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陈子龙是上海青浦县人,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爱国志士。陈子龙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参加了激烈的斗争。他有屈、贾的情怀,杜、白的经历,七步的才华,但不能有所施展,抱恨以终。他给我们留下的是一首悲壮的史诗,一幅表现崇高民族气节、慷慨赴难的画卷。自然,陈子龙并非完人。在他身上,既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又深刻地打上时代的和阶级、阶层的烙印。  相似文献   

2.
黄绾,字宗贤,号久庵,又号石龙,浙江黄岩县人,是明中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一生治学三变。早年初师谢铎,学宗程朱;中年转师王阴明,笃信心学;晚年背离王学而转向实学。《明道编》是他批评宋明理学的战斗檄文,也是他的实学思想的重要著作。黄绾晚年所以由心学转向实学,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和实学思潮影响的结果。黄绾所处的时代,正是明王朝由盛转衰,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导致社会政治危机和程朱理学由独尊转向衰颓的时代。在对明代社会危机和宋明理学的反思过程中。他认识到:“今日海内虚耗,大小俱弊,实由学术不明,心术不正”(《明道编》卷四)所致。可以,他认为要拯救当时的社会危机,只有“明学术而已”,即只  相似文献   

3.
刁榴 《日本学刊》2004,(1):150-159
月 ,因为帮助假释期间的一个共产党员 ,被控“帮助违反治安维持法的嫌疑犯逃亡”再次被捕入狱。他在牢狱中迎来了日本战败投降 ,却于战争结束后的第 42天死于狱中。由于他的死 ,大量的政治犯才得以从狱中释放出来。三木清在大正时期 ( 1912— 192 6)度过了他的中学和大学的青春时代。三木哲学的出发点是大正教养主义。在大正时期结束、昭和时期开始的时候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了全盛期 ,三木的唯物史观研究提示了一种从大正时代的教养主义和文化主义向昭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转移的可能性。在马克思主义退潮后的不安的思潮中 ,三木以解释和…  相似文献   

4.
小品文是散文之一支,古已有之,至晚明而极盛,其艺术特征也体现得最为充分。晚明小品是在当时启蒙思潮浇灌下蓬勃兴起的,而写传统古文迥然有别的奇花异葩。它以短取胜,短而隽,短而有致,短而有味,所谓“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它活泼自由,挥洒自如,不拘格套,没有八股气味,没有单一的模式;它浅易流丽,尖新幽默,博采活的语言,绝少陈言腐语,钩章棘句;它是从“原本六经”、“根极理道”的传统文论中解放出来,取得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散文。晚明小品的繁荣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三百年后“五四”新散文的兴盛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晨 《学习与探索》2024,(3):148-155
作为中晚明最重要的学术文化思潮之一,被视为“叛道不经”之“新学”的阳明心学给当时的八股文坛带来巨大冲击。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中晚明八股文坛“自得”之风的盛行,许多科举士子摆脱了程朱传注的禁锢,进而直接引发“性灵”思潮在晚明八股文坛产生巨大反响,许多文人士子不再将性灵汩没于程朱传注而推崇文学色彩浓郁的“性灵”八股文;而佛老因子之所以充斥中晚明八股文并屡禁不止,则与阳明及其后学“范围三教之枢”的理论底色密切相关。王阳明有意利用科举考试向天下文人士子推广其学说,科试考官尤其具有心学背景的考官对心学八股文的肯定,阳明及其后学所倡导的为学“自得之乐”之说,皆使心学浸润中晚明八股文坛甚深。  相似文献   

6.
全部“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康德对这四大命题的“哥白尼式”的回答的出发点,便是他的对黑格尔、马克思及其当代文化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批判的历史观。 1 历史所具有的涵义相对于自然,在“批判哲学”中,尽管人在宇宙意义上属于 自然的一部分,但历史则是对人而言的,历史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获得、发展及 显现的时间性展开,是人的全部活动的总程。 就形态而言,历史是一个不可逆的有序结构,时间是其属性。康德认为,时间是具有客观普遍性的存在,它与人的联系呈现于“表象”之中。…  相似文献   

