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千八百年前,东汉许慎写了一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这是我国第一部有严整体例的古文字字典。《说文》以小篆为主体,以“六书”为理论,在分析字形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说解体例,“省声”就是许慎提出来的一种“字例之条”,它对我们认识省声字的来龙去脉,以及认识这一部分字的简化规律,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形声字有八千五十七字(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六书爻列》),约占《说文》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六。说明许慎时代,形声字已成为汉字的主流。东汉至今一千八百多年以来,据说汉字有六万个左右,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历代学者很重视研究形声字,包括它的一个部分——亦声字。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百科性字典,是汉字理论集大成的书.著者许慎不仅给传统的“六书”下了定义,从而开创了汉字理论的新纪元;而且首次发现、总结了“省声”,“省形”说.对汉字结构作了补充说明,并把它们总结为造字法,付诸分析《说文》部分汉字结构的实践.例如: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指的是形声字构形时由于一些原因担任声旁的形体被省略掉一部分的一种现象。对声符字的形体进行省减的办法主要有:(1)合并声符与意符相同的部分:(2)省去声符字的重复部分:(3)省去声符字的一个部分,将形符补于同一位置,构成省声字。汉字中确实是存在省声字的,但《说文》中有些省声字讲得不对,不对得大致有六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省声”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建立的一种说解文字的条例。它是指有的形声字声符部分形体省减,不能起到标示该字正确音读的作用,必须将省减部分补足,还其完貌,才能知道该字读音之所从来。“省声”在《说文》研究中,历来争议颇大,或指为谬误,或臆改说解。时至今日,“省声”的条例及系统尚未完全清楚。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索分析,并祈方家是正。  相似文献   

6.
在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可以找到以“省”字分析字形的现象有164处,其中的95处省形现象为不合理的.通过对这些字的归纳分析,发现这些字并非许慎所谓的省形,而是应该分析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复体字”[1].另外还有一些字虽应是省形但许析形有误.本文就按这六大方面对《说文》中的疑误省形现象作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第一册词义分析举例(二)中,作者对“構”的分析中沿用了许慎以及朱骏声对“冓”的解释:“许慎说‘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朱骏声解释为‘以木相架也’,并认为‘構’当为‘冓’的或体”(《古代汉语》第362页)。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欠妥的。朱骏声的时代,甲骨文还没有被人们发现,那时人们对汉字研究的主要根据是许慎《说文解字》以及其中的9353个小篆(并有少量古文)。而许慎由于材料的局限,对字  相似文献   

8.
《说文》中从"■"的字共有9个,大部分是用"省声"来注音的。这种方式不仅起注音作用,还反映了汉字读音变化。从字义上分析,《说文》对几个省声字的归类,既有一定的道理,又存在不足之处。《说文》中会意字有"寒"和"塞",二者来源不同,所从"■"的古文字字形不同,意义有别,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其中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我在《什么是六书》(《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一文中,曾引证了许慎《说文》叙,认为汉字的造字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类象形”,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做“文”;一种是“形声相益”,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做“字”。此外,再没有第三种造字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标志着汉字的两个历史阶段,汉字发展到“字”的阶段,没有再向拼音文字的方向发展,这是由汉语是单音节语的性质所决定了的。我又引了《说文》叙:“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周礼:八岁入小学,  相似文献   

10.
《说文》中百分之八十的形声字,包括会意兼形声字,许慎创造性地采用“从某某声”、“从某某亦声”、“从某某省声”等方式标注字音,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上古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此外,对部分形声字和象形、指事、会意字则采用“读若”、“读同”等方式拟出该字汉代的读音,从中可以看出汉字读音古今演变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1.
说“配”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配,酒色也。从酉,己声。”徐锴在他的《说文系传》中将“配”和“妃”等同起来,他说:“匹配字古只作妃。”徐铉对许慎的解说产生了怀疑,他用否定的语气指出:“已非声。当从妃省声。”二徐并没有摆脱“配”是形声字的说法。段玉裁在注释“从酉,己声”时说:“己非声也,当本是妃省声,故假为妃字。”这是承袭了二徐的说法。也没有超出形声之说的范围。今人张舜徽在其《说文解字约注》中说:“古云元妃,即今语俩元配耳。”张氏还进一步运用古无轻唇音这个理论,指出“妃字读与配同。”  相似文献   

