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缅甸风情     
小妹是中缅合资企业里的白领,在西双版纳最荒凉的动海布朗山.地掌握着缅甸锰矿发往大陆的验货权。4月16日那天,她告诉我:“哥。给你搞了个临时手续,你去缅甸玩玩,也许会很有意思。”我心里似乎有些茫然,她笑着旺了我一眼,“这么大个小伙子丢不了。”下午她把我领到了一  相似文献   

2.
孙纯福 《老年人》2012,(3):24-25
2011年春节,我到缅甸北部旅游。我的好朋友、佤邦电视台台长三木告诉我:"你有个叫伍方友的湖南老乡,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你想不想去看看?"一听这名字,我便想起了我的一个老同学,也叫伍方友。他在1967年2月和我一起参加"大串连"时来到昆明,不久便入缅参加了革命。虽然世间同名同姓的人很  相似文献   

3.
缅甸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浓厚的“胞波”情谊。周恩来总理生前曾九次访问缅甸。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对另一国访问九次,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是少有的。在缅甸访问期间,周总理又曾三次穿缅甸民族服装参加活动,这在访问缅甸的各国领导人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4.
现实关注     
“世界吐痰大国”“痰”何容易  不久前,丁先生去缅甸旅游,导游一再嘱咐:到缅甸千万别随地吐痰,吐一口痰罚500元人民币。可一位同胞在尽情游乐时还是“忘记”了导游的警告,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这时,马上走过来一名保安对他进行罚款,这位游客经过好说歹说,保安还是罚了他300元。丁先生说,这是缅甸对随地吐痰的处理办法,效果不错。而现在“北京越来越美了,可还有不足之处,痰迹就是一例。当你走过主干道的过街天桥往脚下看时,到处是痰迹。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汉城在1988年奥运会时,也有很多人喜欢随地吐痰,…  相似文献   

5.
缅甸女孩     
缅甸女孩□胡希润阿沐是一个缅甸姑娘,曾是我们公司的雇员。1992年,我们随着下海的滚滚人潮,跨云岭,过怒江,来到孔雀之乡瑞丽淘金。瑞丽是中国和缅甸交界的地方,聚居着两国的好几个少数民族的边民。为了打开缅甸的商路,我们需要一个懂中缅两国语言的人。寻遍瑞...  相似文献   

6.
“1894年2月的第一个星期,我从日本回到上海,打算沿长江而上,先到重庆,然后悄悄地穿过中国西部、掸邦、克钦山脉来到缅甸。以下叙述会告诉你,这一趟旅行是多么容易和愉快。然而,这在几年前却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7.
孙纯福 《老年人》2011,(2):20-21
2010年国庆节期间,笔者来到缅甸北部佤邦旅游,在那里待了两天。因水土不服,我到当地一家名叫“康福”的诊所看病。出人意料的是,诊所的医生章长仁,竟是一位湖南同乡。老人为何来到异国他乡从医?他又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相似文献   

8.
倾听     
《现代妇女》2010,(7):5-5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上学去啦。希望这不是永别,我要活着回家。亲爱的老师校长,我来上学啦。您不能让坏人碰我,我要活着回家。亲爱的叔叔阿姨,我在上学啊。您有不满去上访,我要活着回家。  相似文献   

9.
杨继承 《老年世界》2010,(20):30-30
告密 宝宝:“妈妈,可不可以给我二十块钱?” 妈妈:“去去去,没有。” 宝宝:“妈妈,如果你给我钱,我就告诉你,当你上美容院的时候,爸爸对女佣说了什么。”  相似文献   

10.
《当代老年》2010,(4):43-43
胖大夫:我今年58岁,身体不错,就是近几年经常感觉自己的舌头火辣辣的,有烧灼感,食物一刺激还有点痛。为此,我去口腔科,口腔医生说我没有口腔问题。我去神经科,医生建议我打增强免疫力的针,我打了也没作用。我又去看中医科,吃了中药,吃时好些,停药又复发。看过的医生都说不出我舌头异常是什么毛病,我想知道是何原因引起的,该如何治疗?  相似文献   