7.
朱之瑜(1600—1682),字楚玙又字鲁药,晚年号舜水。明亡后,他在浙江、福建沿海参加抗清活动,曾多次去日本和安南。抗清活动失败后,他在日本居住二十二年,最后老死在日本。他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他的哲学思想是在他的书信、文章以及答问中表述的。他反对佛教,批判宋明理学。他反对“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坚持“圣贤履践之学”,注重实功、实用。他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在自然观方面没有什么论述,在认识论方面有许多卓越见解。  相似文献   

8.
钟放 《日本研究》2000,(2):58-64
中国古代许多学者和政治家都对人口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洪亮吉(1746—1809年)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在《意言》中提出的“治平”说。大约同一时期,日本的经世学家本多利明(1744—1821年)于1798年(日本宽政十年)在《西域物语》中也提出了日本历史上最初的“人口论”。比较洪亮吉和本多利明的人口观,我们可以加深对中国清朝和日本江户时代历史的认识。一  比较洪亮吉和本多利明的人口观,首先要分析中国清朝和日本江户时代人口发展情况及其原因。  在清朝中前期,尤其是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中国人口急剧增长…  相似文献   

9.
对于清初进步思想家颜元,当时和后代人都曾有过很高的评价。比如,他的大弟子 李  曾说:“先生(颜元)之力行。为今世第一人;倡而明圣学,则秦后第一人。”(《习斋年谱》)他的另一个弟子王源曾称赞他“说尽后儒之弊”,“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能下之笔。”(《颜氏学记。卷八)近代的梁启超更称赞他对旧的学术派别“一切摧陷廓清之”,“其见识之高,胆量之大,从古及今未有其比。”(《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些评语有的虽不免稍有夸张,但却反映了颜元在当时中国思想界独树一帜的特点和那种勇于批判的精神。颜元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很…  相似文献   

10.
芦田均(一八八七年—一九五九年)是战后日本第五届内阁首相。该届内阁是战后第二届所谓“中道”联合政权。芦田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在日本驻俄国、法国和土耳其使馆任职。一九三二年退出外务省,参加国会议员竞选,连续十一届当选为日本众议院议员。一九三三年—一九四○年间曾任“日本时报”社社长。战后初期,他同鸠山一郎等人创建自由党。一九四七年退出该党,参与民主党的建立,任民主党总裁。这期间他曾任币原内阁的厚生大臣和片山内阁的外务大臣。一九四六年任众议院宪法修改特别  相似文献   

11.
沈炯初论     
1 沈炯(502——560)字礼明,吴兴武康(浙江吴兴县)人,生于梁代一个一般的官宦之家。祖父瑀曾任梁浔阳太守,父续虽也任过梁的记室参军,但仍以“布衣疏食终其身。”综观沈炯的一生,大致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四十六岁以前(即五四八年侯景之乱以前)为第一阶段。在这大半生中,他虽常出入于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人为本思潮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确认先秦思想家以人为本思潮的存在,以及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行评价,对保存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意义,本文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以抛砖引玉。一在中国人生哲学史上,管仲是较早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家,这一思想是时代的需要,反映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时期提高劳动者社会地位的历史需要。管仲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他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士、农、工、商四民(即普通百  相似文献   

13.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人,生老病死都要与他人及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构成人的“社圈”。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三个“社圈”。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社圈。因工作、学习或日常业务与自己保持密切联系的人们构成人的第二社圈。因舆论和大众传播媒介而了解自己的人们构成人的第三社圈。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三个社圈,孤儿和流浪汉就没有第一社圈。白痴、瘫痪病人以及其它原因不能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人就没有第二社圈。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就没有第三个社圈。作为第一社圈的家庭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组成,单身家庭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家庭成  相似文献   

