地混为一谈。事实上,“乡规民约”是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成员共同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乡约”是乡村社会中以社会教化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民间基层组织形式,二者的内涵并不相同,其历史发展也遵循着不同的路径。将“乡约”等同于“乡规民约”的研究方法既违背了历史事实,也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全球文化的商业化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大趋势。文化交流在现代传播技术的支持下,不但可以快速交流,还可以轻易地克服诸如政治、经济、宗教和地域等障碍实现更大范围的交流。而文化内容的去严肃性、通俗化、时尚性又加速了文化的全球化交流。全球化文化传播和交流无疑伴随着无尽的商业利益,与此同时,当然也隐藏着阴谋、掠夺、强权和垄断等有害因素。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的商业化,特别是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商业化潮流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危害,以及人类文化交流所面临的困境等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全球文化产品贸易提供更好的法律环境,减少贸易争端,文章采用文献归类和类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出现存WTO协议对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制度安排存在诸多不足,如何更好地规范和完善文化产品待遇也成为WTO自由贸易体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角度和途径应该有多种,而对现存WTO协议的完善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也就是应对WTO中关于"银屏配额"、"文化例外"条款规定以及数字产品和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和最惠国待遇规定进行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者提出文化诗学将近二十年,文化诗学的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文化诗学的理论建构,缺少"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结合的中间环节:社会心理与审美理想。文化诗学的理论分歧,主要是新学科与方法论之争。如果文化诗学具备了历史的积淀、现实的召唤和权威的论定等方面因素,成为一门学科是早晚的事情,但也不能忽视成为一门学科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