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代理成本理论的分析认为,管理者可以任意使用企业资金转化为自身的非契约收益.考虑到自由现金流约束后这一情况得到改变,管理者即便有相应动机,但面对自由现金流不足时,也无法提高其自身非契约收益,因而减小股权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2.
为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使21世纪的中国学术繁荣兴旺,发扬光大,并跻身于世界学术前列,就必须为其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也许以下几条进路不失为保障中国学术“通幽”之“曲径”。(一)维护学术自由  斯宾诺莎把自由定义为:“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自由。”尼采则称自由是“人所具有的自我负责的意志”。照此看来,学术自由就是学术本性的必然性和学术的自我决定,是学人的自我负责的意志。按照爱因斯坦的具体理解,学术自由是“一个人有探求真理以及发展和讲授他认为正确的东西的权利”。学术自由是学术繁荣的根本保…  相似文献   

3.
关于政治自由,人们一般都理解为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权利。我认为,政治自由包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权利,但不仅仅表现为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权利。 自由,就其本来意义来说,就是自我决定、自己作主。人的本性决定了人总是追求自由的,总是希望摆脱种种限制而达到自我决定、自己作主。因此,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目标之一。但是,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处在与他人的相互联系之中。因此,一个人追求自由的活动如果没有任何限制,由他随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自由,那就必然要与他人追求自由的活动发生冲突,或者侵犯了他人的追求自由的权利,或者自己追求自由的权利受到了他人的侵  相似文献   

4.
情是动力吗?     
情是动力是一种十分流行的看法,它与主体教育理论相矛盾。主体教育理论的根基在于人的自主性,即人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自由。在自由之外成之后,并没有一种无意识情感推动着人去行动,在心灵中没有支配着人的“小上帝”存在。否则,人就无主体性可言,主体教育理论就难以立足。自由选择是情绪、情感之魂。认为智力因素(认识)没有积极性,非智力因素(情感等)才有积极性,才是动力,看不到认识活动的作用,会走向反主体性的无意识情感;但将情感的决定性因素归结为认识活动,仍然是隔靴搔痒。只有找到情之魂(自由选择)才能准确地把捉住情,才能为主体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邓科 《中文信息》2002,(2):25-27
这是一个 APS 唱主角的年代这是一个.net 虎视眈眈的年代这也是一个 PHP 厚积薄发的年代我们无法无视 PHP 的存在,把赞扬全给了 ASP我们也无法在 CGI 厚重的身行下,抹去 PHP 夺目的光彩因此,我们做了这期关于 PHP 的专题,算是对这位有着非凡经历“巨人”的一点慰藉。有人说,PHP 像 C,ASP 像 VB,如果这样的对比成立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 PHP 的内涵是何等是深厚,PHP 的天地又是何等的广阔与自由。但是,在编程越来越傻瓜化的今天,是否还有人会选择 PHP 呢?这是一个无法证实的问题。如果你工作于 LINUX,UNIX 平台下,你没有理由拒绝 PHP,它与 SQL 的完美结合,将为你展现一个完美的世界。如果你工作于 WINDOWS 平台下,你也没有理由拒绝 PHP,真正的程序员渴望的是自由与飞扬。  相似文献   

6.
面对司法机关的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常常保持本能的沉默,这是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所致,而这也正是沉默的理由。沉默的理由尚需要理性的引导,欲望只提供行为的目的,理性为达到这一目的提供手段。沉默不仅仅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同时也属于自由的范畴。只有在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肯定的前提下,沉默的自由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7.
西方伦理学把责任和自由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强调责任从自由而来.而中国盛行所谓"先义后利",强调道义上的责任,至于责任从哪里来,是没有现实根据和理由的;西方伦理学认为,真正的责任首先体现为对自己的自由或自由的自己负责.而中国伦理学认为,责任首先应该指向群体,因为群体才是最真实的;西方人认为,作为道德主体,人应当毫不犹豫地承担自己行为的一切责任.而中国传统儒学认为,由于缺乏自由,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个体也就不能勇敢地去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8.
论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与人生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流行的人生价值概念内含着逻辑矛盾.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由此就使人生价值的本质在于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个体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具有必然性,然而有盲目和自觉之区分.自觉的人生价值肯定使个体能自觉地对待人生中的痛苦和逆境.人生价值的自我否定总与盲目性联系在一起,其极端体现就是自杀.自杀是一个悖论.珍惜生命,没有任何理由把自杀上升到精神崇拜的高度.人总是由自己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决定了人总处在自我塑造之中.人生自我塑造既发生于社会又影响于社会.人生的审美境界来自人生艺术化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9.
自由问题是费希特知识学以及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主题。在费希特知识学中,自我的形而上学特征直接决定了自由的特性。可以大致从这样三种自我和自由的类型来概括费希特知识学不同的发展阶段:绝对自我与先验的自由、现实自我与实践的自由、宗教中的自我及其自由。我们试图阐明,自我在费希特知识学的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规定性,这样的自我是如何实现自由的,他的自由思想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徐敬龙 《北方论丛》2016,(5):141-147
萨特在其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哲学中设置了自我“立法”中的命运、行动中的本质、抗争中的权利、未来中的价值等独特理论构架;其思想中的悲观、乐观,有神、无神,自由、决定,集体、个体等貌似矛盾的命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协调性和统一性;而在无神论、社会集体意识、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思想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交汇和碰撞.  相似文献   