14.
大正时代在日本出现了一股强势的人文主义思潮。主要表现为强调与物质世界相对的理性价值的新康德主义、宣扬人格是所有价值的终极标准的人格主义、倡导和平民主的文化主义和力行兼爱平等的人道主义,客观上形成了对明治时代形成的极端国家主义的反拔。与上述“主义”相呼应,出现了批判“神皇一统”的皇国史观,“去神存人”的“学术人文”思想。然而,由于上述诸多思想存在着难以解决的悖论,缺乏以民众支持的社会共鸣,因而没能阻止昭和时代全社会的文化倒退。然而,作为与国家主义相对立的人文思潮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先秦以后各时代学术思潮的流转规律 ,论述了中国现代多元学术思潮所具有的“转型”特点。文章指出 ,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一元与多元局面的产生既有中国学术传统的源流关系 ,更有内因和外缘起着决定作用。中西文化融合思潮的崛起乃是中国现代多元学术思潮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消费强势启动的当下社会,贾平凹小说的“卖点”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他为当代文学呈现了一个具有鲜活日常生活观感的文本世界,成为全球化、城镇化时代的一种稀缺资源;他作品中神秘的超现实生活,对于喜爱追新逐奇的文化大众来说,可谓是投其所好;赤裸裸的性与精美的文化包装,也为贾平凹的小说文本制造了大量“卖点”。  相似文献   

17.
孙晓东 《社科纵横》2006,(10):105-107
本文拟就汤显祖《紫钗记》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改造以及对《紫钗记》与《牡丹亭》和未完稿《紫箫记》的比较分析来具体探讨汤显祖爱情观内在建构的多层次性问题。认为汤显祖的爱情观中存在着“常情”、“痴情”、“至情”三个层次,他肯定“常情”,讴歌赞赏“痴情”与“至情”,并且在晚明社会思潮的大背景下,对其爱情观形成的原因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笔下的世界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侠 《唐都学刊》2005,21(1):146-150
英国作家戴·赫·劳伦斯是西方近现代文学史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他以其敏感、犀利、思索、警策的文笔 ,给人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使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全面异化的世界。其表现有三 :一是“天—人关系”的生态异化 ;二是“人—人关系”的世态异化 ;三是“物—我关系”的身态异化。为此 ,劳伦斯开出了用柔情和性爱淑世救世的拯救之方。这当然是浪漫而不切实际的。但是 ,在中国致力于现代化的现阶段 ,我们解读劳伦斯的作品 ,依然发现其具有巨大的社会认识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国社会学家莫顿·亨特在一篇题为《被爱情所缠绕的世界》中,阐述了他对性和爱情的看法。他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的性观念和爱情观。社会批评学家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冠以许多特殊的名称,如“原子的时代”、“顺从的时代”、“恐惧的时代”、“变革的时代”等等,但我们的耐代也是一个“爱的时代”,这并非哗众取宠,也非玩弄文字游戏,而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言之有理的。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时期象今天这样地对待爱情和性。不仅是关于这一主题的戏剧、电影、小说、故事泛滥成灾,而且新闻媒介中也充斥了各种浪漫史、爱情、忠贞不二和风流韵事。1955年,当玛格里特公主信守诺言,嫁给塔思思德上尉时,西方数以千计的人感到由衷的同情;1057年,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承认爱是至高无上的,并允许铁饼冠军与美国一位扔大锤的小伙子结婚时,布拉格市民把他们的结婚日变成一个全市的狂欢日;1958年,当日本王子打破习俗,发誓没有爱情不结婚时,曾有多少日本青年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青年奔走相告,兴高采烈。  相似文献   

20.
明朝后期,东来欧洲殖民者力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打破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政治格局,从而以外部力量动摇中国人的华夷观念.取消夷夏界限、否定中国中心论、质疑传统夷夏标准、主张多层次向西方学习等.开始成为一部分开明士大夫的思维新取向.此一倾向不仅与晚明启蒙思潮、实学思潮紧密结合,最早践行了前魏源时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而且对古代中国人如何认识外部世界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