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山西的70后作家,葛水平的创作聚焦于自己故乡的乡村。她小说中的乡村书写,通过对乡村女性生存境遇的多重审视,揭示了女性的工具角色和失语状态;叙述乡村女性情欲的无忌展示,表达她们对性的要求以及对爱情的追求;其对乡土历史女性的日常生活书写也为女性乡土书写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表达方式和论说空间。  相似文献   

2.
性别对作家构成的潜在的意识影响是不自而然的,由谁来叙述,情爱事件就会呈现不同的意义,叙述者对异性的叙述总是一种“想象性”的叙述,而对同性的叙述大多是“经验性”的。认识潜存的性别盲视给文学带来的影响,势必是一件艰难而又有价值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将启蒙作为其诗学主张的核心主题 ,并自觉地将这一主题贯穿于其诗学体系之中。他明确提出诗歌要用当时的新语句来表达新意境 ,诗歌要表现近代世界新兴的社会理想、哲学观念及其自然科学、物质文明 ,宣传当时欧洲先进的精神思想 ,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变革服务。启蒙是梁启超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他诗学的基础 ,是理解他诗学主张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对“启蒙”话语及“民间”生存秩序的考察与思索是毕飞宇小说的两个中心主题。在他的笔下,“神圣”的“启蒙话语”被粗野、蒙昧的“民间话语”一再地冲击、颠覆,“启蒙者”被羞辱、愚弄,毫无还手之力,这构成了对“启蒙神话”的质疑。而另一方面,“民间”的话语环境中也渗透着强烈的权力意识,“民间”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具有权力“规训”力量的空间,成为极权政治获取其合法性的土壤和源泉。“民间”不再是想象中的非意识形态化的牧歌之地,它的复杂、蒙昧与野蛮也粉碎了知识分子的文学性想象。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20世纪美国男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均是文学研究的经典作品.运用性别诗学理论来解读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书写,从中窥见男女作家的男性观,比较其共同点和差异,并究其缘由,揭示两位作家对男性的客观审视和温情关怀,拓宽了文学作品的精神空间,两性和谐才是人类最终的归宿.  相似文献   

6.
王跃文的小说以“官场”为触发点,描摹出了以权力意志和权力话语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生态,以此刻画出中国特色的社会文明发展现状。而常人化生存成为其小说人性思索的基本前提,并规定了以权力为生存机制的各种游戏规则。常人化让人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本真,陷入了无根的焦虑。在这种焦虑中,大多数人无所适从地归附于权力意志中,最终成为了常人化的“庸众”。正是大多数“庸众”的普遍麻木导致了“独异个人”的被放逐。诚然,“独异个人”的自我追寻永远不可能成功,但在某种有限的程度上,他们挣脱常人化的束缚,得到暂时的也是可贵的个性精神的展露。  相似文献   

7.
现代启蒙话语的温馨书写——论冰心早期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在其早期创作中,以其特有的女性眼光审视社会变革的艰难,她立足女性独立、围绕家庭纠缠,轻声絮语地书写着一曲曲爱与善的协奏,温馨书写是对这种风格的最好描述.对冰心女性主义文学特色不能泛泛而论,更不能以当代女权主义观点肆意衡量与肢解,它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碰撞、交融语境中女性话题的独特书写,既有对传统的因循,更有超越与创新,自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儿童”既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话语方式。在当代小说的创作中,儿童也是小说家性别书写的一种方式。女作家通过书写儿童来找到一种消解的途径,来减轻文化、社会要求的角色所带来的心灵的重负;而男性作家更多地把“儿童”当成是一种叙事策略。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创伤性童年记忆”、“童年的文革显现”、“叙述视角(叙述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男主外而女主内是中国儒家的传统礼教,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男外女内的教化礼仪得到强化。帘幕可垂可卷,有着阻隔和连接内外的功能,在内外世界交接的地方,存在着双性目光的交流。帘幕意象由此获得性别角度上的内涵,不同性别主体探知的帘幕世界大相径庭:男子作闺音时借帘幕背后的女性生活表达自我心境,使词作具有双性之美的审美特质;女性词人则借用帘幕反映自身深居内院的孤独生活以及展现自己对自我角色的期待,具有自我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10.
11.
女性形象及情爱叙述是周立波小说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周立波小说的深层创作心理。小说中女性母性化的人格特征,以及"象征父亲"的威慑性在场,反映出作者的"俄狄浦斯情结";小说文本隐伏着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双重动机,两者建构的主题呈对立统一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洞悉,有利于明晓周立波小说复杂性特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跨世纪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从1980年代小说对诗性乌托邦的营造转向了对当下日常性存在的揭示,回到了"人"和"文学"的起点。这具有重大的文学史意义。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文学的贬低和对日常生活的神化;无法建构起关于自身的连贯的叙述顺序,以缓解一系列"现在"时间的流动所带来的焦虑。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的女性诗歌作为女性心灵的直接展示,由最初的追求真善美,呼唤人的尊严与平等到力图从男性巨型话语中浮现出来,在性别对抗与文化解构方面显得十分大胆与突出,对女性自我生命经验进行真实的书写,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属于她自己的女性经验世界--"黑夜",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学史叙事的女性诗学存在.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湘西小说有两种诗性:抒情诗性和哲理诗性。沈从文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以原生态和象征态叙事来构筑抒情诗性,浓郁的抒情性和理想化色彩是这种小说的突出特征;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转向观念态叙事,深沉的思索和智性的灵光显示出批判的锋芒。如果说沈从文早中期的湘西小说呈现出唐诗的意境美,那么其后期的湘西小说则是一种宋诗般的理性美。  相似文献   

