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一二○五钻井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同志生前带领过的队伍。二十多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铁人老队长的带领和铁人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南北转战,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用一部四十年代的老钻机,一年打井十二万七千多米,超过了美帝喧嚣一时的“王牌”钻井队,把苏修吹捧的“功勋”钻井队远远抛到了后面,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世界钻井记录的新高峰。全队钻井  相似文献   

2.
荀子将天分为两部分:一是无形的作为本源和动力之天;一是指已经形成的有形之天。正是在两重天之前提下,实现了荀子的天人之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然而,由于荀子只关注已发之天,也即习之天,因此就把习当作性。由于拒绝了本然未发之天,荀子就不可能从天的角度来修正习之天,他只能求助于人心。他以人心礼义之善来纠正性之恶,然而其礼义之善并没有宇宙之根据,其既可以成为儒家礼制,也可以成为法家专制。通过荀子天论与阳明天论的对比,以及由此揭示出来的荀子天学的价值和局限,我们终将看到,荀学依然是儒家圣学之一脉。  相似文献   

3.
荀子将天分为两部分:一是无形的作为本源和动力之天;一是指已经形成的有形之天。正是在两重天之前提下,实现了荀子的天人之分和天人合一思想。然而,由于荀子只关注已发之天,也即习之天,因此就把习当作性。由于拒绝了本然未发之天,荀子就不可能从天的角度来修正习之天,他只能求助于人心。他以人心礼义之善来纠正性之恶,然而其礼义之善并没有宇宙之根据,其既可以成为儒家礼制,也可以成为法家专制。通过荀子天论与阳明天论的对比,以及由此揭示出来的荀子天学的价值和局限,我们终将看到,荀学依然是儒家圣学之一脉。  相似文献   

4.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字含意,凡注本多释为“农桑之事.”今略举数例:四部丛刊本《荀子》杨倞注:“本谓农桑’.张默生《先秦诸子文选》:“本,即本事,言农桑也. ”北京大学《荀子新注》:“本,这里指农业生产.”《中文大辞典》木部“本”下第十五义项:“国富之源,指耕稼农桑”引“强本而节用”为证.七九年版《辞海》木部“本”下“本末”条第三义项:“战国以后中国历史上对经济部门的一种划分.”“商鞅、《管子》作者、荀子等都以农业(包括家庭纺织  相似文献   

5.
“人定胜天”,今作成语用,人多以“定”作“一定”、“肯定”、“定能”解;又《辞海》谓,“人定,犹言人谋”;故释其语义者,咸谓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甚或人是一定能胜于天的。  相似文献   

6.
董平同志一反前人成说,断言荀子《天论》篇“强本而节用”一句中的“本”非指“农业生产”,“只能理解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见《河北学刊》1987年第1期。)这种理解令人难以赞同。荀子的原文如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移,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信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荀子·天论》)这段话语意明显,并不费解。首先,“强本”与“节用”对举,表明“本”是与“用”(消费)相对的生产。荀子的意思是,只要增加生产和节制消费,天(自然界)就不能使人陷  相似文献   

7.
《荀子》“制天命”新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子·天论》:“大天而思之,软与物言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软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2凡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多年来,不少人认为:这段议论表现的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仅仅强调征服自然,而不注意顺应自然,不注意与自然相协调,是片面的观点”。①其主要根据是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理解为:与其推崇天而思暮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来富养而控制(或驯服、制服…  相似文献   

8.
“人定胜天”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我国,如果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了。继荀子之后,许多古代思想家在总结人类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也曾对这一命题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思想。但是,由于被当时的生产水平、科学水平,以及这些思想家所处的阶级地位所局限,他们的这些分析和认识还是十分朴素的。直到伴随着近代大工业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而形成了近代无产阶级,并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人定胜  相似文献   

9.
<正> 看来,解放后的几十年间,我们一些搞古籍注疏的同志,对《荀子·劝学》“鼫鼠五技而窮”这句话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鼫鼠,毛色青黄,形状象兔子,专吃农作物,故有害于农家。据说它有五种技能,但都不能专心一意做到底。也有人把它叫做硕鼠的。我认为,上述理解是错的。错就错在张冠李戴或混二物为一物。而究其所以弄错之缘由,则是由于蝼蛅另有一个象兽的名字——“鼫鼠”  相似文献   

10.
<正> 战国齐威宣王之世,临淄稷门之下有一个研究机构,聚集着天下学者。曾在其中“三为祭酒”的赵人荀况,无疑是学者中的最大学者。传世的三十二篇《荀子》,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雍容典雅的风度,给这个推论提供着坚实证据。这三十二篇作品,除卷末数篇或出于弟子纂述外,绝大部分当出于荀子手笔。这些作品,涉及当时学术的所有主要领域,其方面之广,论证之精,为先秦任何个人著作所不及;是一部值得认真重视的高文典册。在漫长的封建年代里,《荀子》因其性恶论的主张而一直受着冷遇。近代以还,注者渐  相似文献   

