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之攀,制定文化创新规划,增强中华文化的创新力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当务之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之策;对外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增强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迁,在中国对外关系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的"南南合作"也在顺势求变.在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的21世纪,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究竟如何深化和拓展,新千年以来指导中国"南南合作"的理念演进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采取了话语研究的方法,旨在通过揭示相关重要政治话语所承载的意义结构来解读中国的南南合作理念.具体而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不同时期就合作问题发表的文件记录了中国合作观的变化,对文本的结构、风格、语言等进行比照、解读,方可鉴以为镜,以类而推.在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合作中,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颇具代表意义.本文选取了中非合作论坛分别于2000年与2006年发表的<北京宣言>和<北京峰会宣言>进行比较,认为文件中所包含的内向性、整体性及平等性的中非合作发展趋势体现出中国作为"建设者"追求和谐世界理念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LexisNexis全球新闻在线数据库的样本计算分析,呈现近十年来“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规模倾向、议题框架、产业分布和全球共现。针对合作国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图景,结合“文化影响力”这一接轨国际的国家评价指标,从中发现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国际传播现状,进而探讨“一带一路”作为经济合作框架为激活文化地理扩散链路、发挥文化在地对话效力、担当文化市场参与驱动和拓宽全球文化共享空间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契机。因此,应主张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愿景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平台,接轨全球文化市场趋势,将文化影响力的切实提升与文化经济的细分开源通盘布局,在文化生产对话、文化扩散传播、文化贸易合作和文化消费共享等路径中生成、赋能、承载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王云鹏  杜刚 《理论界》2012,(4):141-143
在当今多元文化和国家间密切交流的时代,各国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提高警觉性,自觉的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口号中的陷阱。在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提高中华文化本身的自强性和自立性。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文化的选择与互动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交流媒介编码失误和交流媒介译码误读问题,这严重制约着跨文化有效传播。造成跨文化传播冲突的主要原因是高度语境文化和低度语境文化的差异;文化是软实力的载体,挖掘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增强跨文化传播的传导能力,从而消除误解与偏见,以达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作为新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载体,对新疆少数民族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从文化层面上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是民族间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从战略层面上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是传递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从题材选择上看,优秀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能够增强其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公共外交,又称人民外交,是通过民间交往的形式开展工作,将国家间关系由非官方上升到官方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外交关系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公共外交开展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民间经济贸易往来、人员交流与技术对接、文化艺术活动的对外传播等多个方面.音乐作为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在国际交流中不仅传播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中国文化,而且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国家文明的了解与传承,加速了公共外交的开展,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8.
对外汉语教育是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文章从对外汉语教育传播的意义、现状与问题等方面着手,研究了对外汉语教育与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地位的关系,并就对外汉语教育的传播战略思维做了较为深入地探究.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有关联,但这种关联并非是一种简单对应关系,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接受者往往基于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甚至虚构信息来建构一个国家的形象,具有很大的想象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对方的接受习惯,要将文化传播看成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要考虑到文化接受的"理解"和"认同"的两个层面。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好驻外文化中心这个平台,要采用留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说中国传统经典和价值观念,要采用对方容易接受的形式来对外宣传我们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一国的文化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感召力对于一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成了构成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大国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利益的维护与发展。国家文化利益有三个层次,即国家文化产业利益、国家文化自身利益、广义国家文化利益。国家文化利益的实现有向内向外两个维度,向内通过增强民族凝聚力、锻造民族精神、确立道德规范、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精英文化的水平等方式;向外通过拓展国际责任利益、坚持意识形态独立性、拓展中华文化发展空间等方式。中国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应是在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学习和文化调整的基础上,强调中华文化的特质,增强中华文化的感染力,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是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中国化表达,但二者又存在很大的差别。正是由于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化的学术概念,中国学术界十多年的研究也是大相径庭的,不同学者从各自的学科出发对文化软实力进行了阐释,形成了对文化软实力的不同理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人文精神,即重天道、法自然、尚人道的人本主义、反省自求提升自我的内省主义、尚中贵和的中和思想、克己复礼的礼仪主义。这是中国品格所在,也是世界普存的中国元素,它们不仅能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柔性,而且作为资源要素也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元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社会进行价值整合和规范整合,从而达到塑造中国全新自我的目标。这些思想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同时在经过当今中国的全新阐释之后而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异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在美国的语境中,华裔所指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美国华裔文化,并非我们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其间的差异被想当然地忽略了。正因为如此,美国华裔作家所声称的身份认同往往与中国读者所理解的有很大的差异。讨论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首先要确定美国华裔作者所指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其间的差异所具有的意义。提出“美国华裔文化”的概念适可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嘉璐 《文史哲》2004,(2):5-1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它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华文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中华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商周以来,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并吸取周边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单凭自己的内部力量,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成长和细密化过程中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并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异质文化。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闭消沉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民族的文化自觉决定着文化走向和建设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当前,应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鼓励发展雅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好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的起源学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当今社会,中国茶文化没有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发展、强大。中国曾经有过影响过世界的文化,如丝绸、陶瓷、中医药、茶文化等,现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原有的古典文化慢慢的被稀释、蚕食。本文从茶文化史的角度出发,以茶的起源为中心学说进行研究,并提出我们更应该再深入学习曾经引以为自豪的中国文化。茶文化没有过时,并且永远不会过时,永远都是中国的一部分,组成中国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儒学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一现象在世界文明中也是独一无二的。1915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最终打破这一传统,使许多西方思想观念传入中国,对传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儒家思想受到批判。然而,由于儒家文化内在的演进逻辑与中国文明能够很好的贴合,儒家文化实际并没有消失,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不是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其核心诉求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必先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并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民族意识复兴;民族文化复兴要尊重、理解并重新解释民族文化传统;主张在灌注时代精神和融会世界文化基础上推动民族文化现代化。文化民族主义反对全盘西化,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而是以文化现代化为基本诉求的现代化思潮。  相似文献   

17.
王树人 《文史哲》2007,(4):42-46
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儒学之文化融合,被看作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成功范例。但明末清初之时,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文化传入中国,却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既有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霸权主义因素,也有中国统治者坚持儒家道统决不动摇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引进西学并高扬西学,同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自戮式的贬抑,一直是中国20世纪思想文化发展的基调。其结果是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处于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失语症"状态。要恢复中国思想文化主体地位或找回"失语",只有在艰苦的中西思想文化的会通中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股票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市场,走过了19年超常规发展之路.超常规发展的股票市场,其主流文化是投机文化,高风险是这种文化的必然结果.在投机文化主导下,投资者之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公开、公平、公正"之原则难以有效维护,股票市场之稳定、健康与和谐发展难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学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笔者认为,尽管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偏差,但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思想的引进,为中国社会确立了"科学"与"民主"的文化观,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仅就这一点而言,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20.
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不但使得文化、中国文化、审美文化和中国审美文化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暧昧不清,而且因为其自身所带有的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导致了对中国美学研究本身的学术性消解。其实,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性建构,而不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建构是所有现代化后来者的共同策略,也是文化与民族主义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