15.
苏童在打破固有叙事模式,力求全新的叙述话语和方式的"先锋"性的同时,努力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关涉人类生存的契合点。苏童不遗余力地挖掘普遍人群所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境遇,写出了人类的生活里潜藏的荒谬、无奈、美的幻灭、命运的强势压迫等一系列质素,使他的作品真正触及人类生活的暗影。孤独、荒诞以及叙事伦理意义上的苦难书写构成了他一贯的生命叙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存在意识较为强烈的小说家.昆德拉与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既在存在观念上有内在联系,又在入思方式上形成深刻差异.以塞万提斯为例,昆德拉指出了哲学家对"存在"领域的遮蔽以及小说家对敞亮"存在"的独特贡献.小说的相对性立场与怀疑论态度,使其中的"存在"成为一种对话式、开放自由的思想,不同于哲学式的思辨概念.穆齐尔所代表的小说"第三时"美学--沉思的美学,在把握存在主题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而这一沉思的传统在20世纪遭到漠视.重新发扬小说"诗性地沉思存在"的传统,正是当代小说家的重要使命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 2 0世纪的王夫之诗学研究中 ,“宾主”说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王夫之的“宾主”说主要是指诗人在创作中处理心与物或情与景的关系时所应依循的原则 ,是以宾主融合 (与情景妙合相一致 )为最高境界的艺术理想。探讨“宾主”说 ,有助于把握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论 ,有助于认清他的诗学的真面貌。本文试对王夫之的“宾主”说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涵加以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学“平淡”美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思维特征上,“平淡”具有集大成意识;2.审美特征上,“平淡”是一种老境美;3.情感特征上,“平淡”体现出处穷而淡然、淡泊却又不失进取的超然心态;4.鉴赏特征上,“平淡”以隽永深长的滋味为审美取向,由此演化出宋人鉴赏诗歌的新方式──涵泳。“平淡”在宋代诗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巴赫金的狂欢诗学来审视明清时期的小说,明代由于哲学领域中心学平民化和通俗化的影响,小说叙事的狂欢化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基本品格。从分析《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几部作品入手,揭示了文学狂欢化的演进过程。明清小说叙事渐渐摆脱历史理性的约束,通过作家思维的狂欢化、小说体裁的狂欢、作品世界的狂欢,把小说叙事推向了古典文学的巅峰。借助狂欢化诗学,找到了另一个重新审视明清小说叙事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0.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作家自我定位于普通大众,他们便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待现实、审视历史,从而扫描到了民国时代稳固、久远的日常生活及其历史延续性,即宗法组织、亲情伦理、封建等级等传统文化精神对人们的生活、行为的渗透与影响。但普通大众的自我定位也使民国叙事强化了色情、暴力、神秘等内容,这是对民国时代的另一种着色功能,与覆盖在政治意识形态之下的民国叙事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