11.
《大腕》这部中西合壁的电影 ,突出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与冲撞 ,并在矛盾冲突中显示出生活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12.
“不贰忠臣论”是误解阮籍《咏怀》诗的总根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宏放渊深、隐晦曲折是阮籍《咏怀》诗的主要特点,也是后世理解其诗旨趣的重大障碍。晋来时期的颜延之,既是博览群书的宿儒,又距阮籍生活的曹魏后期较近,他注释《咏怀》诗也只限于其中的一些词语和典故,不敢妄言寄托幽旨。所以钟殊《诗品上》说,《咏怀》之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注解,恰言其志”。齐梁文坛巨子沈约注阮诗,亦未阐幽显微,发明厥旨。直至唐初,李善仍云:“《咏怀》诗“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因此,他注阮诗也只能“粗明大意,略其幽旨”。(见《文…  相似文献   

13.
吉林大学经济系72级工农兵学员和部分教师,在3025部队学军过程中,和解放军战士一起,注释《荀子·议兵》。议兵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隆礼”实现“一民”,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弄清荀子所说的“礼”,就成了注释议兵篇的关键。最近,他们就荀“礼”和儒“礼”的区别、“礼”与“法”的关系等问题,召开了座谈会,进  相似文献   

14.
《鲁诗》传自荀子的传统看法需要谨慎辨证。通过对《鲁诗》遗文与《荀子》所引之《诗》的详细对比可见,《鲁诗》对《诗》意的理解有相合于荀子者,亦有不合者,且所引《诗》之文字或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赵东栓 《东岳论丛》2012,(2):103-105
荀子与《诗经》的关系非常紧密,《荀子》一书除了大量引《诗》之外,还有一些论《诗》的内容。荀子论《诗》是在"圣人之道"的统摄下进行的,《诗》及所有的文学都是载道的工具。在这一前提下,荀子持有"诗言志"的观点,提出了"中声"说,还涉及到读《诗》的方法,也对《风》、《雅》、《颂》有一些具体的评论,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荀子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6.
王充《论衡》是继苟况《荀子》之后的又一部唯物主义学术巨作。一脉相承的哲学观也相应折射到文论观上。尽管两位大家生活的时代,文学尚未从经学的附庸下最终摆脱出来,客观的知行走势使他们的文论识见不得不掩映于涵盖面极广的文、言、辞、说等概念之中,但是,只要我们潜心探求,据实解析,其真谛“三味”也还不是无路可用、无法撷取.下面试述《论衡》对《荀子》文论观的继承。一、文以明道为文的目的向是文论家们首当其冲的必答要题。以“修齐治平”为己责的两位时杰,无不自觉地将着书立说纳入国家治理、社会教化的轨道上去。由于“道…  相似文献   

17.
从《荀子》书中可以发现,荀子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观点、比喻乃至用语都有许多明显的继承、接受甚至抄袭,尽管荀子并未说明这些内容是源于《孟子》,但不难看出孟子思想和文章对荀子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在其书中又对孟子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批判和抨击,甚至称其有“罪”。荀子对孟子和思孟一派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道家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资源;而批判的目的,则可能是为了挽救在战国末年学术思潮中趋于颓势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 1让我先从荀子的文章说起。荀子的文章,的确是独成风格,并且对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他不同于孔子,孔子毕竟时代较早,他只能留下凝缩的语录体,让后人去引伸;荀子也不同于孟子,孟子在若干政治辩论中力图胜过对手,从而形成“哇喇哇喇”的“大江东去”式的文章风格。荀子是齐学中的殿军,深受稷下的种种影响,其中辩家的影响也很明显。但荀子和辩家又有不同,辩家是专门挑选一些类似“钻牛角”的问题去磨炼人们的逻辑思维,使之渐趋于精密;荀子不如此,他只是使用辩家所产生的影响,将这些影响带进自己对政治、道德、修养等问题的论列之中,使人们感受到他对命题、判断、推论这些普通的逻辑形式,比别人更留心、更频繁地  相似文献   

19.
张涅 《东岳论丛》2000,21(2):110-114
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 ,自西周以来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只有体现经验理性的“天人之分”思想 ,而不存在所谓“人定胜天”的论说。以往论者认为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等人是阐述“人定胜天”思想的代表人物 ,这其实是对他们有关论述的误读和歪曲。自本世纪初以来 ,特别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人定胜天”口号的走红 ,固有其特定的原因或某种意义上的现实作用 ,但这并不能就说明其就是正确的。事实上 ,“人定胜天”思想是神话思维和现代政治激情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中也为害不浅。学术界人士所以误读 ,除了附庸政治的原因外 ,还在于没有辨清“天”、“胜”等概念的涵义。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辞书 (包括最为权威的各种新老版本的《辞源》、《辞海》、《汉语大辞典》等 )关于这一辞条的引证均系误读曲解 ,就是明证。现在 ,这一错误仍未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伟大变革时代。奴隶起义、平民暴动、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汇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不知天命”、“不畏于天”的奴隶,“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揭竿而起,反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思想,“横行天下,侵暴诸侯”,从根本上震撼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摧毁了奴隶社会的基础,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人性问题的争论,正是在这种阶级斗争的形势下出现的。复辟奴隶制的吹鼓手孟轲,为了推行“法先王”的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政治路线,在进一步发展“天命论”的同时,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性善论”,力图从人的本性上为奴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