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街教堂是地处湘北某地的一个基督教堂,自1999年成立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基督教堂。但是,大街教堂在当地取得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与其他基督教教堂和宗教管理部门之间发生了诸多复杂而有趣的互动现象。本研究在详细阐述大街教堂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尝试从“宗教权威”视角来理解这一宗教变迁,并以“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为概念工具来把握个案。最后,本文提出了“宗教权威”的定义,并对其加以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变迁已成为时代的核心主题之一。农村宗教组织作为乡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变迁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文章首先对宗教组织作了概念界定并对其历史发展作一简述;然后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宗教及宗教组织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最后在对所选村庄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其变迁以及在乡村社会中的整合作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种意识形态,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旧的死去,新的诞生,新旧之间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与背离。于是,便有了所谓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之说。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照蒙古宗教变迁,我们不难寻出占主导地位的萨满教终被新兴的喇嘛教所替代的历史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试作些粗浅的分析,请学者专家们指正。一、萨满教的产生与发展萨满教是北方通古斯语系普遍信奉的原始宗教。蒙古人称之为“博”、“孛格”或“孛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是举世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都非常富集的一个区域,该区域有“三江并流”、“丽江古城”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也是“藏彝走廊”和“茶马古道”的重要区域.多元化的宗教信仰是滇西北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翔实的资料,论述了滇西北各民族宗教及其相互影响,诸如整合多种宗教因素而形成新宗教、跨族宗教信仰、各民族圣境灵地的共同信仰、不同民族之间的活佛转世等.提出当下面对宗教的变迁,应该借鉴历史经验,促进滇西北各民族宗教关系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术团体宗教化依赖于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可以促使学术团体宗教化,也可以使宗教化过程中断;太谷学派由学术团体变为准宗教组织是由太平天国前后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黄崖教案”是太谷学派宗教化的转折点,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其宗教化的中断,但中断的深层次原因却是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社会关系变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见的现象之一.城市民族区社会关系的变迁更深深地印上了时代的痕迹.顺河回族区回族社会关系的变迁主要表现在家庭关系、社会组织关系及民族关系上.为了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关系,当地基层政府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回族同胞更应当尊崇生活理性的选择,重塑其传统社会关系的现代品质.  相似文献   

7.
“观”与上古宗教祭祀活动有密切关联,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常用于尊者和国之大事.老子之“观”摆脱了传统的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突破了身份等级的限制,成为修道的实践方式.老子以“妙徼”双观,揭示了道之“无”、“有”的体用意义.老子的“观”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对象化的“看”,而是修道者对其所置身的世界的存在领悟.在“观”的存在领悟中,道之“自然”的价值与意义获得呈现.“自然”即存在的“本然”,是存在者对其自身以及所置身世界的价值性体认.在落实于身、家、乡、国、天下的修道实践之中,老子“道”的实践特征与境界意义获得充分的呈现.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一种伴随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形态的不断变化。宗教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形态的变迁与人类自觉的自我意识同样是紧密相连的。基于宗教与哲学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我们有必要对宗教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与辨析,通过对宗教意识及费尔巴哈宗教观的阐释,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在马克思所开启的视阈内对宗教问题做出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由武汉大学宗教学系主办的“基督宗教与当今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5月 2 8~ 30日在武汉大学举行 ,来自美国天主教大学、美国圣若望大学、国际天主教哲学研究会、美国精神心理研究所 ,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丛林、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共中央统战部等大学、重要学术研究机构以及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 4 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主要就“基督宗教与时代变迁”、“当代基督宗教伦理”、“宗教比较与宗教对话”、“宗教与文化”、“宗教本质与意义”等一系列基督宗教的当代…  相似文献   

10.
虽然英国哲学家休谟常被标签为“经验主义”或“怀疑论”,但其对“宗教”的思考,无论从形式上或内容上来看,却也有别具哲学意涵的论述.在形式上,休谟从逻辑分析和经验论的方式来反驳“自然宗教”论;在内容上,休谟认为:“宗教的正当职务在于规范人心,使人的行为人道化,灌输节制、秩序和服从的精神.”即是从“宗教社会化”或“宗教道德化”的视角肯定“宗教”的意义.本文的写作目的即以《自然宗教对话录》重构休谟的宗教思想,厘清其所说“真正宗教”的意义,最后尝试从当代宗教哲学家保罗.蒂利希的“终极关怀”来检视休谟的宗教思想之哲学意涵.  相似文献   