11.
退休后,我应朋友的邀请多次前往金三角地区参观旅游。在那里,我被一些原国民党残军的思乡之情所打动,帮助他们在祖国寻找亲人,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赞誉。2004年11月初,我到缅甸万宏看望一位叫石松祥的朋友。几天后,几位华人辗转找到我,请我帮他们在祖国寻找亲人。原来,他们是国民党残军,早年从我国云南、贵州等地来到金三角地区,后成为了泰国公民。这次,他们从泰国越境到缅甸打工,赚取一些生活费用。这些人中,有位名叫刀玉星的老太太。她是云南孟连县人,1953年初的一天,年仅14岁的她被越境的国民党残军抓走,让其嫁给一名残军军官。  相似文献   

12.
香港回归祖国,转眼十年了。我有个亲戚在香港,1984年我到那儿去过一次,2006年春天我又去了一次,前后两次赴港,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回归后香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南桥 《中外书摘》2014,(2):89-90
前天写了一篇随笔,说我很喜欢文学翻译,可报酬让我受不了。我决定以后不做了。我觉得我应该像“哎呀妈妈,请你不要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没有出息”的歌词译者一样,改行去修锁,或者去养猪。  相似文献   

14.
最近去一家公司调研,在那里碰到了我四年未见的大学同学,我们都非常高兴,同学热情地邀请我去酒吧喝酒,叙叙旧。  相似文献   

15.
卡门 《伴侣(A版)》2016,(4):44-45
他转过身去,留给我他不算宽阔,但曾经背负我在海边的后背。我伸手去触摸,那温度让我眷恋……我明白,苏锦是一座海鸟停靠的孤岛,注定不会只属于某一只。而我也终将迁徙回去。  相似文献   

16.
佛教是缅甸的国教,缅甸有将近89.3%的人信仰佛教,大约5.06%的人信仰基督教,3.8%的人信仰伊斯兰教,约0.5%的人信仰印度教,另有0.2%的人信仰泛灵论。尽管基督教徒在缅甸总人口中占的比重不大,而且集中在克伦、克耶、克钦等几个山地民族之中,但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参政意识,加上基督教徒在缅甸的活动和基督教在缅甸克伦、克钦等少数民族中的传播,是这一时期缅甸宗教文化发展中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它对于缅甸的民族关系也有着长远的影响,基督教组织与境外的宗教、人权组织联系密切,所以基督教势力对缅甸的政治和民族关系的影响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7.
我已去过西藏四次了。朋友问我:“去西藏有高原反应,去一次可以了,怎么老是要去啊?”我只好笑笑,淡淡地说:“没去过,不知道;去过后,总会想着那个神奇的地方。”说起来要感谢上海的援藏干部。从1995年起,每年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的建设,三年一期,每期50名同志。上海科技界派一名干部去日喀则科委工作。就这样,万里之遥的西藏,就一下子贴近了。我有机会为三位援藏科技干部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许多东西,促进自己思考、读书、请教……因为西藏行,使自己的眼界开阔了。西藏情结牢牢地系在心中。  相似文献   

18.
王琪 《老年世界》2009,(4):28-28
三十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组织上派我和另一位同志去北京搞调查。通知来得很急,第二天就要出发,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赶着去买车票,第二件事便是拿着单位介绍信去粮食管理所换全国粮票。因为去北京是出省了,必须要有全国通用粮票。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吃饭都得要粮票,而要去外地,全国粮票更是一张不可缺少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9.
出发到纽约时的心情真的有点异乎寻常的伤感,我当时觉得为我送行的人都比我本人更兴奋,他们都说去纽约的人都是说去看看,去看看就不回来了。可是我想,我当时不是这么想和要这么做的,我妈妈当时还在住院,关于我要怎么开口告诉我妈我的远行,曾是我不知如何是好的事,所以当飞机一起飞,我便开始泪如雨下,眼前满是我妈在医院窗口向我挥手的身影,而这一别竟成了我们的启远。  相似文献   

20.
儿子一家早就去了美国。退休之前因为忙于工作,一直抽不出时间去探亲,去领略一下异域的风情。退休以后,儿子热情相邀,我在作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坐上了去美国的飞机。这一呆就是半年多,在我的退休生活中称得上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其间,一次去大西洋捉螃蟹,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夏天的一个周末,儿子宣布第二天去大西洋捉螃蟹。听到这个好消息,在学校里关了一个学期的小孙子欢呼雀跃,我也是打心里分外高兴。我知道儿子、儿媳平时工作很忙,难得放松一次,难得有这么一次“全家游”。第二天,我们全家起了个大早,从亚特兰大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