11.
郭力 《中州学刊》2005,(4):227-233
女性散文中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的诘问与探询中追问个体生命存在的绝对价值和生命权利,抗拒集体记忆对个体记忆的阉割.以个人生命时间复活历史场景,历史叙述因为生命细节的介入而使凝固的历史时间呈现出人性色彩,言说对象复活为有血肉的生命,这样的写作立场,决定她们看重的是对历史的精神释义过程,是以自我的生命经验烛照人类的普遍经验,从而达到对历史本质真实的理解.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个人记忆,强调了生命体验的重要性,它使人在对时间的追忆中不断返回自身,认识自我,确立主体,并在精神向度上体验生命自由,实现生命对家园的寻找.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伦理思想中存在着两种道德理由:爱的动机的理由和对被爱者功利性后果考量的道德理由。这两种理由并不像信广来认为的那样:前者是根本的理由,后者是从属的理由。实际的情况是:一方面,在基于自我的理由内部,爱自我的动机和对自我的"利禄富贵"的考量之间无有主次之别,是一体两面的;在基于他人的理由内,孝之爱亲和利亲、忠之爱君和利君、仁之爱民和利民也无有主次之别,也是一体两面的。另一方面,基于他人的理由重于基于自我的理由;在基于他人的理由内,孝悌重于忠,忠重于仁。但这些理由之间的主从关系并未从各理由内部破坏动机与后果原初性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人是社会动物,人在社会中的自由离不开秩序。为了社会秩序,人们建立国家。国家的使命是保证人的自由。这决定了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把民主制看作是类概念的国家制度,认为它不是建构出来的,是国家制度本身的自我规定。但是,在国家形式范围内的国家制度,即作为某种具体形式而存在的国家制度,则是人们建构起来的。民主建构的政治逻辑表明,民主制是人们普遍的追求,但应该以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形式呈现出来,则取决于具体国家与社会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可能,没有定规,更没有统一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启蒙”概念及其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运动是一个始于观念更新而及于自由实践的漫长过程,它唯一可以允诺的东西就是理性的自由。但它只是为现代人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而无法决定他们如何作出选择。启蒙并非自绝于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而是这种传统中的异质因素的全面展开。"启蒙"的概念史表明,理性缺位的启蒙不叫启蒙。启蒙史乃是理性自我理解、自我裂变的历史。然而,理性本身只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它的内在矛盾与张力也造成了启蒙自身的张力。正是理性的误用造成了启蒙的偏颇。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启蒙,而在于怎样进行启蒙。启蒙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为了重续这一崇高的事业,我们需要汲取法国启蒙运动的成功经验,更要汲取它的失败教训。我们需要合理地对待传统,合理地对待信仰,合理地对待科学技术,合理地对待自然;同时,我们也需要合理地对待理性自身。  相似文献   

15.
我每每在红绿交通灯前慨叹:只劝大家忍让,我们哪能自由自在地驾驶?就算有了交通灯制度,如果大家不遵守法规而讲忍让,依然会阻塞交通。我们虽然难有十全十美的法规,但却可以利用它把忍让大量减低。我觉得:自由、忍让、民主的法治三者的关系,也可作如是观!1.胡适引述某史学大师的话:“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先生再三强调自己也有同样的感想。他越想越觉得这话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甚至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①。评析:自由是我们的目的。如果真的象胡先生所说:“没有容忍就没有…  相似文献   

16.
狭义的无权代理,是指除表见代理以外的无权代理,也就是无权代理的行为人,没有令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事实和理由,而以本人的名义所为的代理。狭义无权代理中的追认权、催告权和撤回权在立法规定上都存在不少缺陷,需要对它们进行完善,狭义无权代理人对本人和第三人的责任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学术自由也是消极自由,它是否定性的,就是没有外在的强制.有了外在的强制,学术就没有自由.只是这个学术自由针对特殊的知识群体,或者说知识分子,当然学术自由并不是知识分子的特权.没有外在的强制却是一个更宏观的框架分析图式,它包括制度是否强制、文化是否强制、社会是否强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主义的合法性辩护中,自由是其核心价值,即使自由主义承认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但无论如何都主张它是一个自由社会。然而,著名分析马克思主义者G. A.科恩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个非自由的社会。与其他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不同,科恩不否认消极自由概念,通过分析哲学方法,他分别从“私有制与消极自由的关系”“金钱导致不自由”与“无产阶级的集体不自由”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命题进行批判。这一批判不仅对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揭露和批判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的“个人自由观”的三个问题。1、“个人自由观”的学理根据在于人类自由自觉的特性,它决定了:个人在经验性的维度上“选择”不同的个性;在时代性的维度上“选择”自我的意义;在历史性的维度上“选择”主体的超越。2、个人自由有其现实领域与真谛。现实领域包括经济自由、政治自由、道德自由、私域自由;而其真谛在于创造性的超越与对人类本能的“升华”和“压抑”的自我承担。3、个人自由的条件性决定了其不能割舍的责任性,这里的质底在于:唯有如此,个人自由才可能成为可操作的现实。而个人自由与其责任相对应,体现出个人选择的标准性。这标准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实践活动的内外尺度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正> 理性认识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对事物之本本、规律的认识。然而我们认为,理性认识至多只能说是到目前为止的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和最高形式。因为,人类的进化是没有终结的,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未来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完全不能超越这种理性认识而获得更高级的认识方式。事实上,理性认识所能把握的事物是有限的,这是由其内在的不完备性和局限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