11.
三星堆文明博大精深 ,谜障重重。考古发现表明 ,在三星堆一带已有相当程度的等级区分、宗教遗存。在由氏族社会转移到国家组织的变迁过程中 ,其主要宗教形式为体现生者血缘关系的祖先崇拜。三星堆出土大量带有商文化特征的器特表明 ,其主要崇拜对象为“远祖” ,主要宗教观念是“返古朔本” ,主要思维特征为神灵思维。以铜器为代表的三星堆文物 ,就其器型、纹饰而言 ,其基本造型来源于商代青铜器兽面纹的基本母题 ,与“物我混同”原始思维相对应 ,呈现出神话宇宙观古老遗存符号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金龙四大王是明清时期盛行于黄河流域、运河沿线的重要民间信仰之一,与中国传统宗教有着密切关系,其经历了由“人”到“神”的演变,而转变的过程与环境变迁、政府宣教、民间推动等因素密不可分。正是由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需求与现实需要,强化了该信仰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传播与延续,而信仰在史料、文学上的记载与描述,既是源于现实的书写,也有艺术上的加工与塑造,充分体现了信仰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关系。而由信仰本身所衍生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又进一步影响了区域社会,成为了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文化”命题,曾对宗教研究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巨大历史作用,也开拓了宗教研究的广阔视域,对扭转进而深化对宗教的理性态度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宗教研究的深化,该命题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将宗教研究的泛文化化倾向,从而导致对宗教自身的超越维度的遮蔽,削弱了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的宗教特性的澄明.由此,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事实上,在狭义的文化视域下,人类文化样态植根于宗教之土壤;而从宽泛文化视角看,宗教则显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协同渗透、功能互补,宗教在与世俗文化样式互照中展现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祖先崇拜是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宗教与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互构的内核.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传统宗教伦理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相对稳定因素,并成为乡村生活秩序的内生性基础力量.在现代乡村生活秩序中,祖先信仰主要体现为:宣扬“祖先”和“孝”的理念、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完成敬祖仪式、构筑乡村社会的权力场域.对祖先崇拜进行适当制度化建构是协调国家、社会和宗教关系的很好途径,也有利于建立以内生秩序为导向的低成本乡村自治.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联姻,一方面是它需要文学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它的“真理”,另一方面是基督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超出了狭隘的宗教意义,形成了一种对西方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现象。自中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在其发展中走过了一条对基督教顶礼膜拜、反思与反叛、回归与超越的变迁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以美育代宗教”意味着在现代社会,审美可替代宗教承担其统治时代的启蒙—救赎的重任.在宗教衰落、资本主义兴起、社会逐渐分化的现代社会,分化使领域之间及其内部获得自律性的同时,也在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社会各阶层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从而使公共道德体系垮塌.而与宗教共通于个人情感体验的审美,却因其无功利性和普遍有效性,在对抗因目的理性和宗教缺失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和信仰空白中作用显著,“以美育代宗教”成为弥合现代工业社会危机,建立公共道德规范的合法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严格界定“道德变迁”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了在当今科技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日益迅猛的时代,道德变迁所呈现的基本趋势。为应对道德变迁的这种趋势,对我们以后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几点设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西方叙述学中文类的观念,来分析道教东晋上清仙传的名称体例、语言笔法与意象结构上所表现的叙述内涵与特质,以凸显其作为宗教别传的文学意义与“修与报”的结构功能。首先,探讨其内传命名的区隔性与传信性,内传撰阅的封闭性与神圣性,以及所表现的形式体例特质。其次,分析其结合宗教体验与文学美感所形成的诗的、象征的、神话的宗教语言,以及叙述虚实笔法与情节发展的结构性关系,所具显的“既是宗教又是文学”的艺术美感。最后,解析文本中感官字词描述所呈现的丰富文学意象,以及修炼与仪式所蕴含的叙述结构,推定其应颇合乎“奇幻叙述体”的叙述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9.
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宗教批判。这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思想演绎和历史发展的始终。像之前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一样,他们试图通过宗教批判,将异化为天国的“神圣世界”还原为人间的“世俗世界”,把“神性”还原为“人性”,以彰举“世俗生活”的基础性地位和价值。在此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原则也历经演化,呈现出由“宗教是团体无意识的神话表达”到“宗教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主观虚构”,再向“宗教是‘类’本质的自我异化”演进的逻辑特征。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逻辑所展现出来的“滤洗”基督教教条中的超自然成分、否定基督教历史的一般合法性和颠覆神圣世界的理性支柱,亦即把“人的世界还给人”的激进历程,不仅为青年马克思走向科学的宗教批判开辟了道路,而且为青年马克思由“宗教批判”经“社会-政治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概括康德晚期最重要著作《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出康德提出的“道德必然导致宗教”和“上帝就是道德立法者的理念的主张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早期道德宗教思想,对近代德意志宗教哲学的彻底理性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分表现了康德反对宗教迷信和宗教狂热的理性精神.但作为德国市民阶层的哲学家,康德的这种宗教哲学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