12.
“声旁有义’作为汉字的一种构字法,历代学者多有阐述,日见其精。本文就声旁有义在训诂与校勤的运用上,试作探讨.“声旁有义”历史观声旁有义源远流长,不仅宋代王圣美创“右文说”,乃传于世。其实,早在许慎《说文解字》中,已见端睨。综观一部《说文》,从A从P、B亦声的字,不可胜举。如:“亦声”之“亦”,段玉裁《六书音韵表》中说,“谐声之字,半主义,半主气凡字书以义为经而声为纬,许重权《说文解字》是也,”又云,“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进一步阐明,“言如声者,凡三种:会意字而兼声者,…  相似文献   

13.
汉字,今天我们也叫它“文字”。但是,在汉代人们却认为“文”与“字”是有区别的。当时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将其致力于四十余年的文字学专著,名之为《说文解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不仅说明在许慎看来,“文”与“字”是不同的,而且也反映了当时汉代人的文字观点。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道: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寖(jin)多也。  相似文献   

14.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15.
《说文》亦声字说略任胜国“从某,从某,某亦声”是《说文》分析汉字结构、训释字义、标明音读的一种条例,例如“拘,止也,从手从句,句亦声”。据我们对大徐本的统计,《说文》亦声凡212条,约占全书总字数的2.2%。这个比例虽然不大,但亦声条例揭示了汉字形音...  相似文献   

16.
声训是《说文》的一种重要释义方法。本文主要讨论《说文》声训的解释形式。文中将《说文》声训分为“以音同音近字为训例”、“形声字与声符字相互为训例”、“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某声例”等九种形式并分别加以剖析。这对《说文》释文体例和早期声训的深入研究都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说凵     
(音kan或qian)是一个重要的汉字部件,由它充作义符,孳乳了一批汉字。但是,由于的形、义从许慎《说文》开始即遭曲解,在汉字整体演化中它又变化出几种形态,致使与其相关的许多字至今得不到科学说明,殊为憾事。《说文》:“,张口也。象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一说坎也,堑也,象地穿。凶字从此。”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卷二:“日象坎陷之形,乃欢之初义。”前殖按:朱、杨之说近之,然仍略差一间。U乃远古房坑之形。大量考古发掘证实,远古人类居室,多于平地挖数尺浅坑,夯实、置柱,再沿周边垒短墙,然后苫盖。U即…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省声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慎《说文解字》原文的省声字总共326个。笔者总结前贤时达对省声的认识,并系统分析这些省声字,认为许慎的省声字存在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两类。不合理的省声字存在4个问题:把象形字当成省声字,把会意字当成省声字,把完整形声字当成省声字,把从甲字省声误解为从乙字省声。许慎提出的省声理论是正确的,只是在具体实践的时候,由于多种原因,而出现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19.
宗传璧、周烽同志的《从“斯”字看<论语>》一文(载《复旦学报1989年第六期,以下简称“宗文”)根据段注《说文》等证据,认为“斯”字的本义当为“析”义,“斯”字作为“此”义是从宋代开始的,因此《论语》“先王之道,斯为美”之“斯”应当是“分析”之义。宗文的这一见解其实是不能成立的。一、《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正如“岁”字许慎释为“木星”,并不等于上古“岁”字就没有“年岁”、“年成”之义,“叔”字许慎释为“拾也”并不等于上古  相似文献   

20.
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系统研究文字学的科学范式。这种汉字形式系统就是“部首”与“六书”。部首是汉字的宏观系统,体现在540部归并、排列及部首内容属字的排列次序上。六书则是汉字的微观系统,它将汉字发展中符号化与表意功能之间的张力反映出来。同时,《说文》抓住本义,推究万源,为汉语词义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汉字的形、音、义的训释中,许慎还由经籍子系统与通人子系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引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