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李守贞称誉为日本战后文学旗手的大江健三郎,被瑞典皇家学院授予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八个日本人,也是继印度的泰戈尔和日本的川瑞康成之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三个亚洲人。从小立志当文学家大江...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文学奖的最伟大之处也许在于它将某一地域的作家迅速提升为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级作家。日本当代作家大江健三郎便为一例。大江文学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学界同仁自研究伊始便力图在世界文学的总体框架和东西方文学交融的语境中,结合日本文化传统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成果斐然。颇感遗憾的是在我国长时期找不到有关大江的传记和研究专著,魏善浩先生的新作《大江健三郎创作论》为读者及学界全面了解大江及其文学的整体风貌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使我们得以有幸揭开这位由东方走向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神秘面纱,一睹其文学风采…  相似文献   

3.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日本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日本战后文学的杰出代表。与日本传统文学相比,大江文学更贴近西方式的理性。他在作品中"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像的世界,在那里,生命与神话凝聚在一起,构成一幅当今人类困境中惶惑不安的图画。"若干年来,大江健三郎始终凭藉心灵的感应,以理性的头脑思索对象,写出了真正取材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大江健三郎第一阶段中期的文学,以当代青年的“性”为主题,描写了一系列“反英雄”人物的形象;之后,在“性的人”和“政治的人”的观念的规定下,大江健三郎的“性”冒险,反映了非同凡响的创新意识,但暴露了概念化的弊端,也给文学创作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38年前在存在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开始小说创作.他以清新的感受和绵密的文体描写“被封闭、被监禁状态”下同时代日本青年的苦闷与不安,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被誉为“川端康成第二”.大江文学的第一个乐章即奏出非同凡响的和弦.  相似文献   

6.
将个人的体验投射到文学作品中是大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长子-残疾儿大江光的诞生标志着大江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大江光不仅成为大江家族生活的中心。“与残疾儿共生”这一主题也成为大江文学中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主题。对这一具有普遍性、世界性的主题的深刻描绘也成就了大江健三郎本人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中国人在经历了100多年后终于填补了无人获奖的空白,它为中国文学和文学翻译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文学翻译作为架起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桥梁,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国文学翻译行业前景堪忧,其表现如下:原著外译数量少,作品翻译质量不佳,优秀翻译人才缺失等,影响着中国文学翻译作品在国内与国外的传播.因此,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大外译作品基金扶持力度,改革翻译人才评估机制,增强翻译人才队伍等也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奖项的中国本土作家.纵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为里程碑的文学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由1981年登上文坛并获得前辈艺术家的赏识,1985年开始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引起学术界的积极关注,90年代以来,他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自我突破,佳作不断涌现,赢得学术界的激赏与期许,成为当代文学与世界之间“新航道”的领军人物之一.莫言的文学路线图为中国当代文学今后的发展之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大江健三郎于1994年成为继川端康成后的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表现出深厚的日本文化底蕴.特别是在大江的作品中,森林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大江健三郎的笔下很多关于森林的描述,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对日本森林文化的感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传统的森林文化对于大江健三郎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熏染.  相似文献   

10.
大江健三郎的创作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年的足球队》为例,作家在成长的创作主题,逃离、漫游、回归、再生的情节模式及边缘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都深受西方历险题材的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60年代中期以来的30年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工作,已明显地打破了欧洲中心主义的传统模式.欧洲人以外的得主,已由此前60余年间的1.6%增至33.3%.本文通过探讨亚洲的泰戈尔、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三位获奖者在文本传播途径、对20世纪人类文学精华的承继特点以及对东方文化精神与民族文学传统的恪守方式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意在进一步体味这项世界文学大奖的原则精神,并试图对评选工作进行某些规律性探讨.  相似文献   

12.
长篇小说《洪水淹没我灵魂》系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现代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一部力著。本文从文本样态、艺术视角、理念流向等几个侧面,论及了这部作品的得失。文章认为,对现代人类的精神危机,核问题、残疾人和暴力倾向等人类生存的重大主题的关注,是大江文学的核心;也是这位作家的创作个性与过人之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江的创作标示着现代日本小说精神的某些本质方面。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奖项的中国本土作家.纵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为里程碑的文学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由1981年登上文坛,80年代末已经引起了海外读者的关注,90年代起其作品开始向欧洲、东亚、中东诸国广泛传播、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早被译介、影响范围最广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新世纪以来,莫言作品的传播版图不断开拓、引发“莫言效应”、“莫言旋风”的同时,进一步赢得了世界文坛的认可.本文综述莫言文学作品在国外的传播历程,莫言的文学传播路线图或能为其他中国作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大江健三郎和“大江文学”特色于进江1994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向全世界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又学奖授与日本战后文学的旗手,著名现代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奖的理由是他“以诗一般的力量,创造出一个想像的世界,通过对现实生活和神话的浓缩,描绘了现代人类...  相似文献   

15.
9月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来到中国。9月27日上午,大江与中国作家、学者、评论家座谈。在一阵“大江旋风“之后,他会给中国作家和读者留下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与大江健三郎分别是20世纪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碰撞使他们自身具有“边缘意识”,并且两位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将“边缘意识”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文章选取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城堡》与《审判》以及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部作品《个人的体验》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来分析与比较作品中的“边缘意识”.  相似文献   

17.
大江健三郎在其文学创作的最初10年里,从战后启蒙到文化批评,完成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彻悟.大江健三郎进行启蒙的目的,是要建立起自我反思式的文化批评,即试图通过文化批评来解决文化危机.当下,我们真正需要的文学,正是大江健三郎所开创的这种既与时代密切相系相关,又与时代保有一定距离;既不放弃对个我主体性的执著,又时时意识到知识分子的责任的文学.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杰作《个人的体验》表现了大江健三郎的将小宇宙与大宇宙相结合的审美体验。从艺术观念说,这是一种以“现实政治与‘呼唤’文学相结合的现实主义”为主的东方传统文学观;从艺术方法说,这是一种以“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心理体验”为主的意识流方法;从艺术风格说,这是一种以“严肃内容与荒诞形式相结合的夸张变形”为主的现代派风格。这种审美体验与艺术特征,源自大江健三郎的“怪诞的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是日本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获奖.是因为评审委员们从他那里找到了"异国情调的日本、异国情调的诺贝尔";大江健三郎的获奖,则是评审委员们在他那里发现了"在美、在思想上,都绝不主张日本的美之所在,也绝不自吹自擂".他是个非常善解人意的"殖民地的"优等生作家.获奖讲演<暧昧的日本的我>戏仿<美丽的日本的我>,适成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20.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已走过了百年历程.从民国时期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作家的关注,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诺贝尔奖情结”,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梳理民国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历程,综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对百年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图呈现一个事实:中国作家在不断深化自身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认识,而诺贝尔文学奖,也在逐渐理解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